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激勵關鍵在於“及時”麼?

本文是圓方的第1110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我們單位目前採取績效承包制,但調動不了工作積極性,想採取工時制,但固定工時制又包不住。如何才能調動積極性?”
其實績效問題,是所有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因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績效方案。而且往往一種績效方式實行一段之後,其效用就會慢慢減少,其副作用就會慢慢湧現。
不過大家有沒有認真思考過?什麼樣的績效方式對大多數人最有用呢?我們假設兩種情況,大家做個對比。
假設一個單位基本工資是5000元。績效工資也是5000,在基本工資不變,考核任務不變的前提下,有兩種發績效的方式。
一、每個月發5千,年底不發。
二、每個月不發,年底發6萬。
小夥伴們感覺,哪種方式更能容易激發工作熱情。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樣回答的:
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是非常短視的(又或者說是風險厭惡的)。
大多數人,是無法想象自己一年後的收入,更不用說想象十年後的收入了。對於大多數人可能要的就是當下,立刻,馬上的收入。
那麼建立在這個前提下,如何去調動工作積極性?就是建立即時反饋系統。
有一年圓方去上海周邊的一個家紡廠參觀,每個人面前都是裁剪加工的裝置。在每一個工位面前有一個小顯示屏,小顯示屏上面就是跳動的數字。
每個員工每加工完一件衣服,那個數字就往上跳一下。每做一下,這個數字就往上跳一下,特別像遊戲裡的即時反饋,這種反饋機制可以給到人極大的爽感。
所以這種績效反饋方式其實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每個人會覺得自己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反饋有收穫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外賣員和許多滴滴司機。即便很累了,但是也選擇繼續跑。
除了對於賺錢的渴望以外,這種每一單及時反饋的這種心理的爽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02
不過,這種高反饋的績效設定方式就是好的嗎?
對於公司而言,這種模式一定是更高效更能夠調動積極性的。在文章開頭問圓方問的那個選擇題。如果你們單位的績效不是每月發,而是每週發,甚至每天發,那麼大家想一想自己的幹勁會不會更足呢?
但是但是但是,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去工作的時候,一定是要儘可能遠離這種及時反饋的工資績效模式的。
因為這種反饋方式只能夠去激勵那些重複的,不具備創造力的,不依賴於資源,不承擔風險的那些的工作的。
而我們任何人如果想要人生的持續的成長,我們就要去做那些創造性的,不重複的,積累資源的,承擔風險的工作。
03
如果即時反饋對於這些更有價值的工作有用的話。
為什麼網際網路大廠不實行"程式碼行數計件制"?為什麼投資銀行不搞"會議分鐘數獎金池"?
因為即時反饋模式的致命軟肋就是,它像一劑強效多巴胺,讓執行者沉溺在即時滿足的迴圈中,卻悄悄扼殺著需要長期沉澱的核心競爭力。
某次圓方參加某科技公司戰略會,發現他們的程式設計師考核表上寫著類似於"程式碼重構貢獻度"、"技術債務消除率"這些指標。
CTO坦言:如果按程式碼行數發獎金,團隊分分鐘能寫出百萬行"垃圾程式碼"。但真正決定企業生死的,是那些無法即時量化的底層架構創新。
就像建金字塔,搬石塊的工人可以按件計酬,但設計師的所追求的回報可能是對於完成人類偉大建築使命的探尋。
04
管理學中有個經典模型:任何績效制度都難以同時實現效率、公平、創新三個目標。
即時反饋模式在效率維度得分極高,但在創新維度往往折戟沉沙。那真正好的績效應該如何設定呢?
對於企業而言,真正的績效藝術在於構建"動態反饋生態系統"。
圓方參訪過的某技術型企業就設計了三層激勵體系:
日結的產線計件獎、季度的技術革新獎、年度的戰略突破獎他們給每個技術骨幹配置"時間賬戶",允許將超額完成的即時獎勵轉化為"創新積分",用於兌換長期專案的資源支援。
而對個人來說,更為關鍵的是去建立"雙軌思維"。就像遊戲設計師尼克·佩尼所說:"既要享受砍怪掉金幣的快感,更要保持升級技能樹的耐心。"
這個世界需要即時反饋的齒輪,也需要延遲滿足的引擎。關鍵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正在組裝的是流水線零件,還是在鑄造改變文明的鑰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