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1日,《哪吒2》的票房已超127億,進入全球票房榜前8,從目前趨勢來看,有望衝擊全球影史前3!
一路高漲的票房成績以及不斷衝榜的熱度,使《哪吒2》在近段時間引爆全網,成為當之無愧的“頂流”!
而導演餃子也因此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導演,票房總計超過170億。
真的很難想象,被無數次與“低齡化”捆綁,與“粗製濫造”掛鉤的國產動畫竟有如此“世界級水平”!
哪吒的成功,是民族的自豪。
但是,哪吒的票房越高,中國導演的臉就被打得越疼。
因為哪吒成功的同時,也讓國產爛片最後那點遮羞布也遮不住了……
導演餃子曾說:“出來混什麼最重要,首先是做出來。”
《哪吒》第一部製作的爆火,讓籍籍無名的導演餃子火速成名導,霸佔各大熱搜榜。
但彼時帶來的光鮮,並沒有讓餃子停下腳步,坐收名利。
為了將國產動畫發揚光大,導演餃子又帶著團隊歷時5年方才打磨出創造中國電影票房神話的《哪吒2》。
有細心網友發現,《哪吒》第一部上映時,餃子看上去還精神,而到了《哪吒2》,餃子是肉眼可見的憔悴,頭上都多添了不少白髮……
餃子坦言:《哪吒2》光劇本創作上就花費2年多時間,後期製作又花了3年。
而《哪吒2》影片成功在上映20天就拿下超百億的中國影史票房神話,也算是對得起整個團隊的努力了。
影片爆火的核心原因,首先在角色塑造上,影片就刻畫出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
光是哪吒這個主角IP,就從行為、外貌、性格各方面塑造的有血有肉。
魔丸出身的哪吒,頂著一雙兇相畢露的熊貓眼,說話總是吊兒郎當,一副不好惹的樣子。
但一旦朋友和親人受到傷害也會奮不顧身為了他們拼上性命。
在看到母親被煉化成仙丹後,那句“我活不活無所謂,我只要你死”的吶喊振聾發聵。
影片中除卻哪吒這類主角刻畫的有血有肉,像申公豹、土撥鼠、石嘰娘娘等配角身上也展現頗多的故事感。
有網友說,這部影片能成功,很大部份在於人能從每個角色當中,找到引起自己共鳴的點。
再看代入申公豹,是那個不如意的小鎮做題家,村裡唯一的大學生。
從主角身上我們能看到理想的縮影,從配角身上才看到現實的自己。
就連最基礎的畫面,都與網路上“學了三年動畫,被老師轟出教室”的作品難分伯仲。
去年上映的《美人魚的夏天》,畫面製作簡直不要太辣眼睛。
《哪吒2》的爆火,超震撼的視覺特效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團隊在畫面質感上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影片的每一幀都是肉眼可見的視覺衝擊。
堅固城牆和高聳塔樓的陳塘關,金玉滿堂、高雅別緻的玉虛宮,陰森恐怖,詭異怪誕的骷髏山……
海浪中魚群流動、山間飄著的雲霧、天上飛著的鳥群,都是特效團隊“技術+藝術”的碰撞。
據訊息報道,凝結了全國將近140家動畫公司、4000多名動畫人的心血,才讓《哪吒2》主創團隊的宏大構想成為現實。
毫不誇張說,《哪吒2》隨便一張特效場面的截圖,都好看到可以當桌布的地步。
但熒幕上完美呈現的視覺效果,背後卻要付出一百倍甚至一千倍的艱辛。
片中有些畫面比如穹頂上的圓形圖案、甘露水特效等呈現不過幾十秒,但特效鏡頭的製作卻要歷時兩三個月。
仙魔兩軍對峙,萬人大戰的畫面,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打磨。
最難的一個鏡頭,是身上都纏著鎖鏈的億萬妖獸們,從天而降。
餃子的設想是妖獸們一旦它們成群結隊地進攻,就會牽動起成千上萬條鎖鏈。
但這樣的場景,製作難度之大讓團隊們無從下手。因為大量的鐵鏈會阻攔動作,稍不注意就會導致穿模。
有隊友建議說是否可以將無數鐵鏈簡而化之,降低製作難度。
因為只有無數條鐵鏈,才能體現出妖獸們的絕望,才能凸顯背後的壓迫。
“觀眾給了我們做第二部的機會。隨隨便便‘端上桌’,不符合我們的追求。我們相信,觀眾不會拒絕有誠意的作品。”
然而這種用心的製作精神,在國內許多導演身上是看不到的。
不然就是在營銷上下功夫,拼命把錢花在買水軍,買評分,買熱搜上。
特效製作的水平卻被一個2億投資的遊戲《黑神話·悟空》秒成渣。
陸川導演的《749》作品中,馬山長出的紅色羽翼透露著一股劣質感和摳圖感,讓人如坐針氈。
國內電影爛片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導演對電影沒有敬畏心。
對自己導演的作品,是本著“蹭流量,賺快錢”的態度。
但出於“漫畫養活不了自己”的現實考量,在高考時,聽從父母意見報考了醫學院。
原本打算安穩當個藥劑師,可醫學院枯燥乏味的學習卻讓他時常感到憋屈無意義。
“心裡有東西在跳,有火在燒,彷彿一頭豬在地震來臨前想要拱圈。”
他時常質疑選擇是否正確,醫學的事業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直到大三時,在同學的推薦下無意間接觸了一款三維軟體MAYA,才讓他真正找回了自己的熱愛。
自學動畫後,看著筆下的人物在自己創造下一個個變得鮮明和生動,餃子感覺人生才開始真正有了奔頭和期待。
“如果能用自己的愛好賺錢養活自己,那就是人生最大幸福。”
可因為缺乏專業的動畫培訓,餃子的創作並不被周圍人看好。
而為了創作出代表作,被周圍人認可和接受,曾經有長達3年零8個月的時間,楊宇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生活費僅靠母親1000塊的退休工資維持。
那三年幾乎每天都是“客廳—臥室—廁所”三點一線閉門搞創作。
家裡連網線都沒有拉,遊戲娛樂時間幾乎沒有,衣服一年捨不得買一件,吃食也主要靠母親在超市買的特價食品來維持溫飽。
熬過了創作的孤獨、物質的貧瘠後,最終,由他創作的一部名為《打,打個大西瓜》的16分鐘動畫短片一上映就廣受好評。
該影片不僅斬獲了包括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在內的30多個獎項,還成為了動畫界的一個傳奇,被眾多網友稱為“華人原創動畫之光”。
此後6年,餃子在動畫事業上一路披荊斬棘,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請不起動作指導,他就親自上陣,齜牙咧嘴地示範動作。
“我有時工作到凌晨四、五點鐘,不然再晚第二天判斷力急劇下降,無法確認各個團隊的進度。也根本不敢生病。”
所以電影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只是任憑餃子也沒有想到,票房能殺到百億票房的程度。
說到底是像餃子導演那樣,認真做好專案、為觀眾帶來優秀作品的電影人太少。
當觀眾一次次帶著信任和期待走進影院,卻一而再再而三感到欺騙和敷衍。
作為電影人,像餃子導演那樣用心做好作品,才是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王道。
而我們作為普通觀眾,為國產電影走出低迷,走向國際。
能做的就是秉持“誠實”的態度,擁護好作品,堅決抵制爛片!
本文為國館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文章推送和精美封面哦!看圖指示,莫錯過!
喜歡戳【在看】,好看的人都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