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衛視大型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是二創影片的重要素材。其節目主線簡明扼要:設計師用有限的預算,用各種方式將老破小爆改成夢中情房。
比如人氣設計師賴旭東身兼木工、裁縫、畫師和採購,既DIY新風系統餐桌餐凳,又腳踩縫紉機做地毯、手繪工筆畫當客廳背景,最後業主推門而入,不敢置信。這一條“3萬元爆改40平婚房”的影片,在B站能斬獲近200萬點擊量。
過去20年間,以央視的《交換空間》為始,家裝改造類節目迅速壯大為最受歡迎且長壽的影片細分賽道之一。《夢改》如今更新到第12季,與之匹敵的大眾類節目幾乎只有《非誠勿擾》。
這類內容的成功出圈反映了一個事實:絕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不甚滿意。90歲奶奶和幼兒園孩子興許坐不出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差距,但多少能列出108項房屋待改造清單。
深溯起來,原因不外乎兩種:
一是在預算上力有不逮,希望“花小錢、辦大事”。中國平均房價收入比是28,一線城市甚至超40。當一個普通人起碼要28年收入才買得起一套房,留給裝修的空間自然不會太大。
二是有充足預算,但效果存在極強的不確定性。居住改善每個環節都像極了開盲盒,《夢改》裡,某廖設計師揮霍完老翻譯家一半預算後跑路美國;知乎高富帥花二十萬買全套智慧家居,開電視就難倒了全家老小。隨便一種情況,都夠讓業主治好多年的低血壓。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爆改老破小由於基數大、改造前後的視覺衝擊強,虹吸大量關注度的同時探索出一套逐漸成型的解法,居住改善卻依舊棘手。
本質上,前者的問題是“在有限預算裡如何價效比最優”,妙用“升降床、伸縮桌”提高空間利用率或用海量白牌平替可以解決。
後者則需要供給側是一個多邊形戰士,儲物、安全、環保、健康、智慧功能上沒有明顯短板。但就拿智慧化來說,目前要麼是脫離群眾路線的湯臣一品的兩億大別墅,要麼是閹割體驗的幾萬元妥協性方案。
長期以來,網際網路重塑了各行各業,滲透了衣(電商)、食(美團)、行(新能源車、網約車、哈囉單車),唯獨住還是窪地一塊。麥肯錫2015年的一份報告曾指出[1],美國22個主要行業數字化程度倒數第一的是農業,其次就是建築業。這現象在中國其實同樣存在。
伴隨著“生活智慧科技公司”棲息地輜重進場,住房的隱蔽一角終於迎來了歷史性轉機。
萬億堰塞湖
美劇《摩登家庭》裡,房地產經紀人Phil Dunphy是典型的中產:住在洛杉磯郊區的兩層別墅,和老婆有三個孩子,還是個科技愛好者,對照著科幻電影開始了居住改善之路。
當他興致勃勃的把自動窗簾、溫控系統,自動燈光系統等一系列產品搬到家裡,卻發現預算超了不少,效果大打折扣。所謂根據時間、動作自動開關燈的燈光系統經常失靈,詭異的光影把岳父Jay嚇得夠嗆,其他家電也此起彼伏地宕機。
居住改善的痛苦不分國界,這其實也是大部分國人的體驗剪影:明明錢一分不少,但總和理想效果大相徑庭;需求眾多,但只能部分兌現。
與之對應的背景,是家裝行業的極度非標和分散。一方面,家裝公司從設計到售後依賴定製和主觀經驗,工業化程度很低;另一方面,一方水土養一方業主,橫躺北方的經驗到了南方可能完全失效。這導致它們只能用不斷擴大服務範圍的增長,去對沖沒有規模效應的劣勢。

這形塑了一個堪稱畸形的供給側:大部分公司主打全客群覆蓋,陷入“什麼都做—削弱優勢—競爭加劇”的惡性迴圈。餘下的小公司定位精準但體量也小,很難有充足的動力和資金整合供應鏈。經年累月,群眾的呼聲就像被堵住的水流,逐漸漫溢位一片需求堰塞湖。談到裝修,每個中國人都能說上5分鐘的脫口秀。
2021年,44歲的理想總裁沈亞楠完成新家改造後發現,手機上裝了17個APP,但資料不互通;一塊磚到手能翻十倍,但多數沒花在自己家。越深入越發現整個鏈條滿是問題,大為光火:“全世界的硬木一半給我們消耗了,我們做出了什麼?大量的垃圾[2]。”
第二年,沈亞楠的腿意外摔傷,打著石膏在家辦公的間隙開始思考創業。這隱含兩個條件:二號位的天花板是一把手;二是做的事情要比造車更大。考慮到家裝市場規模是新能源車和智慧手機的總和,且其供應鏈存在明顯錯配,“棄車從房”順理成章。
2022年7月,沈亞楠在一家星巴克向李想請辭[2],李想發現留不住便大方表達了投資意願,他的想法和沈亞楠不謀而合:只要有痛點,這生意就值得做。很快,沈亞楠四處網羅人才,建了一家名為“棲息地”的生活智慧科技公司,做的是一個新產物:智慧住宅。

棲息地理想居住體驗中心
所謂智慧住宅,可以藉助科幻電影去理解。比如《鋼鐵俠》里斯塔克的豪宅,AI助手賈維斯能控制全家的家居裝置、自動維護安全。當反派闖入他家,系統自動啟動防禦機制,必要時還能給主角穿上戰甲。

斯塔克無所不能的“老賈(Jarvis)”
這跟市場上幾萬塊錢智慧家居存在本質不同。雖然都有智慧的定語,但後者需要用APP控制,本質上是將AI技術應用到家裡。智慧住宅則是把整個家變成一個智慧生態系統,除了智慧裝置,它就像有了自己的大腦,能理解和記憶每個人的需求和習慣,對家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自動調整家的環境。
當然,考慮到新物種的複雜性和接受度,所有人聽到沈亞楠的構想都搖斷了頭。拜訪的前輩勸他[2]:“產品交付、人員管理都是問題,你不要來趟渾水”;30年好友好友汪瀾說:“你的幾塊業務拆開,每個都能變成一個大公司[2]”;母親的反應則像在問是——“你好日子過慣了?造車挺好,為啥要去當裝修佬[6]?”
儘管如此,沈亞楠卻看到一幅波瀾壯闊的遠景:現有的居住升級方案形形色色,但本質上並沒有解決痛點。隨著AI爆發,未來住宅必然加速智慧化,成為繼新能源車後最大的一個智慧空間。
面對經常飄過來“過於天馬行空”的意味深長,他都用一句話回應:“車我都能造,家為什麼不行[3]?”
全新的答案
《蠟筆小新》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把80、90後的理想生活具象化:雖揹著32年房貸,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媽媽美伢會兼職補貼家用,爸爸廣志發了獎金安排出國遊、滑雪、泡溫泉,小新全職闖禍之餘,也客串貼心小棉襖。
一些網友在致敬經典時,意外扒出一個冷知識:小新家的獨棟二層小別墅是三室兩廳。廣志美伢、小新各住一間房,空置的客房在二胎妹妹野原向日葵出生後晉升嬰兒房。

走紅的蠟筆小新家戶型圖
事實上,三室兩廳也是中國各大爆款都市劇《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都挺好》的常見背景板。二胎政策、買房貸款傾斜逐漸勾勒出中國人新的家庭結構——一家3-5口人,這也就成了貝殼、鏈家等平臺上銷量最高的“最大公約數”。
基於這樣的洞察,沈亞楠把目標客群錨定在”年總收入 35 萬以上有孩城市家庭“。這意味著未來每年300萬戶的穩定市場需求,也綁定了“願意為好產品買單、接受新事物”的群體潛力。這是他在理想就驗證過的事情。
經過漫長的研發,棲息地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是首個專為中國家庭打造的三居智慧住宅L32。作為新物種,它有三個特點:
(1)重構了房子功能的優先順序,健康>功能>美學
韓國電影《寄生蟲》裡,主角基宇一家住在潮溼發黴的半地下室,後來全家四口透過偽造履歷進了樸社長家工作,但用消毒水也掩蓋不住身上的“地鐵”“舊書”的味道,樸社長妻子用了一個詞去形容:窮人的味道。
拋開劇情不談,這多少可以窺見全屋環境的不易得性。相比一種風格能光速成形,全屋環境裡一系列的空氣、水、光系統的打造難度和成本則高得多。串串房可以用華麗的吊燈、北歐的裝潢批次生產,但始終掩蓋不了可怕的甲醛含量。
面對市場長期存在的“風格優先”誤區,L32做了一次大膽的反叛——把全屋環境作為產品底線,並用前衛的GreenShield環保盾捍衛了環保安全體系。比如甲醛,L32採用了遠高於行業天花板的國際推薦標準,傳統房子得空關半年才能入住,它只要一週。

智慧住宅金字塔模型
(2)配備首個家庭AI助手,實現智慧互動方式
智慧家居常年在“最後悔消費榜單”上留名,理由很簡單:沒有指令就沒有行動,即便發出指令,也可能已讀亂回。具體表現為,業主往往要用xx精靈開窗簾、xx同學開燈,需要它時集體裝死,不用時卻噓寒問暖。
其實區分一款產品究竟是不是智慧,就看它有沒有OTA升級能力。L32的AI助手小七的優勢恰恰在於,其設計初衷是實現OpenAI提出的3級智慧體,因此能在不同裝置、平臺間協同、管理和OTA升級,還具備自主決策和規劃的能力。

棲息地AI助手小七
比如智慧安睡模式會隨著人體的睡眠節律,自動實現“入睡前降低溫度幫助入睡—夜間恆溫—起床前2小時緩慢升溫喚醒”,並透過感測器即時同步到終端。再比如遇到難題,還會在保護隱私的同時,利用“外腦”向專家(如DeepSeek)求援,儼然現實版“賈維斯”。
(3)功能整合,解放業主
L32最直觀的一點是它的模組化,客廳、廚房、衛生間都由一個個模組構成,比如廚房有烹飪模組(吊櫃、煙機、灶)、水槽模組、操作檯、冰箱。只要像樂高一樣任意排列組合,就能得到全新的個性化方案。
藉助一個類似“模擬人生”的數字孿生系統,隨意挪動模組,就能實現換瓷磚顏色、看房子構造、材料、傢俱甚至一個螺絲釘的沉浸式體驗,選定後再到物理世界施工。小紅書上有人對這個過程打了個精妙的比喻:像吃自助餐,什麼都不用管。

棲息地設計套系之逸境
某種程度上,L32的出現不可想象,但又合乎情理。歷史上很多顛覆式創新,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結果。使用者指出百般痛點,可能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汽車出現前,人們覺得馬車也湊合,智慧手機出現前,覺得諾基亞也夠用,這就需要企業引領需求。
而就像Linkedin聯創、矽谷人脈之王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所說:“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交叉點上”,大意是跨界背景讓人看到不同領域間的共性,帶來新視角從而催生顛覆式創新。馬斯克,貝索斯都是鮮活案例。
如果家裝採用傳統生產方式,的確不可能打造出這樣的產品。偏偏沈亞楠的強項在於——供應鏈。
吃螃蟹的人
2000年,中國經濟如火如荼,計算機、金融、外語外貿是被競逐的熱門專業。彼時沈亞楠在英國念碩士,本著“萬一用的上[2]”,唸了國內聞所未聞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後來經過在聯想和理想的實操和深耕,他成了中國最懂車供應鏈的少數人之一。
當13年後,住建部部長倪虹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號召“要像造車一樣去造房子[4]”,沈亞楠早已將之付諸實踐——透過商業模式創新,把汽車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用來造家,即住宅“產品化”。

棲息地智慧住宅的三大構成
沈亞楠經常舉一個例子,傳統裝修公司和智慧住宅就像“裁縫”和“成衣”,前者給每個使用者制定個性方案,把集採的原料、傢俱攢成一個家;後者則做一個從設計到交付的完整產品,從本質上擺脫了高度非標、需要卷效率拼獲客的服務屬性。在家裝變遷100多年的長河中,這還是第一次。
當然,事物的兩面性決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以率先品味蟹肉的肥美,並定義新品類,但也承擔了沒作業可抄的高昂代價。沈亞楠第一天就去常州開工廠搞製造,學習華為IPD管理流程,但在千頭萬緒跌跌撞撞中後知後覺:“這件事最難的是沒有標準[2]”。
打個比方,汽車有現成的工程師,不論來自豐田還是大眾,都有一套通用的工作方法,比如知道研發空調要配合出風口。但住宅體系工程師幾乎人人自成一派,光溝通就是一門學問。更別說他要做的是整合整條產業鏈,和造車的複雜度幾乎不在一個座標系。
不論特斯拉還是造車新勢力,誕生之初都面臨同樣類似的局面。《馬斯克傳》裡,“Roadster要為數百個部件尋找新的供應來源,從碳釺維面板到大燈都是如此[5]。”沈亞楠一邊拿馬斯克激勵自己[6],一邊埋頭打基礎。
他的做法大致分三步:
1.立標準。他和團隊把新風、地暖、牆等作為一個個獨立模組,計算出三房兩廳需要1270個模組。其次一個個討論每個模組的sop,包括了牆怎麼刷,踢腳線怎麼裝,水管怎麼接的實操細節,裝成一本三百多頁百科全書式操作手冊[2]。
2.摳執行。沈亞楠恐懼理想和執行產生落差,堅持像產品經理一樣反覆摳細節。比如一條踢腳線,“必須和牆面齊平,因為凸出來的踢腳線會積灰,還讓傢俱靠不到牆根,無形中佔用了居住面積[2]”,背後是研發團隊和他加班到凌晨討論如何挖牆、如何嵌入踢腳線的N個日夜。
由於產品交付環節的管理半徑和難度指數上升。為了無限逼近目標效果,棲息地還建了幾千平米的培訓中心,讓工人在一個個隔間裡練習到動作完全標準。
3.自研。沈亞楠對研發的態度義無反顧:“沒有研發,就沒有迭代[2]”。一方面,市面上沒有滿意方案的東西只能自己做,比如燃氣灶需要買巖板、挖洞、買灶、裝玻璃板等環節,另一方面,研發前期一次性資本開支極大,但隨著邊際效應發揮作用,反而能最大化降本。
結果是棲息地除了少數品類如空調壁掛機,大多選擇了自研。其在常州、北京自建了研發中心等機構,公司近800人中超300人都是研發人員。

棲息地北京研發中心
用造車的方式造家,好處有三個:
(1)更強的功能性:由於家是一個“產品”,很多傳統方案提供不了的功能可以透過高度整合實現。
比如寫作業作為孩子不一定喜聞樂見的環節,通常催生出各種高難度寫字姿勢,往往成績還沒上去先得了近視和駝背。L32的“智慧伴讀艙”將學習燈、學習椅、學習桌 、輔導機的能力整合一體,輸入孩子的身高和體重,能一鍵調節到最匹配的桌高、座椅高度、燈光環境等引數,還有“保持正確坐姿”的溫馨提示。
(2)更高的質價比:這種生產方式打掉中間商環節,即便有研發投入,整體上依然實現了更“不可想象的品質”。
電影裡別墅通常配備了最先進的水處理系統,比如《鋼鐵俠》《寄生蟲》,這也成了富豪展現財富的一種手段。但L32透過首創四合一處理器,讓普通人也能夠得上“別墅級的水處理標準”。

(3)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傳統解決方案的服務全憑良心,很大程度上有渠道和研發體系的功勞,畢竟他們跟經銷商合同簽完就天各一方。但由於是品牌直營且深入供應鏈,L32實現了和消費者全生命週期的契約關係,質保週期也延長到絕無僅有的10年。
沈亞楠常說的“創造使用者價值”,也在無數個消費者切實提升的居住體驗中,完成了一個個閉環。
做好一件事
上世紀20年代,福特採用垂直整合,即關鍵零部件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建造了一個巨無霸工廠“胭脂河”。它面積有540個足球場大,10萬人的規模相當於一座小縣城。
彼時它不會想到,這會成為百年後汽車行業反覆致敬的降本做法,比如特斯拉德克薩斯州工廠如果倒過來,將比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里法塔”還高。
上世紀50年代,麥當勞啟用中央工廠(即集中生產漢堡肉餅、薯條,再送到門店)時,中國的餐飲老闆也不會想到,幾十年後,預製菜會攻佔人們的餐桌和外賣,商場裡的薩莉亞甚至沒有一把菜刀。
當一個趨勢正在發生,絕大多數人往往後知後覺,直到它真切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車更便宜了,做飯更快了。
對企業來說,在趨勢初顯苗頭時行動固然重要,但就像雷軍在“雷五條”裡寫到的“專注,少就是多”,很多人的落敗恰恰是想要的太多。
一個冷知識是,海爾家居、美的整裝、格力家居都曾做過家裝整裝方案,均從低端到高階全客群覆蓋,均做家居、軟裝、家電等一站式方案,最後也整齊劃一地因設計和服務不夠有針對性等退場。
原因不難理解:每個品牌發揮優勢的前提,是在有限範圍內資源聚焦,服務所有人的結果,通常是所有人都服務不好。如果說成功也有一個最大公約數,也許就是在發現趨勢的同時做減法,日拱一卒的迭代進步。
沈亞楠就在新能源車冒尖時判斷、擁抱,成為改變行業的少部分人。現在他下了另一個判斷:“2021年我就說過,2025年前,中國肯定會變成全世界汽車最便宜的地方,現在基本實現了。但住宅領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3]。”
他的未來主線,就是把智慧住宅的新供給帶進千家萬戶,先改變一部分人的居住體驗和生活方式。
與之相應的背景是,中國人的居住改善預算結構正在被重構。
房產博主“真叫盧俊”對上海做過許多調研,其中有兩個值得關注:
一是2020~2024年5年間,上海成交的二手房超32%都是房齡25-35年的老房子[7];二是根據上海750萬套房子的產證出讓時間得出結論:居住8年之後,房東換房的比例就極低。“可能你的人生上升通路也終止了,收入結構也穩定了,也習慣這套房子的大小和區域了[8]”。

事實上不僅上海,2023年全國存量房已經佔市場6成以上。其中一線房子普遍超過15年的“住宅黃金期”,到了該上《夢改》的年紀。
這些資料共同指向一點:房子將從投資標的迴歸居住屬性。以前“上海一個廚房不管幾平米,換成現金可以點一輩子外賣”的段子在現在的語境下逐漸被瓦解。這意味著,以前裝修預算15萬,購車預算20萬的倒掛結構未來會趨於正常。
沈亞楠也曾對此很不理解:“一個正常的家庭裝修預算怎麼會低於買車的預算[2]?”在他看來,就像丘吉爾所說:“We shape our room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人與環境相互塑造)[6]”。比起在車環境裡的一小時,家是人類待的時間最長的場所,但它的重要性時常被低估。
如今需求端步入調整週期,企業家關心遙遠的宇宙和火箭,對眼前平凡人最重要的住所卻無動於衷。他恰恰想來做這樣一件事。儘管偶爾他也會自嘲[2]:“這肯定是我最後一次創業了”“太苦了,上當了”,但往往說完,又會火速輾轉各個城市,把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他賽博換臉的間隙,有一件事總能讓他滿血復活:
去平臺看看二手房的照片。

圖源:貝殼找房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資料
[1] Reinventing construction through a productivity revolution,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 理想前總裁沈亞楠再創業,從給中產家庭造車到給中產家庭裝修,晚點LatePost
[3] 每逢8年,他從千億霸總“墜回”創業者,鯨選Pro
[4] 住建部部長:要像造汽車一樣去造房子,新黃河
[5] 蔚來十年:在殘酷的世界裡孤注一擲,飯統戴老闆
[6] 與沈亞楠的訪談
[7] 在上海買的二手房,大概都是多少房齡,真叫盧俊
[8] 如果可以,四年換一次房,真叫盧俊
作者:黃茜琳/李墨天
編輯:戴老闆
責任編輯:黃茜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