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同比增長7.2%
7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釋出會,請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介紹2025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13萬億元,增長7.2%;進口8.79萬億元,下降2.7%。6月份的進出口規模為3.85萬億元,同比增長5.2%,規模是歷史上月度進出口的第二高位。其中,出口2.34萬億元,增長7.2%,進口1.51萬億元,增長2.3%。
王令浚表示,具體來看,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外貿規模穩定增長,二是外貿“朋友圈”更加多元,三是出口動能向優向新,上半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7.8萬億元,增長9.5%,佔出口總值的60%,較去年同期提升1.2%。四是內需擴大帶動進口趨穩,五是外貿經營主體活力不斷釋放。(澎湃新聞)
|點評|今年上半年,在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擾動下,中國出口保持較高增速,展現出中國出口韌性。6月中美貿易關稅休戰期,中國對歐美兩地區的出口增速都有所恢復,不過,這種增長更多的是由疊加關稅後,商品價格上漲所致。即便是按照現行關稅加徵幅度,還是對中國企業利潤空間帶來了明顯的削減,減弱了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時的價格優勢。
今年上半年,國內需求增長緩慢,進出口增速方面一直是出口表現大幅優於進口,這種情況在下半年或將出現轉變。美國企業的被動補庫存週期正在進入尾聲,美國與東南亞國家未來簽訂的貿易協定,有可能對中國的轉口貿易產生負面影響,再加上中美貿易談判可能出現的反覆,下半年中國出口前景仍不明朗。
上半年新增社融22.83萬億元
7月14日,根據央行初步統計,202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2.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74萬億元。結合前值計算可得,6月社融規模增量為4.2萬億元。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92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17.94萬億元。結合前值計算可得,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24萬億元。6月M2-M1剪刀差為3.7%,較5月的5.6%縮小1.9%。
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週一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從國際對比看,近年來(人民銀行)持續多次降準降息,貨幣政策的狀態是支援性的,政策效果也在不斷累積。從上半年金融資料看,貨幣政策支援實體經濟效果比較明顯。(央行官網)
|點評|5月降息、降準全部落地,銀行借貸成本下降,推動6月社融資料超預期增長。除此之外,6月過後將迎來銀行半年度業績考核,銀行更傾向於提前放貸。整體上看,上半年社融增量中,以政府債券融資為主,企業和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增速偏弱,一度出現同比少增。這與上半年企業盈利能力恢復較慢,房地產市場低位執行有關。不過,房地產市場在二季度末出現區域性回暖跡象,居民中長期貸款資料略有修復。
央行反覆強調“支援性”的貨幣政策,從實際落地政策來看,總量型貨幣政策落地速度緩慢,更多的是集中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並根據市場實際資金需求,開展不同期限的逆回購操作。展望下半年,市場對於降息、降準再次落地的預期並不高。
德銀稱鮑威爾被迫離職是重大風險
7月13日訊息,德銀策略師警告,美國總統特朗普迫使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離職是一個重大且被市場低估的風險,可能引發美元和美國國債的大幅拋售。其他機構觀點也趨於一致,荷蘭國際集團策略師在另一份報告中表示,儘管鮑威爾提前離職“不太可能”,但這將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陡峭化。
本週,特朗普表示,如果美國政府官員指控鮑威爾在美聯儲總部裝修問題上誤導國會議員的說法屬實,鮑威爾應該“立即辭職”。這一表態加劇了特朗普對美聯儲主席的批評,後者一直要求激進降息並暗示可能在鮑威爾任期結束前提名繼任者。(華爾街見聞)
|點評|特朗普要罷免鮑威爾面臨諸多法律障礙,還要在漫長的法律裁決期間應對可能出現的金融市場鉅額拋售。所以,市場普遍預期特朗普只是借解僱的由頭向鮑威爾施壓,迫使美聯儲更快降息。然而,近期多位美國高階官員跟隨特朗普,公開抨擊鮑威爾,讓市場不得不重新思考,鮑威爾被解僱的可能性。
歷史反覆表明,政府幹預央行常優先滿足經濟與財政需求,將會使惡性通脹的機率急劇增加,由專業財經人士組成的獨立央行更有助於對財政紀律進行約束。特朗普正在試圖破壞美聯儲的獨立性,這對所有美元資產來說,又是一次嚴重的信用動搖。
智元、宇樹科技中標1.24億元大單
7月14日訊息,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和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中標“中移(杭州)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專案”。根據公告,本次採購的專案總預算為1.2405億元(含稅)。採購包1為全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預算為7800萬元(含稅),最終中選人為智元機器人;採購包2為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揹包、五指靈巧手,預算為4605萬元(含稅),中標人為宇樹科技。
據悉,中移(杭州)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為中國行動通訊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深圳市高工產業研究有限公司(GGII)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近380億元,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2024年的0.4萬臺左右增長至2030年的27.1萬臺。(證券日報)
|點評|此前關於人形機器人的採購多是小規模落地,這次中移的1.24億元訂單,是國內首個億元規模的商業化大單。其傳遞出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提速的訊號,再次點燃了市場熱情。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對於通訊技術有較高要求,作為通訊運營商,中國移動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早有佈局。這次向智元、宇樹鉅額採購,不僅能夠拓展其業務範圍,更能進一步加深彼此在“通訊+機器人”產業上的融合。
大規模量產後,人形機器人的單位成本有望隨規模效應下探,同時,真實場景中訓練資料的迴流,也能夠推動演算法迭代,提升機器人的執行能力。現階段,在較為開放、複雜的生活化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落地仍存在難度。
外賣補貼大戰再現“瘋狂星期六”
7月14日訊息,在剛剛過去的週末,外賣大戰再次上演。7月11日晚,美團釋出了“週六,快樂繼續”的微博,預告外賣狂歡進入第二個週末。當晚京東也發文,推出一口價小龍蝦。7月12日,淘寶閃購宣佈推出“‘超級星期六’188元大券包,五頓我全包”活動。在大額補貼的刺激下,上週六美團即時零售訂單量再創新高,達1.5億單。
摩根大通在其最新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如果即時零售市場能在2030年達到4萬億人民幣的規模(2023年為6500億元),那麼目前的投入是合理的。但如果市場規模只有預期的一半,那麼當前的投資強度就顯得“過於激進”。(綜合證券時報)
|點評|這場外賣補貼大戰已經導致阿里、美團、京東市值合計蒸發上千億元,誰料這場大戰非但沒有結束,反而愈演愈烈。按照今年商務部的推算,2030年,國內即時零售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元,按照摩根大通的推算幾家巨頭的投入在商業前景上似乎有些算不過來。況且,國內消費市場整體增速緩慢,而即時零售和外賣市場都不是增量需求,只是在搶佔線下門店或電商業務的市場,其實仍然是存量市場爭奪。
現在三家網際網路巨頭寸步不讓,互相進攻對方腹地,與其說是在開拓增量市場,更像是在捍衛既有市場。任何行業都有天花板,當市場規模擴無可擴時,重新掀起大規模的市場爭奪戰無疑是下策,在核心業務上哪家巨頭都不會輕易讓步。
新加坡蟬聯全球奢侈品消費最貴城市
7月14日訊息,根據瑞士財富管理公司瑞士寶盛集團釋出的年度報告,新加坡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最昂貴的城市,倫敦則超過香港,位居第二。緊追在後的是摩納哥和蘇黎世,2022年位居榜首的上海下降兩位,位居第六。鑑於當前世界“變幻莫測”的現狀,新加坡因其穩定和安全而備受青睞。新加坡的酒店套房價格上漲10.3%,香港則下跌26.1%。
自2020年開始這項調查以來,一籃子奢侈品的價格首次下跌2%,寶盛稱“相當異常”;從歷史上看,高階消費品價格的漲幅是普通消費品的兩倍。(新浪財經)
|點評|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奢侈品市場也陷入低迷。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最佳化,加上國內消費者的購物理念轉變,稀釋了香港和上海作為傳統奢侈品高地的吸引力,兩地的全球排名均有所下滑。由於政治穩定、法治透明、稅制友好,新加坡依然是富豪們青睞的避風港,也蟬聯奢侈品消費榜首。奢侈品牌同樣傾向於選擇新加坡作為新品與限量款的首發地,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奢侈品消費。
奢侈品消費更能反映出消費者的信心,整體而言,全球高階消費的復甦動能不足,多家老牌奢侈品銷售遇冷。關稅政策加劇了經濟環境的複雜性,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上態度謹慎。與此同時,一些注重體驗、質價比突出的消費型別逆勢升溫,正在成為市場中新的亮點。
年內第四隻基金髮行失敗
7月14日訊息,截至目前,年內已出現第4只發行失敗的公募產品,這也是發行失敗的第2只債基產品。國融基金公告顯示,國融添利6個月於去年10月12日獲證監會准予註冊批覆,但截至今年7月10日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經查2位擬任基金經理在管規模均不足10億元,其中一位旗下多隻迷你基,任職期間虧損明顯,最大虧超50%。
2025年首隻發行失敗的產品來自興華基金,也是一隻債基產品。據相關公告,不同於國融添利6個月是一隻二級債基,興華基金今年發行失敗的是一隻純債產品。按監管規定,新基金獲批6個月內需發行,該產品已屬壓哨發行。(財聯社)
|點評|今年公募基金髮行情況回暖,指數基金成為熱門產品,債基市場發行同樣火熱,多隻基金提前觸及募集上限,結束募集。今年發行失敗的4只產品,雖然型別不同,但執掌基金的基金經理們要麼資歷尚淺,要麼此前管理的產品虧損連連,再加上基金公司本身也是中小機構,缺乏背書,被市場冷落實屬正常。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發行失敗的基金中,債基佔了一半份額。前兩年債市牛市期間,很多小機構的“迷你基”也能得以順利發行,今年債基市場從全面火爆轉為結構性分化,魚目混珠的機率小了很多。從長遠來看,基金市場的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大量中小基金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更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差異化產品。
週一兩市震盪分化滬指漲0.27%
7月14日,市場全天震盪分化,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46萬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534億。盤面上,市場熱點較為雜亂,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超3100只個股上漲。從板塊來看,機器人概念股集體大漲,電力、電網股再度走強,貴金屬概念股表現活躍。下跌方面,大金融股集體調整,遊戲、房地產等板塊跌幅居前。
截至收盤,滬指報3519.65點,漲0.27%,成交額為6231億元;深成指報10684.52點,跌0.11%,成交額為8356億元;創指報2197.07點,跌0.45%,成交額為3873億元。(新浪財經)
|點評|週一早盤銀行股繼續強勢拉昇,一度推高指數。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板塊的一致性已經有所減弱,其中的龍頭股更是罕見地只在早盤短暫拉昇後,全天進入調整期。智元、宇樹機器人中標採購專案,機器人板塊午前拉昇。“反內卷”概念有所分化,能源金屬板塊衝高回落。
指數行情下,多數板塊在快速輪動中略顯疲態。每次市場風偏略有提升時,總是難以持續吸引到場內的關注度,很快就被其他板塊接棒,隨後陷入持續調整中。現在不少投資者希望銀行板塊回落後,個股行情能夠更加活躍。然而,銀行板塊若陷入調整,給指數帶來的拖累現階段尚未有板塊可以形成對沖。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 |魏英傑| 主編 |何夢飛

企業出海如何突破從0到1
企業出海五大必修戰略班
助你看清方向、看穿風險、看懂落地
點選報名▼科學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