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效能最佳化的程式設計師,應該都知道 Brendan Gregg 吧。
Brendan 是一個妥妥的技術大神,在效能分析方面成果卓著。他先後就職於多家科技公司,如曾在 Netflix 擔任效能工程師,在 Sun 工作時開發了 ZFS L2ARC 技術。

Brendan 創造的火焰圖等實用的效能分析工具和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於眾多作業系統和產品中。他還著有《Systems Performance》和《BPF Performance Tools》等頗具影響力和口碑的技術書籍,還拿過 USENIX LISA 傑出成就獎。
小程程發現 Brendan 大佬的部落格更新頻率不高,但質量都高。2023 年發了 3 篇,2024 年發了 4 篇。
5 月 22 日,他個人部落格更新今年第 2 篇文章,總結分享最近 3 年遠端工作的經驗。
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有居家辦公/遠端辦公的經歷,大家對照看看有沒有共同點。
3 年遠端辦公總結
過去三年裡,我參加了 77 場凌晨 1 點到 6 點開始的會議,大約每兩週一次,之後我通常會在早上 7 點開始日常工作,週一到週六皆是如此。我人在澳大利亞,為一家美國公司(英特爾)遠端工作,英特爾在本地沒有辦公室。我並不是在抱怨。我的工作時間很奇葩,但我不覺得自己工作時長過長。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大家對遠端工作者的生活存在一些誤解和臆想,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也給其他類似情況(在亞洲做美國工作)的人一些建議。
大多數早會時長為 1 小時,但也有一些更長,我為此總共清醒了 102 個小時。下面是具體分佈情況:

我向來不是個早起的人,但早上 7 點開始工作我還能應付。那凌晨 2 點開會呢?也能做到。單獨看這些好像還行,但想想看,凌晨兩三點開完會,緊接著早上 7 點就要開始工作,這意味著,運氣好的話,你 3 點半睡下,6 點半就得設鬧鐘起床。應對這種時差並不容易,我猜其他人可能比我情況更糟(會議更多)。
和我一起遠端辦公的同事一樣,我在家有一個專門的辦公室,在那裡我可以關上門,連續工作數小時不受打擾(在 eBPF 紀錄片裡拍攝時,這個辦公室和現在已經大不一樣了)。

桌上的懸臂支架上裝著一個 Samson Meteor 麥克風,書架上夾著另一個懸臂支架,上面裝著一臺 Logitech BRIO 攝像頭(之前把攝像頭放在顯示器上,我打字時它會晃動)。既然一整天都要靠聲音和影片與他人交流,那麼擁有最優質的聲效和畫面就很重要。
關於遠端工作的雜記和建議:
1、 記錄非工作時間的會議:有時候,明明沒有其他合適的時間,可人們還是會猶豫要不要約我凌晨 2 點開會,還得發好幾封郵件才能讓他們相信沒問題。我發現,記錄這些會議、統計數量並分享資料能節省時間,比如“我已經在凌晨 1 點到 6 點之間開了 76 場會,如果你還想再加一場,沒問題,那就是第 77 場”。
2、 絕不要抱怨工作時長:管理層裡可能有人不支援遠端辦公,他們會利用你的抱怨來反對這種工作模式。有時候,凌晨四點多開會,我搜腸刮肚找合適的話來說時,會承認自己有點累,但我真的儘量絕口不提這事。
3、 保持工作動力:我發現,每天記錄自己完成的工作效果最好(我這樣做已經超過十年了)。如果某一天的記錄看起來很單薄,我就會在第二天多做一些。我每週會向經理總結一次工作情況。
4、 別讓他人無端臆想:人們常常會無端臆想。比如,Brendan 沒接受會議邀請,哎呀,那肯定是因為凌晨 2 點他在睡覺。錯!那是因為我和另一場凌晨 2 點的會議衝突了。我會盡量和會議組織者說明情況,但參會的其他人可能沒收到訊息,他們根本不會考慮這種可能性。要是我還在加利福尼亞,錯過會議大家會認為是日程衝突。但在這裡,他們會以為我在睡覺、沒努力,而實際上我一直在努力。這意味著,人們把不是問題的遠端辦公當成了問題。
5、 會議取消或偷錄問題:前面提到的 77 場會議,並不包括那些最後一刻取消,但我還是醒了的會議,也不包括那些本不該錄製,但我醒來卻發現被錄了的會議。如果你們有遠端員工,請儘量在他們睡覺前取消會議,並明確哪些會議會錄製下來供後續觀看。
6、 腸胃不適問題:每兩週開一次早會聽起來不算太糟。但最糟糕的是,這可能會讓我腸胃不適,而且這種不適可能會持續好幾天。我工作倒不受影響,就是不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這種情況,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許只是因為多喝了咖啡。
7、 病假減少:我平時請病假就不多,所以我的資料可能沒什麼代表性。僅供參考:我上一份線下工作,平均每年請 1.5 天病假(6 年共請了 9 天),而現在是 0.33 天(3 年請了 1 天)。
8、 南北半球時差問題:夏令時在南北半球的調整方向和日期都不同,所以在悉尼,根據一年中的不同時間,我和美國西海岸下午 5 點到晚上 9 點的工作時間有 3 小時、4 小時或 5 小時的重疊。為了方便大家,我在日曆上突出顯示了我的工作時間。
9、 週六工作安排:在澳大利亞,週六上午相當於美國的週五下午。有段時間,我嘗試週二到週六工作,但如果我週六早點結束工作(美國時間下午 5 點),週一再補上,這樣更有利於家庭相處。

其他注意事項
1、 職業發展受限:我發現遠端辦公會限制職業發展,我也聽過“眼不見,心不煩”這種說法。即便遠端員工更有能力,甚至在某個領域是世界頂尖的,機會還是可能會給本地員工。然後就會要求遠端員工在每週或每月的會議上培訓本地員工。但這點時間根本不夠,而且權力不對等:本地員工佔主導,他們可以不聽。這會降低公司的競爭力。不過,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試著給遠端員工機會,讓他們去做最擅長的工作。
2、 與線下辦公對比:這取決於工作內容和會議頻率。我上一份線下辦公室工作的最後幾年,我們團隊成員通常各自負責不同的專案,戴著耳機,主要透過聊天室交流,很少有面對面的會議。我們唯一固定的人際交流時間是午餐時間。對於那種工作來說,遠端辦公和線下辦公沒太大區別:工作內容相似,交流方式也相似(我最懷念辦公室的,就是下班後和同事一起打板球)。對我現在的工作來說,區別也不大,因為和我一起工作的人分佈在各地。唯一能解決的問題就是“眼不見”的問題,但這也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3、 遠端辦公成功案例:Linux 開發就是全球工程師遠端協作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要注意的是,Linux 工程師每年至少會參加一次 Linux 會議,遠端辦公的員工也可以參加公司的聚會。我的書是另一個例子:那是我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專案,我和審稿人在線上合作,其中一些人我至今都沒見過面。還有世界上第一個 AI 火焰圖,也是一個完全遠端辦公的團隊的成果。
最近,我和美國同事開視訊會議時提到了“凌晨 1 點到 6 點之間開了 77 場會”這個資料,我能看到他們臉上震驚的表情。他們是不是以為我只是朝九晚五地工作,沒有努力去適應其他時區?我知道有些公司在討論結束遠端辦公:做決策的人是不是也對遠端員工的生活有這樣的誤解呢?雖然作用可能不大,但我至少可以在這裡分享自己的經歷,作為一個例子。
當一些人聽說我在澳大利亞遠端工作時,他們可能會想到海灘、衝浪板和陽光明媚的假期,但我的現實是,全職工作,工作時間奇葩,靠大量咖啡提神,還會錯失一些機會。不過,每份工作都有優缺點,我仍然很感激有些公司提供了完全遠端辦公的選擇。
網友評論
runamuck
“保持工作動力” 這個建議太棒了。我發現這招也很管用,但我從未見過任何 “動力/效率專家” 提到過這一點。
tushar-r
十多年來,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遠端辦公;從 2019 年起開始完全遠端辦公。我總是在工作時面臨很大的時區差。這種情況難以持續——我曾嘗試過“改變睡眠週期”,但無論從健康還是陪伴家人的時間來看,都行不通。
大多數時候,推遲會議或調整會議時間是值得的。如果有人一直不通情理,那麼向上級反映可能是解決辦法。
Pet_Ant
Branden 你沒有孤獨感嗎?有時候我會連續幾天見不到任何人。這種狀態往往在你開始產生疏離感並反思時才會被察覺。為了見見人,我甚至會特意出去買午餐。
theodric
2007 到 2018 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遠端辦公,2020 到 2023 年則毫無意外地完全遠端辦公。但我從未因此產生過人際缺失感。現在我務農,每兩到三週才離開農場一次,除了妻子偶爾可能見到鄰居外,幾乎見不到其他人。我不能代表所有內向者,但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透過網路交流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