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一位富家千金,如何成長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文 | 有鄒碧丹 · 主播 | 一凡

說起中國近代史上的女性政治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會有宋慶齡、鄧穎超等傑出代表。
她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為推動新中國革命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在她們之中,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還有這樣一位非同尋常的女性——何香凝。
她小時候便敢於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拒絕纏足,因而被稱為“天足女”。
父母擔心她會因為沒有纏足嫁不出去,可一雙大腳反而讓她意外收穫一段好姻緣。
婚後,她毅然決然地走上革命的道路,為解放中國女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何香凝作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不僅擁有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也有著能容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她憑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演繹出了非凡的傳奇人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女中豪傑,領略她波瀾壯闊的一生。

年少果敢非凡,不被世俗束縛

1878年的夏天,香港的何炳恆家迎來了一位新成員——女兒何香凝。
因為她是家裡第九個小孩,家裡人都叫她“九小姐”。
那時候的何家住在香港的富豪區,何炳恆是香港有名的富商。
身為何家千金的何香凝,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然而不幸的是,何香凝的母親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堅持要為何香凝纏足,以迎合當時社會對女子小腳的畸形審美,好為她日後嫁人做準備。
因此,在何香凝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強制為她纏足。
她的雙腳被母親無情地用白布條緊緊地包裹著,讓年幼的何香凝痛苦萬分。
可何香凝雖年紀小,心中卻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與不屈的反抗精神。
白天母親好不容易把她的腳纏上,到晚上的時候,何香凝便偷偷拿出剪刀,一根根地剪斷纏足布。
第二天被母親發現後,便少不了一番斥責。
可當母親再次強行給她纏足後,她又會在晚上偷偷剪掉。
如此反覆幾十次下來,母女倆因纏足之事陷入僵局,誰也不願意讓步。
無奈之下,何香凝向父親尋求幫助。
何炳恆對這個最小的女兒寵愛有加,便讓她由著自己的性子去,母親也只能就此作罷。
隨著時間的推移,何香凝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她的那雙“天足”也自由生長成一雙“大腳”。
在那個以小腳為美的時代,何香凝的這一雙“大腳”,引來了周圍人的議論紛紛。
到了該婚配的年紀,何香凝的處境還是非常尷尬,這讓父母心急如焚,生怕女兒嫁不出去。
然而對於婚姻,她有自己的堅持與追求,她對那些只知道享樂的富家子弟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恰逢此時,華僑後裔廖仲愷從美國舊金山歸來。
他特立獨行地向外界宣稱:“非大腳女子不娶!” 
廖仲愷如同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何香凝的世界。
在親朋好友的介紹下,門當戶對,又同樣不懼世俗眼光的他們相遇、相知,並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那一年,何香凝19歲。

留學日本,投身革命

婚後,何香凝與廖仲愷情投意合,他們都熱愛學習、思想進步,有著一腔愛國情懷。
兩人經常一起研讀詩書,度過了一段甜蜜的美好時光。                               
1902年,廖仲愷得知,在日本東京彙集了很多愛國知識分子,因此萌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
他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並肩作戰,才能真正推動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
可當時廖家已家道中落,家境的困頓成了廖仲愷前進的障礙。
這時何香凝挺身而出,以實際行動支援丈夫的夢想。
她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變賣嫁妝,為丈夫籌集學費;
更為了照顧丈夫,決定一同前往日本。
這趟求學之旅,對於何香凝夫妻二人而言,是命運的轉折點。
在日本,何香凝夫婦不僅結識了一群有著共同理想的革命夥伴,更有幸與仰慕已久的孫中山相遇。
孫中山先生和他們暢聊自己的革命主張,何香凝夫婦也會經常去聽他的演講。
這些經歷不僅讓何香凝夫婦深刻意識到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也讓他們堅定了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步伐,投身革命的決心。
何香凝在留學時期,不僅積極參與革命活動,還多次承擔起組織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寓所舉辦活動。
每次革命人士在何香凝家集會時,何香凝不僅要負責照料茶飯,還會幫忙看門把風,掩護同志。
為了不暴露組織,她不惜辭退了家裡的日本女傭,親自操持家務。
曾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九小姐”,為了革命甘願成為勤勉的“管家婆”。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宣告成立,在孫中山的引薦下,何香凝成為了第一批女會員。
隨後不久,廖仲愷也成為其中的一員。
加入同盟會之後,何香凝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業中,不斷吸收學習新思想。
透過學習與實踐,何香凝深刻意識到,中國女性蘊含著強大的能量,解開女性身上的束縛,這股能量才能得到釋放。
於是,何香凝撰寫並發表了《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打響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聲。
在日本留學的日子裡,何香凝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
她懷揣著解放女性思想、改變國家命運的夢想不斷前進,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革命女性的堅韌與智慧。

致力推動婦女運動,愛國救民矢志不移

辛亥革命爆發後,何香凝從日本回到祖國,她決定將推動中國婦女解放事業作為自己的生活重心。
經歷新思想洗禮的她,迫切地希望能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中國婦女從封建禮教的束縛中徹底解脫,獲得真正的自由。
當時的中國女性面臨著種種不平等的對待。
她們辛勤地工作,卻難以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報酬,還有許多針對女性的不合理規定,比如限制出入公共場所。
為此,上海工廠女工舉行遊行示威,表達不滿。
在國民黨“一大”上,何香凝提出“助進女權之發展”的提案,並獲得大會透過,從而在法律上確定了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
1924年3月8號,何香凝在廣州主持第一屆三八婦女節紀念活動,號召社會各階層的愛國婦女投身於國民革命。
在這次活動影響下,廣東婦女運動逐漸開展起來,越來越多婦女覺醒並積極參與革命運動。
此後,何香凝一直致力於領導婦女運動,包括髮動婦女參加革命、開辦婦女勞工學校、推動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等,為中國的婦女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何香凝堅決要求政府對日宣戰,還迅速成立多個婦女抗戰救援組織,並親自奔赴前線支援、籌集物資、慰勞傷兵。
何香凝曾請求蔣介石支援前線抗戰,可蔣介石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無情地拒絕了何香凝。
這使何香凝憤慨不已,隨後便差人將一個裝有一條女士裙子的包裹送給蔣介石,並附帶了一首極為諷刺的詩: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
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這首詩直斥蔣介石的懦弱無能,同時表達了婦女們也願意奔赴戰場、保家衛國的決心。
蔣介石收到這份“禮物”後惱羞成怒,但卻不敢對何香凝採取任何報復行動。
抗戰全面爆發後,面對戰火紛紛,目睹前線戰士的巨大傷亡,何香凝果斷在上海成立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積極參與抗戰救援工作,將婦女解放與抗日救亡運動緊密結合起來。
在全國抗戰的八年間,她組織募捐籌款高達700萬元。
1945年抗戰勝利後,何香凝堅決反對蔣介石內戰、獨裁和賣國政策,參與組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懈的鬥爭。
她始終與最廣大的人民站在一起,愛國救民是她一以貫之的最高價值追求。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點,71歲的何香凝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一員,和眾多國家領導人共同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她眼含淚光,步伐堅定地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歡慶新中國的誕生。
1972年,傑出的愛國人士、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何香凝在北京走完了她的人生,享年94歲。
何香凝臨終前,周總理前來探望她。
躺在病床上的何香凝幾乎用盡了所有力氣,和周總理喃喃說道: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這是她最後的願望——與丈夫廖仲愷合葬。
最終,何香凝的遺願得以滿足,她與廖仲愷合葬於中山陵旁的廖仲愷何香凝墓。
縱觀何香凝的一生,我們見證了一位傲雪寒梅般的奇女子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
她以非凡的堅韌,始終不渝地堅守信念與理想,為革命事業赴湯蹈火,引領中國婦女爭取平等權利與自由解放,樹立了新時代女性有骨氣、有擔當的光輝典範。
如今,時代已翻開新的篇章,但何香凝女士那份深厚的愛國情懷,以及她為中國婦女運動做出的不懈努力,將永遠激勵著後來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