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科技工作者三分之二為外籍美國本土教育短板暴露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直達天河大賭場
https://www.skyriver.com/promotions
↑↑點選獲取超值折扣↑↑
矽谷的創新引擎靠誰驅動?智庫“矽谷聯合創投”(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最新發布的《2025矽谷指數》給出了答案:66%的科技工作者為外籍出生。這一數字不僅重新整理認知,更將矽谷的國際化標籤刻得更深。報告稱,外籍人才中,23%來自印度,18%來自中國,而加州本地出生者僅佔17%。矽谷,已不再是美國的矽谷,而是世界的矽谷。
“很多人會感到驚訝,”聯合創投執行長拉斯·漢考克(Russ Hancock)直言,“我們常忘記,矽谷不是美國現象,而是全球現象。它由來自四面八方的頂尖人才共建。吸納全世界資源的社群,才是繁榮的社群。”相比之下,矽谷外籍居民比例在2023年創下41%的歷史新高,但仍遠低於科技行業的66%,凸顯外籍人才在高科技領域的超強滲透力。
矽谷磁場:夢想與資本的交匯
矽谷為何成全球人才“吸鐵石”?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階主任肖恩·蘭多夫(Sean Randolph)一針見血:“這裡是世界科技中心,突破性事件頻發。”谷歌(Google)、Meta和蘋果(Apple)等巨頭坐鎮,690億美元的2024年風險投資(據指數資料)如蜜引蜂,吸引創業者追逐夢想。40歲的弗裡蒙(Fremont)居民普拉蒂瑪·喬格勒卡(Pratima Joglekar)深有感觸:“在美國讀書後,你要麼進大公司,要麼創業賣給巨頭,這是夢想。”她如今在律所工作,其夫為谷歌印度裔經理。
外籍人才透過“多扇窗”湧入。蘭多夫指出,矽谷孵化器和加速器如雨後春筍,專為海外創業者對接創新生態鋪路。跨國企業也將員工從海外調至本地,如聖拉蒙(San Ramon)的系統分析師梅比·巴布(Mebi Babu),2010年隨夫由印度調至伊利諾伊,2015年再抵普利桑頓(Pleasanton),2020年入職聖塔克拉拉縣(Santa Clara County)。她感嘆:“這裡機會多,我很幸運。”

教育缺口與H-1B爭議
據《東灣時報》報道,頂級高校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是人才輸送站。2023年,灣區大學頒發超2.15萬份科學與工程學位,較2002年激增117%。但這遠不夠——2019至2023年,科技行業新增崗位比本地學位多出2萬餘個。蘭多夫嘆道:“美國高中生的數學水平不行,整個體系無法產出科技界所需的數量與質量。如果能,他們早被僱了。”
H-1B簽證每年8.5萬的配額卻引來罵戰。矽谷遊說增額,稱其鎖定全球頂尖人才;批評者如律師約翰·米亞諾(John Miano)則控訴,簽證被外包公司濫用壓低薪資。他代表美國科技工作者起訴,欲禁H-1B配偶工作許可,怒斥:“計算機科學畢業生翻倍,可工作呢?”
半數巨頭由移民造
超半數美國高市值科技公司由移民或其子女創立——蘋果、谷歌、Meta、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甲骨文(Oracle)、奈飛(Netflix)、英偉達(NVIDIA),名單赫然在列(2018年瑪麗·米克報告)。灣區45%的科技初創也由外籍人士創辦,多為美國高校畢業後起步。
矽谷的輝煌與隱痛
66%的外籍科技工作者撐起矽谷榮光,卻也刺痛美國本土教育與勞動供應鏈的軟肋。AI、網安等領域年缺數千專才,移民不是替代,而是必需。可H-1B爭議未休、本土STEM教育滯後,矽谷的全球霸主地位真能長久?三分之二的真相,既是榮耀勳章,也是警鐘長鳴。
<
  精選 · 推薦  
>

華盛頓州財政赤字問題嚴峻
華男竊取公司商業機密面臨十年監禁

西雅圖租房價效比最高的地區
Rhythm Media
掃碼關注我們
格律傳媒 
做有格調的傳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