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跳海大院”(ID:meerjump),已獲得轉載授權
有些觀念一旦被植入腦海就註定難以回頭,比如唐老鴨其實是個有露陰癖的怪老頭而米老鼠是他愛光膀子的老baby。

又比如 OpenAI 的 Logo 其實很像一個遍佈褶皺致的肛門。

是的,吃屎沒趕上熱乎的我們,終於決定來聊聊前陣子的AI變局,蹭蹭 OpenAI 和 DeepSeek。
作為AI大模型中突然殺出的黑馬,DeepSeek 對世界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過去那些坐在功勞簿上的AI老大哥們,也都因此在這段時間受到了自下而上的重新審視。

金融界重新評估起了舊模型的投資價值,科技界開始質疑它們的效率,新媒體小編拋棄了 ChatGPT 轉投 DeepSeek,據說已實現日產百篇的超級躍進。
而熱議之中,還有善於在生活中找屎吃的賞味愛好者,透過觀察 DeepSeek 的圖示發現過去的AI世界另有蹊蹺。
或許算是本文開篇觀察的延展,來自大洋彼岸的 greg 在經過嚴肅的如廁思辨和隨心所欲的資料搜尋對照後,有了驚人的發現:
OpenAI 的屁眼或許具有傳染性!

一語驚醒夢中人,一眼看去還真是。
市面上大量AI大模型的小 logo 似乎都遵循著同一標準正規化,它們或松或緊、顏色各異,彷彿正要結陣將螢幕前愚蠢的人類吸進人工智能幹淨工整的後庭。

眾所周知,肛門作為一種人體器官,一般都只用於輸出,在較特殊情況下才具備輸入功能——這其實與AI模型本應有的開放精神並不相符。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AI應用的 logo 都被設計得像個肛門?
這事兒還真能有不少說道。

從肛門可能具備的象徵意義出發,我那些熱衷喂屎的網友們首先展開了自己的猜測:
“考慮到屁眼在人體所處的特殊地位及其可能擁有的特殊功能,我認為這代表了AI模型目前所達到的高度,都應歸功於人類在‘後方’做出的努力。”
“它們很深但是本質上用處有限,我想這是肛門與目前的AI應用給我帶來的共同感受。”
“如果對它們進行了過度訓練,最終可能並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給自身帶來危險。”
……
眾看官論述無不有理有據,而本人在網際網路屎海衝浪十餘載,也並非全無所得。
結合 greg 這一新發現,我有理由懷疑西方 logo 文化當中,本就存在著怪異的“肛門崇拜”。
探秘西方世界肛門
西方設計界對肛體符號的偏愛,早在1973年美國著名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所創作的小說《冠軍早餐》當中便有展現。
書中,馮內古特不無自豪地說到:“全體目光向我看齊,這是我畫的一個屁眼!”

或許受此啟發,肛門意象的 logo 開始逐漸流通於美國的文娛和商業領域。
如果你是一名資深搖滾音樂愛好者,那麼你一定見過下面這個看起來就缺乏審美價值的廉價標誌。

根據紅辣椒主唱安東尼·凱迪斯(Anthony Kiedis)的說法,這個圖示確實如大家所認為的一般缺乏價值和意義:“它是天使的屁眼(Angel's Butthole),抬頭就可以看見。”
馮內古特珠玉在前,紅辣椒魅肉在後,社交媒體上便有一大批網友越來越傾向於相信:“屁眼”這種意象在 logo 設計當中已經被廣泛採用。

肛門偏好的傳承也可見於更多美國流行文化當中。
例如著名喜劇《廢柴聯盟》曾在2010年發起過針對劇中“Greendale社群學院”的旗幟海選,最終民意讓下面的屁眼獲得了勝利。

作為商超領域的一大巨頭,沃爾瑪於2007年將自家 logo 改成了屁眼狀,每天都能吸引上億人光顧。

而今,你又能在AI語言訓練模型 Claude 的身上看到馮內古特屁眼的影子。

以防你還不瞭解行情:在 Deepseek 真正解決“伺服器繁忙”的問題之前,Claude 仍然是最受文字創作者喜愛的AI應用之一,每天都有無數網際網路排洩物從這個肛門直接或間接排出。
2023 年 1 月,由 Instagram 的兩位聯合創始人制作的 Artifact 應用,也疑似進行了同樣的致敬。

Artifact是一個新聞聚合平臺
主打用人工智慧推薦文章
雖然馮內古特並不是肛門的發現者或發明者,肛門的放射形畫法也大機率不是由他首創,但由於馮內古特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深遠持久,且被普遍視為“反常規”的代言人,後世多數類肛門標誌面世時,便都會被其擁躉視作一種致敬。
按照這群人的想法,“致敬者”們可能想傳達一些反套路、反常規的想法,或者其實設計師根本就是馮內古特的粉絲。

21世紀,部分註冊過肛門商標的馮內古特“致敬者”
Artifact 看上去像是這麼回事,Claude 亦如是。“一眼肛門”的先入為主觀念便被日漸加深。
但說歸說,這套理論其實並不足以解釋其他 AI 模型 logo 在形態上的普遍規律。
從屁眼作為一種符號或意象的意義上說,像 Claude 這種呈放射狀的屁眼顯然才更原教旨,也更具說服力。
而如果此時看回其他螺旋狀 AI 模型 logo 的形態,再說它們都像屁眼就顯得有些牽強了。

換個思路想想,設計領域的流行,解釋權多半歸首創者所有。
遵循先來後到的邏輯,我覺得與其說很多 AI 應用的圖示像屁眼,不如說它們都很像、或至少在視覺概念傳達上都接近於 OpenAI。

不裝糊塗的說法是:
在像人體器官以外,這些 logo 其實還可以像其他很多東西——光明會的全視之眼、生萬物的太極、綻放的焰火、穿越時空的傳送門等等。但總而言之,它們確實都在某種程度上與 OpenAI 相似。
所以你也可以把它們當成另一種意義上的“屁眼”。

行業開創者、領先者發起的動作和概念,容易引發模仿效應,形成一整個行業短期內的正規化——這點不難理解。
最近隨著“greg 肛門說”的發酵,DeepSeek 標誌上的鯨魚成了西方網友津津樂道的設計。殊不知它也很可能只是遵循了東方大陸“動物logo能走更遠”的網際網路公司玄學而已。
而至於 OpenAI 的 logo 為什麼會做成這個形狀,此事就又有說道了。
走進 OpenAI 的肛門
根據 OpenAI 聯合設計師的說法,這個 logo 整體是由風格化的字母“O”和“A”組合成的螺旋體,原本旨在傳遞“樂觀精神和智慧的爆發”以及“向美好事物的轉變”。
按照這種解讀方式,我個人會願意將 OpenAI 的 logo 簡單理解為:人工智慧會綻放出鮮花。

或許怪只能怪 OpenAI 樹大招風,這說法顯然並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有一個傳播甚廣的陰謀論認為, OpenAI 的 logo 其實是在強調其猶太血統(OpenAI的創始人阿爾特曼就是猶太人)。理由是這個logo經過對稱翻轉後會形成一個六芒星(猶太教的標誌,也稱“大衛之星”)。

關於 OpenAI 圖示的陰謀論還有不少,比如這玩意兒暗示了不祥數字“666”,又比如喜聞樂見的“這就是光明會的陰謀”等等。


“光明會”這種鬼扯說法暫放一邊,我覺得至少在看待與“六邊形”相關的各種流言時,咱們可以表現得更像個正常人。
還是回頭看那張“屁眼聚會圖”,很容易發現圖中圓形和六邊形的圖標占據了絕對的多數。
圓形自不必說,因為這原本就是 logo 設計中的主流元素之一。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的資料,在美國備案的標誌中有至少 21% 都帶有正圓形圖案。

而關於六邊形的各種陰謀論,我認為就是純純無稽之談。
因為最近幾年裡,六邊形其實已經成為了美國科技行業 logo 設計的大趨勢流行。
同樣來源於美國專利商標局的資料,過去10年來,六邊形在美國 logo 中的使用量增長了3倍之多。
科技行業開始廣泛使用六邊形 logo,很可能與“蜂巢思維(指所有人都透過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連線在一起)”這一詞的流行相關。
設計師以六邊形為基礎進行創作,試圖營造出一種如蜂巢般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觀感。

這股風潮還有可能是加密貨幣領域率先開啟的。

加密貨幣領域的這種設計趨勢,與“密碼(password)”和“程式碼(code)”的通用符號也有一定關聯,或許早期引入這種風格的設計師是為了體現公司的可靠性和科技屬性。


當然,不管起源是什麼,Twitter(現“X”)在2022年為加密貨幣持有者推出的六邊形頭像樣式,已被視為一次社交媒體領域對加密貨幣標識的蓋章認真,又鞏固了六邊形在加密貨幣領域的象徵地位。

這一通分析下來,我個人的看法是:在 logo 設計方面,OpenAI 很可能只是扮演了這種六邊形圖示浪潮的跟隨者角色罷了。
而 OpenAI 的成功,又對市場進行了一場反向教育:六邊形的漩渦,更具有科技感(或者說人工智慧感)。
後來者需要用更有代表性的標誌去傳達行業相關性,直接參考老大哥的部分元素準沒錯,於是螺旋和六邊形自然就成了AI行業的標配。

至於最早時 OpenAI 的設計理念和意圖,恐怕已經沒多少人會去關心了。
如此,整個“肛門設計趨勢”或許可以得到這樣的解釋:
如果 OpenAI 的 logo 最開始確實是照著屁眼畫的,那麼其他大部分 AI 軟體的 logo 確實都像屁眼,如果不是,則結論相反。
文章讀到此處,想必有讀者已經發現自己受到了欺騙。
這麼說其實也沒錯,這篇文章純屬本人為了顯擺自己毫無用處的知識儲備而進行的信口胡謅無用輸出罷了。“
都特麼2025年了,這麼無聊的問題交給 DeepSeek 不就完事兒了?”
我確實也這麼做了,結果 DeepSeek 對這個愚蠢問題的回答,相當於把我從頭到尾訓了一頓:


誠如 DeepSeek 所說,本文問題產生的源頭,很可能僅僅是“空想性錯覺”作祟。像我一樣沉浸在低階趣味裡的人,自然就會更容易相信 OpenAI 的 logo 像個肛門。
我與 DeepSeek 想透過這次答疑告訴大家的也只是一個簡單的道理,這大概也是本文唯一靠譜的一句話:
你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

那麼最後,我想請大家再次回答這個問題:讀完整篇文章,你還覺得 OpenAI 的 logo 像肛門嗎?

作者:野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跳海大院(ID:meerjump),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