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主筆|袁越
一個生活在工業化時代的城市白領,和一個生活在古代鄉村的原始部落成員,哪一個的睡眠質量更好?相信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後者,因為大家肯定都在報紙雜誌上讀到過這樣的說法:以電視和手機為代表的高科技嚴重影響了現代人的睡眠質量。
事實上,這個說法確實曾經得到過大量科學論文的支援,因此成了睡眠研究領域的普遍共識。但也有一些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此前那些睡眠研究結果要麼來自專門的睡眠實驗室——相當不自然,要麼來自受試者的自我描述——非常不可靠。
腕錶式體動記錄儀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受試者只需堅持佩戴這種手錶,研究者就可以獲得自然條件下的睡眠記錄,遠比受試者的事後回憶準確得多。更妙的是,這項技術非常適合用來研究原始部落居民的睡眠情況,因為他們居無定所,生活方式非常特殊,一直是睡眠研究領域的空白。

於是,一些科學家用這項技術對一些原始部落進行了研究,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生活在南非的桑人(San)平均每天只睡6.7小時,已經算是偏少的了。生活在坦尚尼亞北部的哈扎人(Hadza)平均每天只睡6.2小時,遠比工業化國家居民的平均水平要低。更不可思議的是,生活在非洲中部叢林中的阿卡人(Aka)平均每天只睡5.9小時,肯定比讀到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要少。而生活在奈米比亞的辛巴人(Himba)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居然只有5.5小時,這在工業化國家應該屬於極不健康的範疇吧?要知道,辛巴人是典型的狩獵採集民族,日子過得並不輕鬆,這麼點睡眠夠嗎?
以上只是列舉了幾個典型案例,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University of Toronto Mississauga)的幾位研究者收集了54項類似的研究結果,系統性地對比了工業化國家和原始部落之間的睡眠模式,相關論文發表在2025年2月26日出版的《皇家學會報告/生物卷》(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根據這篇論文,工業化國家居民的平均每日睡眠時間約為7.1小時,而原始部落的這個數字僅為6.4小時。這個結果不但和此前大家的印象正相反,而且兩者相差了大約45分鐘之多。
比睡眠時間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睡眠效率,即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時間裡有多少是真正用來睡覺的。工業化國家居民的這個比例約為88%,而原始部落的這個數字僅為74%,兩者相差了14個百分點之多。
研究者認為,兩者的差異源於工業化國家有著更加安全的睡眠場所和睡眠環境,尤其是居住在大城市裡的居民,平時無須擔心睡眠被意外事件打斷,所以睡眠效率更高。相比之下,原始部落的居民經常需要面對來自戶外環境的突發事件,睡眠很容易被打斷,無論是睡眠總時長還是睡眠效率都要差得多。

不過,原始部落居民有一點比工業化國家的人好,那就是睡眠節律和人體正常節律更加吻合。如果把最吻合的狀況定為1的話,原始部落居民的吻合度約為0.7,而工業化國家居民的這個數字約為0.63,兩者的差別很可能來自人工光線和恆溫環境所導致的節律紊亂。
總之,文章認為現代人睡眠不好不能責怪高科技,因為缺乏高科技的原始部落其實比我們更糟糕。只要我們學會順應人體自然節律,儘量做到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白天多曬太陽,晚上睡覺前不玩手機,就可以比原始人休息得更好。

排版:秋秋 / 稽核:雅婷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