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幾十年”:千瘡百孔的美國科研能熬過特朗普2.0嗎?|《自然》長文

以下文章來源於自然系列,作者Nature Portfolio
  5.22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特朗普總統和他的政府對美國科學機構“下重手”,中止了多個研究專案,取消了數十億美元的大學經費。這對美國和世界會有哪些遠期影響?
 導讀
特朗普總統和他的政府對美國科學機構“下重手”,中止了多個研究專案,取消了數十億美元的大學經費。這對美國和世界會有哪些遠期影響?
文|Jeff Tollefson, Dan Garisto & Heidi Ledford
來源Nature Portfolio
●                  ●                   
第二個任期才滿三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動搖了美國政府對科學長達80年的支援。他的政府解僱了數萬名科學家,讓美國科研活動大面積停擺,許多臨床試驗寸步難行。特朗普政府威脅要撤銷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數十億經費,並已終止對氣候變化、癌症、阿爾茨海默病和艾滋病預防等領域的1000多項資助。
而風雨似乎才剛開始。國會4月10日通過了一項預算案,或為接下來十年的嚴控支出敲響了前奏。白宮的2026年預算可能會對聯邦政府的科研投資“大刀闊斧”;比如,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將NASA的科學預算減半,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開支削減40%。特朗普政府還在收緊移民政策,讓某些學生和科研工作者滯留在拘留中心,許多學者擔心現在和將來的各種政策會迫使科研人員去美國之外尋求機遇。
目睹了科學機構和大部分科研生態的瓦解,科學界內外人士焦急發問:科學要如何在特朗普時代倖免於難?3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約1900名成員代表全美國的頂尖科學家釋出了一封公開信,信中稱:“我們正在傳送求救訊號,敲響警鐘:美國的科學事業受到了重創。”
《自然》4月對讀者開展的一份調查中,近1600名受訪者中的94%表示,他們為美國科學的未來命運而擔憂。同等比例的人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科學政策會產生危及世界的影響。雖然這次調查並未包含有統計學代表性的樣本,但它折射出了科研群體從上到下的擔憂(見“特朗普的影響力”)

來源:Natur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April 2025
科學政策專家警告道,特朗普政府的破壞,可能讓美國倒退幾十年。“很多傷害根本無法逆轉,恢復起來可能要很久。”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科學顧問、現為哈佛肯尼迪學院科學政策專家的John Holdren表示。
01
總統大計
二戰後,美國憑藉聯邦政府對研發的持續投入,一躍成為卓越的科研強國。這帶來了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創新與技術,如網際網路、谷歌搜尋引擎、GPS導航和磁共振成像(MRI)。2024年,聯邦政府的研發支出達2000億美元,其中國防相關研究約佔一半。
非國防科研資助的最大一部分——近480億美元——投入了國立衛生研究院(NIH),NIH也被譽為美國科研皇冠上的寶石,每年資助逾6萬個研究專案。從一個指標來看,NIH資助了美國2010-2019年獲批藥物的99%以上。(E. Galkina Cleary et al. JAMA Health Forum 4, e230511; 2023)
在特朗普就職前,他曾表示他的政府會“推動科學突破,穩固美國的技術主導地位,率領美國進入創新的黃金時代!”而由億萬富翁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以杜絕浪費、詐騙和濫用為由,對NIH等機構進行大規模的降費裁員,卻從未公佈過這方面的證據。
特朗普政府的許多行動呼應了“Project 2025”中提出的建議——這是位於華盛頓的保守黨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為特朗普政府第二個任期繪製的藍圖。其四個中心目標之一是“瓦解行政國家”(dismantle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包括NIH、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環保署等機構的數千名員工。Project 2025的作者指責這些聯邦員工浪費、腐敗和“覺醒宣傳”——特朗普政府用來解釋其行動的術語。

隨著美國衛生部門開始撤銷數千個職位,員工在機構外大排長龍。來源:Kevin Lamarque/Reuters
長期以來,有些保守派人士一直在質疑聯邦政府投資基礎研究的價值,這類觀點得到了某些現代技術產業家的注意,得克薩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家William Press說。隨著特朗普政府不斷縮減對科學的公共投資,越來越多人開始相信,私人領域能很好地“接棒”,但Press稱其為危險的實驗。“將會有很多受害者。”
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的發言人告訴《自然》,特朗普總統已經“闡明瞭政府的科學技術優先項,以確保美國的領先地位能延續到下一代”。
但是,《自然》在特朗普上任後採訪的幾十位科學家都表示,特朗普政府的行動是在拆解而不是扶持美國科學。“並不是說,改善資助科學的方式已經沒什麼可做的了。”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社會學家、研究衛生政策與官僚制度的Pamela Herd說,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在冒險,是在追殺美國科學這個“大金鵝”。
“諷刺的是,”她說,“這麼做只會增加欺詐、浪費和濫用的風險。”
在有些機構,削減的目標似乎是“減到他們再也不能完成任務”,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氣候政策研究員Rachel Cleetus說。她提到了美國國家氣象局(NWS)的裁員——這已經影響了NWS的日常運作和預報能力。如果NWS無以為繼,解散整個機構就變得很容易,就能讓私人氣象服務取而代之,Cleetus說,“他們想對這些基本的公共物品進行私有化。”
不過,成本浩大的大規模基礎研究幾乎難以被取代,政策專家提醒道。“聯邦政府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Herd說,“你不僅在生產科研,你還在培養下一代科學家。私人領域沒這個能力。”
尤其是,美國政府的一些關鍵資助是用來支援能增進人類知識,但可能還沒有實際應用的基礎研究(見“創新支出”)。這類研究距離新技術問世可能還有好多年,甚至幾十年,況且許多基礎科學研究可能永遠無法落地,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Ufuk Akcigit說。對於公司來說,這種早期投入非常冒險。實際上,它們更願意等到一個發現有了明確的應用前景,再資助最後的研發階段,他說。

來源:Nat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 (https://go.nature.com/4JTAN8F)
02
“圍剿”聯邦科學
特朗普政府“重整科學”的一個最心狠手辣的行動,是拆解為聯邦政府服務的科學家和專家網路。截至2020年,約有28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了一支200萬人的聯邦隊伍,而這隻隊伍已經大幅縮水。在特朗普政府執政的頭三個月裡,NIH、疾控中心(CDC)、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等科學機構的數千個崗位“不翼而飛”。但由於這些部門未透露具體數字,所以確切人數很難統計。
NIH和CDC和FDA所屬的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宣佈將解僱1萬名員工。科學機構被解僱的許多人都是科研人員或是研究支援人員。在2026年預算案中,特朗普總統和國會承諾將更大程度地縮減聯邦員工人數。
政府科學家對於預算波動和精簡行動早已見怪不怪,但他們表示,這種程度的敵意和潛在的裁員規模與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
《自然》採訪的科研人員表示,培養一批新員工需要時間,部分因為成為政府科學家的獨特屬性:科研人員需要理解政府流程,還有他們工作的行政和法律背景。“這種毀滅式打擊已經覆水難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行政法研究員Blake Emerson說。
“人們需要從長遠角度理解的是,如果你解僱員工,撤銷專案,新政府上臺後很難立即恢復,”Holdren說,“你的動力沒了。你的知識沒了,重新建立這一切可能要幾年到幾十年。”
03
“攻擊”大學
美國的大學正疲於迎接政府的一系列挑釁行動,包括聯邦調查、威脅撤銷大筆資助、取消研究經費、要求撤銷多樣性行動、逮捕部分海外出生的學生和學者。雖然政府尚未公佈經費撤銷的全部資訊,但目前僅NIH、NSF和NASA的研究人員就已統計到了1000多項。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變化所威脅的不僅是一整代科學家,還有政府與高校幾十年來的合作,這種合作本來是為了推動造福公眾的科學進步和創新。2023年,美國大學的研發投入達1090億美元,近600億美元都來自聯邦政府。
“一個真正的問題是,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現行制度是否到年底還能完好無損。”4月退休的前麻省理工大學政府關係團隊負責人、美國國會前科學事務成員David Goldston說,美國科學建基於一種長久以來的信念,即美國能為做科研提供一個穩定友好的環境。“一旦你解除這個魔咒,它就消失了,”Goldston說,而且下一輪選舉後也不會神奇地回來。
最大的考驗之一可能將出現在接下來幾個月,因為國會開始審議特朗普政府的2026年預算案,該預算肯定會史無前例地縮減對聯邦科學和創新的投入。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共和黨與民主黨曾一起反對大規模削減科研經費,但當前的共和黨多數派與特朗普的政策和優先項步調是一致的。
“認為私人領域能神奇介入並取代政府的科研資助,已被證明是大錯特錯,”華盛頓的科學技術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的會長、經濟學家Robert Atkinson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終極目標似乎是讓聯邦科學隊伍比今天的再縮小30-40%,而這對科學對創新對競爭力和經濟增長有什麼影響,他們根本不在乎。
目前還不確定2026年聯邦科學預算的規模,但研究型大學在其他方面可能也會大受影響,美國大學協會(AAU)科學政策與全球事務副主席Tobin Smith說。該協會代表美國數十個領先的高等教育機構,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Smith指出,預算中的多個資助變化會嚴重影響大學的科研能力,如減少由政府負擔的間接成本,以便大學能執行授予學術人員的聯邦經費。
與此同時,Smith說,特朗普政府的觀點是,聯邦對大學的資助是一種優待,只有在學校遵守特定政治需求的條件下才能延續。特朗普政府已就政治問題(如學生抗議和跨性別運動員)取消或終止了數十億美元的經費和合同,受波及大學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至少一所學校已經發起反擊:哈佛大學領導人4月14日宣佈不會遵照特朗普政府的要求,而特朗普政府數小時後表示將凍結哈佛大學的22億美元經費。哈佛大學目前正在起訴特朗普政府。
許多科研領導人表示,這是對大學及其底線的一次世所罕見的試探。“以與研究無關的理由撤回研究經費,是一個起反作用的危險先例。”AAU委員會在3月末發表的一份宣告中表示。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Christopher Eisgruber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中提醒了大學受到的威脅:“特朗普政府最近對哥倫比亞大學的攻擊使所有大學都不寒而慄,這是自1950年代“紅色恐懼”(Red Scare)以來,美國大學面臨的最大威脅。每個美國人都應該感到擔憂。”
“我認為,今後大學在特定關鍵領域為支援國家利益和需求而做的研究將會出現降級,”Smith說,“如果美國大學實力減弱了,我們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是否也會受到威脅?”
隨著許多科研經費被取消,以及更多可能到來的削減,一些大學已經在收緊明年錄取的研究生數量。NSF已將今年頒發的研究生獎學金數量減半。
美國作為科學家理想研究和工作目的地的光環也在褪色。2023年,國際留學生佔到美國科學與工程學學術機構頒發的博士學位的39%,但科學領袖提醒這可能很快會發生轉變——雖然曾被譽為是支援科研並向外國人開放的政局穩定的國家,如今的美國已不再享有這個盛名。
“我最大的擔憂是人才輸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Marcia McNutt在機構官網的一篇文章中說到。降預算減人力可能會使國內培養的學生變少,她說,而國外的頂尖學者也不願意來美國深造和工作。“事實上,人才流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
流失的人才可能包括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癌症基因組學學士後研究員Elise Dietmann,她目前對於自己的未來規劃搖擺不定。“我想上美國的學校,”她說,“但現在發生的這一切,讓我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去國外讀研究生。”
她的評論與《自然》讀者調查問卷的結果一致。在近750名非美國本土的科研人員中,超過80%的人表示,當前政治局勢讓他們不願考慮去美國做科研。而在美國的825名科研人員中,2/3的人表示他們不願意推薦學生留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該調查還顯示,美國的外國科研人員正在考慮其他選項,在非美籍或永久居民的92人中,有84人表示當前政治局勢讓他們更願意考慮去其他國家學習或工作(見“未來困境”)

來源:Natur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April 2025
他們可能看到別處的大門為他們敞開。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多個國家都計劃招聘美國的科研人員。
04
科學,停擺
聯邦研究經費的突然下滑,或極大阻礙美國的技術創新,並對依賴創新的產業和人群產生莫大的影響。
聯邦科研開支削減,導致研究人員不得已從政府資助轉向產業資助,這些科學家只能申請更多專利,但降低論文發表頻率,成立的公司也更少了(T. Babina et al. Q. J. Econ. 138, 895–954; 2023)。“其他的經費來源都無法完美取代政府資助。”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創新研究員Sabrina Howell說道。
慈善機構或是獨立的州都沒有這筆錢,加州再生醫學研究所執行長Jonathan Thomas說。該機構是一個由加州資助的支援細胞與基因療法研究的研究所。而且,其他的資助來源一般無法滿足需要持續聯邦支援的大規模、高成本的研究機構,如大功率加速器和大型望遠鏡,美國科維理基金會執行長Cynthia Friend說。該基金會資助天體物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
這種轉變還可能影響到那些對社會很重要但很難盈利的研究領域,如兒童癌症治療。美國所有癌症中只有約1%的癌症發生在不到20歲的年輕人身上。
“給兒童癌症開發藥物的公司是賺不了錢的。”西雅圖兒童醫院的兒科腫瘤學家Douglas Hawkins說。
最後的最後,這種影響會遍及各行各業,因為基礎研究推動的技術創新開始枯竭,Akcigit說,“沒有這些打頭陣的基礎發現,我們就不能開發新技術。”
一些科研人員和科學領袖警告道,其他國家會在重大創新上趕超美國。“如果我們國家的科研力量瓦解了,我們就會失去科學優勢。其他國家就會引領新治療、清潔能源、未來新技術的研發。”美國國家學院1900名成員簽署的公開信中寫道。
一旦瓦解,美國科學的重建將舉步維艱,前民主黨國會議員、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主席、如今擔任K&L Gates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Bart Gordon說,“我們現在處於隨時會被推翻的節點,”Gordon說,“如果我們創新機器的雙腿被截,再裝回去就難了。”
原文以Will US science survive Trump 2.0?標題發表在2025年4月29日《自然》的新聞特寫版塊上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