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楓香,一朝遠行——送別張西導演

【波士頓雙語網2025年7月19日訊,專欄作家蒼珍撰稿】清晨,我與梁雁文導演夫婦一同驅車前往康州,參加一場意義非凡的聚會——楓香雙劇野餐會。夏日微風輕拂草地,陽光灑滿林間,熟悉的面孔與親切的笑聲交織在一起。來自波士頓、麻州和康州劇社的朋友們攜家人而來,舊友重逢,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我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著人間真情的溫暖。林蔭下圍坐交談,分享戲劇記憶與生活趣事,彷彿時光慢了下來。康州合唱團現場獻唱,歌聲悠揚動人,令人沉醉。更令人驚喜的是,一位手風琴演奏家現場即興伴奏,為這場野餐聚會平添了一份靈動與浪漫。
這不僅是一場野餐,更是一場深情的告別——我們為張西導演夫婦送行。他們賣掉多年居所,即將踏上“雲遊四方”的新旅程。以輕盈之姿,奔赴世界更遼闊的風景。此刻的離別,是一段旅程的終章,也是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序曲。
把劇社當成了第二個家
十年前,張西導演在大波士頓創辦楓香劇社。從最初的《海外剩女》,到後來的《秦伯伯的玫瑰》《丁龍的夢》《哥大的椅子》《喜醫生》《柑橘魔法師》《賽珍珠》等,一部部原創劇目不僅展現了中文戲劇在海外的生命力,更凝聚了海外華人在異鄉的文化自信與情感共鳴。
我雖然沒有參與楓香劇社的首部劇《海外剩女》,但自參與兒童劇《秦伯伯的玫瑰》之後,便與張導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逐步加入劇社。後來,我有幸擔任波士頓楓香劇社副社長,與一群熱愛舞臺的夥伴們並肩追夢。從劇本圍讀、演員排練到舞臺呈現和社群推廣,我們把戲劇變成生活方式,也把劇社當成了第二個家。
今年,我的家庭也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我父親的原創民族史詩電影《天寶》成功登上大銀幕,並在全國院線上映。這部作品與楓香劇社堅持原創、講述中華故事的精神不謀而合,也讓我更加體會到文化創作之路的艱難與美麗。
不可思議,也讓我深深感嘆:張西導演是如何在資源並不豐富的條件下,團結起波士頓、康州、美東,乃至全美各地熱愛話劇的華人社群。靠的不是金錢與權力,而是她的初心、熱情與不懈的行動力,把一群原本素昧平生的人,凝聚成了一個志同道合、彼此扶持的劇場大家庭。
如今,北美楓香劇社已經發展成為覆蓋全美多個州的中文劇社網路。劇社核心成員近百人,累計參與演出和幕後志願者超過上千人次。十年來,楓香劇社創作並排演中文原創劇目10餘部,在波士頓、康州、紐約、新澤西、費城、矽谷,華盛頓DC等地演出119場,線下觀眾逾萬人次,線上觀看更是不斷累積。這些成績背後,是張西導演十年如一日的執著,也是楓香同仁們無數個深夜排練的汗水與熱愛。
文化的連線者和守望者
當天,張西導演特別歡迎大家在《海外剩女》的舞臺背景板上簽名留念。那是一塊見證楓香起點的佈景,也是一塊承載記憶與情感的歷史牆。許多朋友鄭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我也寫下了我的名字,寫下了我與戲劇的情緣、與楓香的情義。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種劇場精神的延續——我們曾在這個舞臺上共同走過。
戲劇、歌劇、影視,其實都是用一種現代藝術的方式留下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和梁導往返車途中,我們也聊起短影片時代對影視行業帶來的衝擊與變革。這讓我思考: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觀眾更加需要有溫度、有深度、有共鳴的原創作品。我也藉此機會呼籲朋友們繼續支援原創戲劇與影視作品,用我們的觀看與轉發、用我們的掌聲與評論,為這些堅守創作的人點亮前行的微光。
張導不僅是一位藝術創作者,更是一位文化的連線者和守望者。在她的引領下,戲劇成為我們講述自我、理解他人、凝聚社群的方式。
在康州這片溫柔的大地上,近百位楓香同仁、親朋好友、兄弟姐妹們相聚一堂。這是一場純樸、溫馨、歡樂而難忘的聚會,也是一次我們共同的情感告白。
友誼地久天長!
張導,再會!我們在劇場重逢。
(請掃碼關注波士頓雙語網,投稿/廣告請電郵 [email protected]
歡迎大家訂閱“投資生活日記”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bostones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