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3D線雷射感測器實現「軟硬一體化」,「唯琴科技」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36氪首發

其3D線雷射感測器行頻較海外同類產品提升100%,價格最低下探至1/3,逐步在3C、鋰電、軍工等場景實現進口替代。
林晴晴
編輯袁斯來
封面來源企業供圖
36氪獲悉,3D視覺感測器廠商「唯琴科技」近日已完成Pre-A輪融資,融資金額為數千萬元人民幣,投資方為廈門高新投。本輪融資將用於高精度感測器量產投入及海外市場拓展。
「唯琴科技」成立於2013年,專注於機器視覺核心演算法、感測器及軟體系統的研發,是工業檢測領域的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基於自主技術積累,其已推出無程式碼視覺檢測平臺、3D線雷射輪廓感測器及AI檢測系統,覆蓋2D/3D視覺檢測、高精度測量及工業質檢等場景,其解決方案已在3C、鋰電、軍工、半導體等領域落地。
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和5G等新技術的融合,機器視覺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據GGII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速接近12%。其中,高精度3D線雷射輪廓感測器是工業檢測裝置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長期被外資廠商壟斷,相關外資企業佔據超60%市場份額。
“2013年那會兒,國內機器視覺行業幾乎被外資壟斷,客戶只能高價採購進口零部件,且軟體適配成本極高。”「唯琴科技」創始人林少斌介紹,團隊早在2011年左右就開始涉足機器視覺領域,是國內較早一批進入該領域的團隊之一。
高精度檢測需要多學科融合的技術,包括光學設計、演算法最佳化和硬體製造等,技術門檻較高。而高精度感測器的製造成本也較高,導致產品價格高昂,極大限制其市場化應用。不僅如此,機器視覺領域的資料積累對於演算法最佳化和產品效能提升至關重要,但前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大量的使用者基礎。
因此,「唯琴科技」發展的第一階段專注於機器視覺軟體的研發,積累了大量的軟體級核心產品;第二階段則透過開放軟體平臺,積累了2萬多家企業級使用者,進而切入硬體領域,開發高精度3D感測器和檢測軟體。
早期,「唯琴科技」從軟體切入,2019年推出無程式碼視覺系統SGVision,支援300餘種演算法及與PLC、機器人、工業相機等主流工業裝置協議相容,透過免費模式積累超2萬家企業使用者。林少斌坦言,“軟體免費是為了降低行業門檻,但解決客戶需求必須靠軟硬一體的產品。”
從核心產品來看,「唯琴科技」自研的MTD-L系列3D線雷射輪廓感測器,最高重複精度0.1微米,掃描頻率達30KHz,較同類產品(15KHz)提升100%,適用於高速檢測場景,但單價遠低於國外友商的同類產品。這種成本優勢源於兩項技術創新:一是透過光學、演算法與硬體架構最佳化,實現感測器一體化設計,硬體成本降低50%;二是內建配備3D檢測軟體,客戶無需額外採購檢測系統。
該產品已在3C零部件測量、軍工精密部件檢測、鋰電缺陷識別等場景透過頭部客戶驗證,2024年底量產以來已獲廣大行業頭部客戶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之外,「唯琴科技」的機器視覺開放社群“馬克拉伯”,已擁有包括富士康、比亞迪、一汽、大族、寧德時代、偉創力等超2萬家註冊使用者,其提供通用視覺檢測軟體、AI模型訓練、標準視覺部件、技術服務交易等功能,幫助客戶透過平臺完成從軟體應用到硬體採購的完整鏈路。
“生態的核心是讓客戶以最低成本部署多維度的技術。”林少斌強調,馬克拉伯的AI檢測平臺支援雲端標註、訓練與本地推理,使用者可一鍵將訓練模型匯入SGVision系統,實現零程式碼部署。
同時,「唯琴科技」計劃2025年推出更多標準化檢測感測器,進一步降低客戶工業檢測部署門檻,並開拓歐洲及日韓市場。“國產替代的視窗期已至,但技術穩定性與生態協同是長期競爭的關鍵。在高階製造領域實現規模化落地,才可能成為改寫外資壟斷局面的關鍵變數。”
團隊方面,「唯琴科技」創始人林少斌擁有十餘年機器視覺經驗,核心成員涵蓋中科院博士及眾多行業專家,研發佔比60%,持有40餘項專利及智慧財產權。
當前,「唯琴科技」正開展A輪融資。
投資人觀點:
廈門高新投投資總監吳俊坤:唯琴科技的核心產品是先進視覺裝置的核心零部件,相比於裝置,核心零部件的技術難度更高,但產品更標準,也更容易規模化,因此具備很好的投資潛力。唯琴科技透過10年的時間把工業視覺軟體打磨沉澱出來,又透過將近5年的時間把3D先雷射輪廓感測器做到效能媲美進口且成本行業內最低,現在他們把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將形成非常突出的行業競爭能力,我們認為他們會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匹黑馬。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