改變世界格局的8天

3498
12
·
··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Yalta: The Price of Peace)是一部由美國曆史學家、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兼哈佛烏克蘭研究院院長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撰寫的,以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克里米亞雅爾塔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為核心,非虛構歷史著作。

書中對大國談判的細膩描寫與當今地緣政治(如美中俄關系)有驚人相似之處,可以促使讀者反思和啟迪當前的國際格局。

例如,聯合國安理會權力分配的根源就可追溯至雅爾塔。這本書因此被認為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面照見現實的鏡子。
《雅爾塔》一書利用了大量蘇聯解密檔案、各國政府檔案以及與會者的回憶錄和未發表日記,力圖還原會議的真實面貌,併為這一備受爭議的事件“正名”。
雅爾塔會議在戰後被廣泛誤解,許多人認為它是冷戰開端的根源,甚至是西方對蘇聯的“妥協”導致了和平的錯失。浦洛基試圖透過這本書澄清這些誤解,展示會議的複雜性及其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合理性,同時分析其對戰後世界的深遠影響。

歷史背景
雅爾塔會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時間是1945年2月,地點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
這次會議是同盟國三大領導人——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戰時召開的第二次面對面會晤(第一次為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
此時,納粹德國已接近崩潰,歐洲戰場勝利在望,但戰後世界的秩序尚未確定。與此同時,太平洋戰爭仍在激烈進行,美國希望蘇聯加入對日作戰。
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45年,世界經歷了兩次毀滅性大戰,人類對和平的渴望達到頂點。
雅爾塔會議的目的不僅是協調結束戰爭的軍事行動,更是試圖為戰後世界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秩序。
然而,三巨頭各自代表的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和戰略目標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尋求推廣民主和自由貿易,蘇聯希望擴大其勢力範圍並確保安全緩衝區,英國則試圖維持其殖民帝國並在歐洲保持平衡。

會議程序三階段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以時間順序生動再現了1945年2月4日至11日的8天會議。
三巨頭帶著各自的談判代表,在豪華但戰時破舊的利瓦季亞宮(Livadia Palace)展開密集磋商。浦洛基透過細節描寫——如會場的氣氛、領導人的身體狀況(羅斯福已病入膏肓)、翻譯的微妙用詞——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

第一階段:
軍事協調 會議初期聚焦於結束二戰的軍事安排。
羅斯福急於說服斯大林在擊敗德國後迅速對日作戰,承諾給予蘇聯在遠東的利益(如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斯大林則要求明確西方對德國戰後處置的承諾。

第二階段:
戰後秩序 隨著討論深入,三巨頭開始角逐戰後世界的政治版圖。核心議題包括:
波蘭問題:波蘭的邊界和政府構成成為激烈爭論的焦點。斯大林堅持將波蘭東部劃歸蘇聯,並支援親蘇的盧布林政府,而丘吉爾和羅斯福希望波蘭保持獨立和民主。
德國分割:三國同意將德國分為四個佔領區(美、英、蘇、法),但對賠償和未來治理意見不一。
聯合國建立:羅斯福推動建立聯合國,以防止未來戰爭,但斯大林要求蘇聯及其加盟共和國有更多席位(如烏克蘭、白俄羅斯),引發爭議。
殖民地與小國命運:會議中,小國的利益往往被大國犧牲。例如,中國未被邀請參會,但其戰後地位受到討論。

第三階段
妥協與分歧8天裡,三巨頭時而聯手(例如美蘇聯合壓迫英國放棄部分殖民利益),時而對立(如丘吉爾與斯大林在東歐問題上的針鋒相對)。羅斯福扮演調停者角色,但其妥協姿態被後人批評為“對蘇聯讓步過多”。
會議結束時,三方簽署了《雅爾塔協定》,宣佈了對戰後世界的初步規劃。
三巨頭
羅斯福的健康危機:羅斯福在會議期間身體極度虛弱(他於兩個月後去世),影響了美國立場。
斯大林的強硬態度:斯大林利用蘇聯紅軍在東線的軍事優勢,迫使西方接受其對東歐的控制。
丘吉爾的孤立感:英國國力衰退,丘吉爾在談判中逐漸被邊緣化。
會議結束時,與會者樂觀地認為妥協與諒解的“雅爾塔精神”奠定了戰後合作的基礎。
然而,短短兩年後(1947年),鐵幕降臨,冷戰開始,雅爾塔被視為和平的“錯失機會”。
對世界帶來的啟迪
大國博弈的複雜性
浦洛基透過雅爾塔會議揭示了大國如何在理念與現實、道義與利益之間權衡。羅斯福的理想主義(建立聯合國)、斯大林的實用主義(擴張勢力範圍)和丘吉爾的帝國主義(維護殖民地)交織在一起,提醒人們國際關係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對立,而是多方力量的動態平衡。
和平的代價
雅爾塔會議雖然促成了二戰的結束和短暫和平,卻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例如,波蘭被迫接受親蘇政權,東歐國家落入蘇聯掌控。這種“以小換大”的策略引發思考:在追求全球和平時,是否必須接受區域性的不公?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浦洛基強調,雅爾塔的結果並非冷戰的直接原因,而是當時條件下的最優解。羅斯福的去世、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分裂以及戰後權力真空才是冷戰的真正推手。這啟示我們,歷史事件往往是偶然與必然交織的產物,不能簡單歸因。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出版後,因其嚴謹的史料分析和對傳統觀點的挑戰,受到歷史學界廣泛好評。它不僅記錄了軍事與政治的博弈,還剖析了人性、權力與妥協的交鋒。對於普通讀者,這本書提供了通俗易懂卻不失深度的歷史敘述,幫助人們理解20世紀中期大國決策的邏輯。它糾正了“雅爾塔出賣東歐”的刻板印象,促使公眾以更辯證的視角看待歷史。
這本書啟迪我們理解歷史的複雜性,並透過學術與公眾層面的影響力,推動了對戰後世界的重新思考。
浦洛基以翔實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見,證明了雅爾塔雖非完美,卻是在當時條件下為和平鋪路的關鍵一步。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