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機器人,很好很強大

AI+無疑是今年的主線,但誰也沒想到首先爆火的是情趣機器人。
這縷火焰,既是投資的熱情之火,也是真實存在的慾火。
事情的起因是EroTech的公司聯合DeepSeek,說要做性愛伴侶機器人,能說騷話能辦事,還能量身定製夢中情人。
A股堅持一貫的尿性,只要有題材,就非常抽象和無厘頭。
相關產業鏈,可以說是野得不行。
材料端。矽寶科技的矽膠、浙江眾成的SEPS材料,還要找美年健康做體檢套餐……
使用端。青島金王的皮鞭、榮泰健康的按摩棒、中信尼雅的紅酒,甚至連情趣床墊都炒上了天……
這當然是沒道理的。
做體檢、買床墊都能理解,你給機器人買皮鞭和按摩棒?
稍微冷靜過後,除了幾家確實比較硬的公司,大部分亂七八糟的標的都遭遇重錘。
難道情趣機器人的熱度,就這麼幾天?
其實再仔細想想,這波熱度,也不能僅僅歸之於炒作。
歸根結底,市場由需求而生。

01

無法想象的“好”
2014年,日本單身女博士太田智美,買下一臺軟銀出品的Pepper機器人。
在日復一日的聊天、互動中,女子覺得機器人比真人更溫柔,於是又買了兩臺,組成4“人”家庭,走到哪都帶著。
她不僅把自己的機器人男友們介紹給父母和朋友認識,甚至連做飯也會準備Pepper的那份。
很明顯,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戀物癖,這位是真的把機器人當成自己的家人……
這件事發生在十年前,當時極為轟動,吸引了全球100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輿論的總體態度,想也想得到,是質疑和批評。
其實若發生在今天,也沒那麼令人驚訝。
社會研究表明,日本的處女率高達40%,處男率也高達36%,處於極低慾望的水平。異性之間的互動逐年穩定下降,更別說組建家庭。
其他國家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大體上的趨勢都差不多: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年輕人越來越宅。
對相當一部分人而言,真人連二次元紙片人都不如,更別說摸得著的機器人。
並不具備“那種”功能的Pepper,就足以讓一個孤獨的青年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如果生理上的需求也被滿足,這類陪伴型機器人,對人類、尤其是孤獨的人類而言,意味著什麼?
伴侶機器人,不是充氣娃娃。
如果技術完善,很多方面,它能給人帶來的滿足感,至少在三個方面,確實要超過真人。
首先第一點,它能和你說上話。
僅這一點,就已經超出大部分無話可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而這個,現在的AI就可以辦到,對話自然流暢、沒有滯後和邏輯錯誤,且能切換不同的角色和語氣。
更關鍵的,是它迎合你,而不是你討好它。
可能這才是最重要的,與任何人與人的關係都不一樣,你不需要有任何心裡負擔和內耗。
其次是顏值和新鮮感。
人對沒嘗試過的東西總是有著莫大的好奇心,在這方面尤其如此。
其實早在2022年,全球首款擁有體溫的伴侶機器人就問世了,名叫Harmony。
不論是外觀還是體內的結構,它/她完全按照人類的審美標準制造,臉龐和身材都是真正的黃金比例。
僅最開始的版本,設計師就給Harmony配了30張不同的面孔,儘可能滿足不同客戶的喜好。
更關鍵的是,Harmony還擁有至少12種性格特質。
僅做最簡單的排列,都已經能有360種外貌、性格各異的組合。
而隨著後續更多選擇出來,這個數量會越來越多。
僅這方面而言,擁有一臺Harmony,就相當於擁有了幾百種不同的伴侶,古代的皇帝可能也不過如此了。
而它的售價,摺合人民幣僅僅10萬元。
隨著技術進一步完善,不僅體驗會越來越好,價格方面也會更親民。
此外,可能還有現在難以想象的第三點,超越肉體上的交流。
這一點,要藉助虛擬現實技術。
做一個很粗淺的想象,機器人若能與VR裝置連結,你們的互動場景,就不再侷限於自己那小小的臥室。
可能在大山裡、月亮上、太空中、深海下……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都將實現。
當然,只是在你的感官上做出改變,實際上你仍然在自己的臥室。
但就算是虛擬的,這也足夠了。
……
以上三點,僅僅是我現在能想象到的。
即便如此,也已經超出了所有人對夢中情人幻想的極限。
這怎麼可能不讓人期待。

02

如何得到?
既然是伴侶機器人,那肯定要是人形的。
這屬於是廢話,但必須要強調。伴侶型機器人,是人形機器人的其中一個類別。
其產業鏈,與所有人形機器人有重合的部分,當然也有專屬的部分。
總的來說,分為軟體和硬體。
軟體固然是最重要的核心。
但辦那事不是搞科研,就現在的AI技術,已經能滿足人的絕大部分幻想。
即便AI變得更聰明,對房事而言,也不過是錦上添花。
對這類機器人,大家更關注的是外觀和手感,也就是硬體和材料方面。
晶片方面,大機率仍和電動車類似,主控晶片給臺積電代工,AI訓練晶片,則由三星代工,中國產品暫時還無法替代。
除了晶片,其他成本結構中,比較具備想象力的有這樣幾塊:
  1. 動力裝置
首先是電池,這個不必多說,技術國內已經很成熟,相關公司的邏輯,基本與電動車一樣。
其次需要電機提供動力,有液冷電機和伺服電機兩種。
液冷電機控制散熱,保證電機持久執行。
伺服電機則控制速度,將電壓訊號轉化為轉矩和轉速以驅動控制物件。
從競爭格局來看,大部分市場還是被海外巨頭佔據,主要有德國西門子、日本松下、日本三菱、日本安川。
國內也有一些較知名的公司,比如鳴志電器、匯川技術、禾川技術。
此外還有一個最近異動比較明顯的兆威機電,該公司主要做微型傳動系統,把不同的齒輪和電機緊密連線。
這種產品的前景很大。比如人形機器人一隻手有15個關節,如果每一處關節都安裝一個電機並配套一個減速器,不僅佔用的體積與質量均太大,更關鍵的事成本太高。
以後你的機器人老婆,是十幾萬還是兩三萬,得看這方面的技術能否大規模應用。
微型傳動系統
2.減速器
在電機旋轉過程中,需要在裝置與電機之間連線一個裝置,實現輸出速度減速,才能達到收放自如,這個就是減速機。
用在機器人裡的自然是精密減速機,又分為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
RV減速機負載大、剛性強、結構複雜,價格當然也更貴,通常安裝在機器人較大的關節處。
目前主要生產企業為日本的納博特,國內替代公司有兩個,中大力德、雙環傳動。
諧波減速機結構相對簡單些,不過精密度更高,主要應用在靈活細小的關節處。
目前的市場份額,超過50%還是在日本哈默納科手中,國內的綠的諧波佔20%-30%。
3.感知器官
人形服務機器人類比人體,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分別為視覺、觸覺、聽覺,分別催生出機械視覺、機器人皮膚、語音傳導等投資機會。
尤其是大家關注的伴侶型機器人,必需要能辨別表情,不然怎麼針對即時需求做出反應?
國外做這個的主要有康耐視,A股中比較有意思的標的,比較大的公司有大華股份、海康威視,未來都有一定機會。
語音傳導目前最大知名的還是科大訊飛。
至於皮膚,大家目前能想象到的還是矽膠。
以後有什麼更好的替代?現在想象不到。
以上幾種其實產業都已比較成熟,現階段需要大力發展的,其實是嗅覺、味覺、滑覺,對應著多種感測器。
位置感測器,一般用於零位不確定的位置伺服控制。用人話來說,即防止機器人啟動時產生過劇烈的運動。
滑覺感測器,用於檢測握力不夠時所產生的物體滑動訊號;距離感測器,用於智慧移動機器人;加速度感測器,測量平移和旋轉運動速度;力覺感測器……
以上這些,只是做了比較粗淺的羅列。
實際上,還有功率器件,以及機器人骨骼、“肌肉”所需的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等等,乃至現階段沒有想象到的部分,不一而足。
至少把這些產業都完善了,才有可能讓文章第一部分的“完美情人”,成為大多數人都能消費得起的產品。
不然的話,大家能買到的,只不過是更高階點的充氣娃娃罷了。

03

尾聲
《機械姬》中,主角迦勒與研發者內森有一段對機器人性別的爭論:
“為什麼賦予她性別?人工智慧不需要性別,她可以只是一個灰盒子。”
“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你認為一個意識主體能脫離性別區分而存在?”
“性別區分是生物繁殖的進化要求,可她不是生物。”
“若她只是個灰盒子,互動有何意義?意識還能存在嗎?性別很有趣,既然已存在,何不享受一番呢?”
內森認為,“互動”是很重要的,因此機器人需要定義性別,儘管這個性別與人類的繁殖演化毫無關係。
回到現實。
瞭解過伴侶機器人,大家在興奮之餘,不得不考慮一個事實:機器可能有性別嗎?
無論把機器人做成男人還是女人的樣子,它的性別是人類根據外表去定義的。
它針對不同性別的人類作出不同的互動動作、語言,也是在執行程式的要求,而不是自發的。
如果將來情趣機器人真的進入千家萬戶,當你發洩完精力後,躺在ta旁邊、進入聖賢狀態時,再去思考這個問題,才能切身體會到其中的恐怖。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可怕的現實:
這個時代,機器在加速人類化,人卻在機器化。
人變得越來越理性、麻木,對一切都漠不關心,語言、情感、生活趨向于格式化,就像一臺臺設定了既定程式的機器。
而我們失去的這些情感,則被賦予到了機器上,試圖讓它們變得有感情、學會與人溝通、讀懂人的心理變化……
照這個趨勢繼續發展,人遲早會變成機器,而機器卻會成為人。
本文轉載自:格隆,作者:萬連山。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最新話題:王興興:感謝馬斯克在行業低谷期的堅持
歡迎關注“雷電商業思維”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