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美國科學能在川普2.0時代倖存嗎?

靠譜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美國華人雜談

來源 | 自然
全文共 5048 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本文系作者原創,授權“美國華人雜談”獨家釋出。轉載需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請使用網站Justicepatch.org檢視完整文章及更多內容,為防失聯,請透過郵件訂閱網站,或關注我們的電報頻道:https://t.me/piyaoba

川普政府大刀闊斧裁撤科學機構、終止研究專案、取消數十億美元大學撥款,對美國乃至全球的科學事業意味著什麼?

在第二任期的前三個月,美國總統川普就動搖了八十年來的政府科研支援體系。他的政府解僱了數千名聯邦科學家,讓美國的大量研究專案陷入停擺,許多臨床試驗被迫中斷。政府還威脅要從研究型大學削減數十億美元資金,取消了涉及氣候變化、癌症、阿爾茨海默病和艾滋病預防等領域的1000多項撥款
這似乎僅僅是個開始。4月10日,國會通過了一項預演算法案,為未來十年大規模削減開支埋下伏筆。白宮預計將提出2026年預算,計劃大幅削減聯邦政府在科學領域的投資,例如,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預算砍掉近一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經費削減40%。與此同時,政府推出嚴厲的移民政策,導致一些學生和研究人員被拘留,許多學者擔心,這些措施以及未來可能的政策會迫使研究人員轉而尋求海外機會。
科學機構和研究生態系統的瓦解,讓越來越多的人——無論研究圈內還是圈外——開始質疑:美國科學還能在川普治下撐多久?今年3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1900名頂尖科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發出警訊:“我們發出這封緊急求救,旨在敲響警鐘:美國的科學事業正遭受毀滅性打擊。”
《自然》雜誌4月的一項讀者調查顯示,在近1600名受訪者中,94%對美國科學的未來表示擔憂,同樣比例的人認為川普政府的科學政策將對全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調查樣本不具統計代表性,但它清晰反映了廣大研究人員的深切憂慮。

來源:《自然》雜誌對2025年4月調查資料的分析。絕大多數受訪者表達了對美國科學、自己職業生涯以及全球影響的擔憂,其中94%擔憂美國科學的未來,96%認為川普政府科學政策將對美國帶來負面影響,94%認為會對全球帶來負面影響。

科學政策專家警告,川普政府的破壞可能讓美國科學倒退數十年。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科學顧問、現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科學政策專家約翰·霍爾德倫(John Holdren)說:“這些破壞性影響極難逆轉,恢復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
總統的宏圖?
二戰後,美國憑藉聯邦對研發的持續投資,成為全球科學超級大國。這催生了改變現代生活的創新技術,如網際網路、谷歌搜尋引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磁共振成像(MRI)。2024年,聯邦政府在研發上投入約2000億美元,其中一半用於國防相關專案。
在非國防科學領域,最大的資金流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高達480億美元,常被譽為美國科學的“明珠”。NIH每年資助超6萬項研究撥款,其影響力可見一斑:2010年至2019年間,美國批准的99%以上藥物都得益於NIH的資助
川普在就職前宣稱,他的政府將“激發科學突破,確保美國的技術霸權,開啟美國創新的黃金時代!”由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以清除浪費、欺詐和濫用為由,對NIH等機構實施大刀闊斧的資金終止和裁員,但至今未提供相關證據。
這屆政府的許多舉措與2025計劃”(Project 2025)如出一轍。這份由華盛頓特區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川普第二任期制定的藍圖,提出四大目標之一是“拆除行政國家”,矛頭直指NIH、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環境保護署(EPA)等機構的數千名工作人員。計劃作者指責這些聯邦僱員浪費資源、腐敗滋生、散佈“覺醒宣傳”——川普政府也借用類似措辭為自己的行動背書。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科學家威廉·普雷斯(William Press)指出,一些保守派長期質疑聯邦政府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價值,這種觀點如今在部分現代科技企業家中頗有市場。隨著川普政府縮減公共科學投資,私營部門能填補空白的論調日益流行。普雷斯稱這是一場冒險的實驗:“這條路上會有無數犧牲品。”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言人向《自然》表示,總統已“明確政府的科技優先事項,確保美國的主導地位延續到下一代”。但自川普就職以來,數十位接受《自然》採訪的科學家認為,政府的行動正在摧毀而非改善美國科學。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社會學家帕梅拉·赫德(Pamela Herd)研究健康政策與官僚體系,她說:“並非不能最佳化科學資助方式,但川普政府正在扼殺美國科學的‘金鵝’。”
赫德諷刺道:“更諷刺的是,這反而可能增加浪費、欺詐和濫用的風險。”
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氣候政策研究員雷切爾·克利圖斯(Rachel Cleetus)指出,某些機構的裁員似乎意在“削弱到無法履行使命的程度”。例如,國家氣象局(NWS)的裁員已嚴重影響其執行和預測能力。克利圖斯認為,如果NWS無法正常運轉,就更容易被解散,為私人氣象服務取鋪平道路。“他們想把許多關鍵的公共服務私有化。”
政策專家警告,大規模、成本高昂的基礎研究幾乎不可能被替代。赫德說:“沒人能比肩聯邦政府的實力。政府不僅資助研究,同時也在培養下一代科學家,私營企業無法做到這一點。”
尤其是,政府為旨在積累知識而非直接實用性的基礎研究提供關鍵資金。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烏富克·阿克吉特(Ufuk Akcigit)解釋,這類研究可能需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催生新技術,許多基礎研究甚至有可能遠都沒有應用前景。這讓企業在早期投資充滿風險,通常它們會等到發現的應用前景明朗後,才資助開發階段。

聯邦科學的崩塌
川普政府重塑科學最直接的行動之一,是大舉裁撤聯邦政府的科學家和專家隊伍。截至2020年,聯邦僱員中約28萬人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如今這一群體正被大幅裁減。在上任頭三個月,川普政府已從NIH、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等機構裁掉數千個崗位。由於各部門尚未公佈具體數字,難以做出更準確的統計。
僅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包括NIH、CDC、FDA就宣佈裁員約1萬人,許多被解僱者是研究人員或支援研究的員工。在2026年預算討論中,總統和國會誓言進一步大幅削減聯邦勞動力。
政府科學家對預算波動和裁員並不陌生,但學者們指出,此次的敵意程度和裁員規模前所未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行政法研究員布萊克·愛默生(Blake Emerson)說:“破壞如此廣泛而嚴重,恢復原狀幾乎不可能。”
霍爾德倫補充:“人們必須明白,解僱員工、取消專案後,新政府上臺也無法恢復原狀。你失去了動力,失去了知識,建這些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
大學的危機
美國各地的大學正面臨政府一連串激進舉措的衝擊:聯邦調查、威脅削減鉅額資金、取消研究撥款、廢除多元化舉措,以及逮捕部分外國學生和學者。儘管政府尚未公佈撥款終止的完整資料,但研究人員統計,僅NIH、NSF和NASA已有超1000項撥款被取消。
研究人員警告,這些變化不僅威脅一代科學家,還動搖了政府與高等教育長達數十年的合作根基——這一合作旨在推動科學創新、造福公眾。2023年,美國大學研發支出約1090億美元,其中近600億來自聯邦政府。
麻省理工學院前華盛頓特區政府關係團隊負責人戴維·戈德斯頓(David Goldston)4月退休,他曾在美國國會處理科學事務。他說:“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到今年底,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現有體系還能否維持。”他指出,美國科學的根基在於人們長期相信美國是穩定、歡迎科研的國度。“一旦這層信任破裂,就再也回不來——下一次選舉也無法讓它神奇復原。”
未來幾個月將是關鍵考驗,國會將審議川普政府2026年預算提案,幾乎肯定會大幅削減聯邦科學與創新投資。在川普首任期,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聯手抵禦大規模科學經費削減,但日前共和黨多數派都是對川普的政策亦步亦趨
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主席、經濟學家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說:“認為私營部門能神奇取代政府科學資助的觀點,已被事實證明完全錯誤。”他認為,川普政府的終極目標是將聯邦科學機構規模縮減30%至40%,“他們似乎不在乎這一切對科學、創新、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美國大學協會(AAU)科學政策與全球事務副主席託賓·史密斯(Tobin Smith)表示,2026年聯邦科學預算規模尚未明朗,但大學可能在其他方面遭受重創。AAU代表美國數十所頂尖高校,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史密斯指出,擬議的資金改革將嚴重削弱大學的研究能力。
同時,川普政府認為,聯邦對大學的資助是有條件特權,只能面向遵守特定政治要求的機構。由於學生抗議、跨性別運動員等政治問題,政府已取消或暫停向哈佛、哥倫比亞、普林斯頓、康奈爾、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高校的數十億美元撥款與合同。至少一所大學開始反抗:4月14日,哈佛大學領導層宣佈拒絕遵從川普政府要求,數小時後,政府宣佈凍結哈佛22億美元撥款。哈佛現已對川普政府提起訴訟。
眾多研究負責人表示,這些舉措對大學及其財務底線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AAU董事會3月底宣告:“以非研究理由撤回研究經費,開創了危險且適得其反的先例。”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克里斯托弗·艾斯格魯伯(Christopher Eisgruber)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警告:“川普政府近期對哥倫比亞大學的攻擊,讓這一切岌岌可危,這是自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紅色恐慌’以來,美國大學面臨的最大威脅。每個美國人都應為此擔憂。”
史密斯說:“在支援國家利益和需求的關鍵領域,大學的研究規模可能縮減。如果我們的大學實力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會否受損?”
隨著眾多研究撥款取消和未來削減的威脅,一些大學已減少明年研究生招生名額。NSF也將今年研究生獎學金數量削減一半。
更有跡象顯示,美國對科學家的吸引力正在下降。2023年,國際學生佔美國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39%,但科學界領袖警告,若美國失去政治穩定、支援科學、開放接納外國人的聲譽,這一切可能迅速改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Marcia McNutt)在官網文章中表示:“我最擔心的是人才輸送。”她指出,預算和裁員可能減少國內學生培訓機會,海外頂尖研究人員也不太可能來美求學或工作。“人才流失將反向發生。”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癌症基因組學研究人員伊莉斯·迪特曼(Elise Dietmann)便是例證。她說:“我本來是想在美國讀研,但現在局勢動盪,我正把更多精力轉向海外研究生院。”
《自然》讀者調查印證了這一趨勢。在美國以外的約750名科學家中,超80%表示當前政治局勢讓他們不願來美從事科研。在825名美國科學家中,三分之二不願推薦學生在美國追求科學事業。調查還顯示,84名非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外國科學家中,84人稱當前局勢讓他們更可能離開美國去他國學習或工作。

大多數接受《自然》雜誌調查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如今作為科研目的地的吸引力下降。在美國受訪者中,有68%表示現在更不願意推薦學生在美國從事科學事業。

其他國家正敞開大門。包括部分歐洲國家在內的多國計劃從美國招募科學家。
科學停擺
聯邦研究經費的急劇下降,可能重創美國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依賴創新的行業與公眾。
當研究人員因聯邦經費削減被迫轉向工業資助時,他們申請的專利增加,但發表論文減少,創業公司也比以往更少。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創新研究者薩布麗娜·豪厄爾(Sabrina Howell)說:“其他資金來源無法有效替代政府資助。”
加州再生醫學研究所(CIRM)執行長喬納森·托馬斯(Jonathan Thomas)表示,慈善機構或州政府無力填補資金缺口。CIRM位於舊金山南部,支援細胞與基因療法研究。卡夫利基金會(Kavli Foundation)執行長辛西婭·弗蘭德(Cynthia Friend)進一步表示,大型昂貴設施,比如同步加速器、大型望遠鏡等,聯邦持續支援,其他資金來源難以承擔。卡夫利基金會資助天體物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
這一轉變還可能減少社會重視但無利可圖的領域研究,如兒童癌症治療。美國僅1%的癌症發生於20歲以下人群。西雅圖兒童醫院兒科腫瘤學家道格拉斯·霍金斯(Douglas Hawkins)說:“沒有公司能透過開發兒童癌症藥物賺錢。
阿克吉特警告,隨著基礎研究推動的技術突破逐漸枯竭,眾多行業將受波及。“沒有最初的基礎發現,我們無法開發新技術。”
研究人員和科學領袖警告,其他國家可能在關鍵創新上超越美國。190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的公開信寫道:“如果美國研究體系被拆解,我們將失去科學優勢。其他國家將領跑新型疾病治療、清潔能源及未來技術。”
前民主黨眾議員、眾議院科學委員會主席巴特·戈登(Bart Gordon)說,美國科學一旦瓦解,重建難上加難。他說:“我們正站在懸崖邊,一旦創新引擎被摧毀,重建將異常艱難。”
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的立場和觀點。
關注我們,不再失聯
電報頻道t.me/piyaoba

檢視更多精彩文章,請前往正義補丁網站justicepatch.org

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295-6
相關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