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狼馴化成狗的,最初不是人類?

素材來源:Unsplash+
抑鬱症的治療迎來了新曙光?新研究發現,向連線大腦和多個重要身體器官的迷走神經施加電刺激,或能讓部分難治性抑鬱患者恢復活力。刺激迷走神經的療法,能夠拯救抑鬱症患者嗎?
3月21日晚20:00,鎖定《環球科學》直播間,和編輯暢聊“照亮抑鬱迷宮的迷走神經”,還有“AI文字暗藏水印”“空間碎片防禦術”……諸多話題等你來聊。
直播全程抽獎不斷,雜誌、桌墊送不停,更有超優惠訂閱福利!
福利僅限直播期間領取,不想錯過直播?趕緊點選按鈕【預約】直播吧!
可可西里的網紅狼,是不是也正在馴化自己?
撰文 | 冬鳶
審校 | 二七
以前聽過一個玩笑話:“狗很會討好人,因為人類馴化了狗;人很會討好貓,因為貓馴化了人類。”
這個玩笑話的基礎邏輯是:“以前,人類因為打獵等需求,將狼馴化成了服從人類的狗,所以說’人馴化了狗’;而貓最初主動到人類家裡捉老鼠,受到了人類的喜愛,因此人類為貓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試圖與貓更加和諧地相處,所以說’貓馴化了人類’。”
圖片來源:unsplash
但這畢竟只是玩笑話,不管是家貓還是家狗的馴化過程,都遠複雜於上述解釋。事實上,關於貓和狗的馴化過程,我們還有太多沒有解開的謎團
想聽詳細的貓貓馴化過程可以評論區留個言,我們下次講,但這次我們主要講狗子
15 000年前的謎團
大量證據表明,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與灰狼(Canis lupus)擁有共同祖先。(事實上,狗目前仍被認為與灰狼是同一物種。但也有研究認為狗與灰狼的祖先不是同一種狼,只是因為它們時常基因交流,所以如今狗和灰狼的遺傳差異很小。本文仍採用狗與灰狼具有共同祖先的說法。)
人類馴化狗的歷史至少有30 000年,一些基因研究甚至將狗的潛在起源時間推至了40 000年前。在15 000年前至現今的時間尺度內,有許多確鑿的證據表明在狗的演化過程中,人工選擇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然而,在距今30 000年前至距今15 000年的時間範圍內,狼到底是如何開始漸漸與人類共同生存的,實際上尚不明確。
圖片來源:unsplash
有假說認為,人類當時可能會收養一些幼狼並人工飼養。這些幼狼在人類所在的環境中長大,其中更能適應人類社會的狼,更容易被人類養育到性成熟後相互繁殖,而它們的後代也以同樣的方式被人類養育。這些狼在基因交流上與攻擊性強、不適應人類社會的狼隔離開來,經歷多代的人工選擇之後,漸漸成為了陪伴人類的狗。
這樣的假說並非毫無道理。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研究者的帶領下,科學家曾針對銀狐進行過一項曠日持久的著名試驗。從1959年開始,研究人員飼養了一些銀狐,並在每一代中選取最溫順的個體進行繁殖。經過幾十年的選育之後,銀狐明顯比最初品種更溫順了,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形態上的變化,比如皮毛上開始出現斑點,耳朵耷拉下來,尾巴變卷,鼻子變短、變寬——這種形態差異也出現在已經被馴化的狗和野生的狼之間
但“幼狼收養假說”也存在一些爭議,因為在這一時期,目前並沒有找到相關的考古證據能表明,幼狼會和人類一起生存,且當時人類的食物資源可能也不足以支援他們飼養其他動物。
也有假說補充道,人類最初試圖將狼馴化為狗,是為了幫助自己打獵。這些狗可以幫助人類追蹤或追捕獵物,或是在人類用弓箭等遠端方法殺死獵物後將獵物尋回。在15 000年前至今的時間段內,狩獵假說的確擁有大量的證據支援。然而,在15 000年以前,人類更多采用直接捕殺的方式狩獵,不太需要追蹤或尋回的技能。且當時的狼和人類對生存空間和獵物的競爭十分激烈,人類不也太容易馴化狼為自己服務。
狼把自己馴化成了狗?
另一種假設則認為,最初狼是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自己馴化了自己。這叫做“原始馴化假說”(proto-domestication hypothesis),又稱“共生食腐假說”(commensal scavenger hypothesis)或“自我選擇假說”(self-selection hypothesis)。
“原始馴化假說”認為,那個時代的狼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野外的食物來源總是不穩定。然而,在臨近人類定居的區域,可能存在一些人類吃剩的食物殘渣,狼在人類居住的地方可能相對容易獲得較為穩定的食物來源。於是,一些狼就選擇了生活在人類居住地附近,主要以人類的食物殘渣為生。在這些狼中,對人類攻擊性較低,相對溫順的狼又更容易存活下來繁殖後代。漸漸的這個群體中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狗品種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然,對於“原始馴化假說”的反對意見更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認為,自然選擇的壓力,不足以讓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與原群體在演化上分離開來,成為狗的祖先。但最近,在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者採用一種新的數學模型證明,在15 000年的時間尺度裡,“原始馴化假說”是確實有可能發生的
此前的數學模型都過於簡化,忽略了個體生物的自然行為,只考慮了整體種群動態。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採用了更精細的模型來模擬狼的自然選擇和馴化過程,考慮了狼的個體差異,而不是僅採用種群層面的結構化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研究者設定了兩個演化驅動力,一個是野外食物和人類食物的差異造成的生態位差異,施加給狼的自然選擇驅動力;第二個是選擇以人類食物殘渣為食的狼,傾向於彼此交配,成為一種性選擇上的驅動力
在加入了這兩個演化驅動力後,74.2%的模擬情況下,狼群是可以在30 000年前到15 000年前這個時間範圍內單獨分離出一隻原始狗的支系的。這為“原始馴化假說”提供了一些新的支援。
不過,研究者也表示,這項研究並不能證明也不能反駁早期狼被馴化的任何假說,只是提供了一種見解。對於“原始馴化假說”仍有其他的反對意見,例如當時人類的食物儲備可能也不算豐富,食物殘渣數量不足以吸引足夠多的狼,以至於讓它們獨立演化成狗;此外,當時人類與狼的競爭很激烈,人類會更傾向於將靠近自己生活區域的狼視作威脅殺死,而不是保留它們
總之,關於人和狗最早的故事,至今仍是個迷,但一切也仍皆有可能。
圖片來源:unsplash
參考連結: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4.2646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article/math-model-dog-self-domestica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7-0139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3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