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性”不必“色變”性教育不是性教唆!中國著名性學家方剛:幼兒知性並不尷尬

https://support.apple.com/gift-card-scams?cid=mc-nav-giftcard-giftcardlp-uschinapress-01232024 

每年的6月是全球性少數群體為紀念平權運動而設立的“驕傲月”。今年的驕傲月期間,中國著名性學家、性教育專家方剛博士到訪美國,並接受了僑報記者的專訪。對於人們非常關心的青少年性教育問題,方剛博士認為,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直面性這個話題,用開放、包容、多元的視角去看待青少年成長的“煩惱”。
中國著名性學家方剛博士
給孩子談性說愛,他比別人早一步
方剛博士從事性和性別研究已經有長達30年的時間,進入千禧年之後,開始重點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在長期的觀察和調研過程中,方剛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是同一個文化環境中,都存在著圍繞性與性別的爭論。由於性本身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因此與之緊密相關的青少年性教育就頗受關注。
在中國,談“性”色變仍是大多數家庭中的常態,而當這一議題被帶到學校的教學內容中時,自然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方剛認為,中國青少年的性教育仍有很大的缺口,為了彌補學校在性教育方面的缺失,方剛及其團隊組建了一個非常大的、民間的性教育講師團隊,提出了賦權型性教育的理念。
賦權型性教育,對應的英文是empowerment,意指讓孩子有力量、有能力來處理自己的身體、情感和性。方剛表示,在性教育當中,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價值觀。首先父母和老師要有一個多元平等、性別平等、權利平等的價值觀,以這樣的價值觀為基礎,輔以專業的知識,用尊重孩子成長的方式引導他,幫助孩子增加認知、判斷、決策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面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選擇。
為了讓家長和孩子更深入的瞭解“賦權”的理念,方剛創辦了“貓頭鷹性教育夏(冬)令營”。這是中國首個民間發起的青少年性教育專案,從2013年開營以來,貓頭鷹訓練營已經在中國幾十個城市開營100多期,帶領數千名孩子和家長們打破代際的壁壘,直面那些敏感,或被廣泛認為令人尷尬的問題。
據方剛介紹,當時第一次嘗試舉辦夏令營的時候,只有18多個學生參加。但結束之後不論孩子還是家長反饋都出奇的好,大家覺得夏令營雖然只有短短幾天時間,卻能受益終身。透過大家的口口相傳,參加貓頭鷹性教育訓練營的名額很快就供不應求。從開始的每年只有一兩期,到2016年、2017年開始逐漸增加訓練營的期數,今年暑假將一共有9期夏令營,包括針對高年級學生的5期青春營和麵向低年級的4期少年營。
方剛表示,訓練營從一開始不被接受,到逐漸被人們認可並積極參與的過程,說明家長們價值觀的明顯改變,對於性教育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而且很多海外的華人家長,也在暑期帶孩子到中國參加訓練營,說明對性教育重要性的認同是有普遍共識的。
性教育營教學中,方剛透過大風吹得遊戲帶領大家思考情感問題
性教育營中方剛總結學生們針對性現象的辯論
知性不亂性守貞不愚昧女孩不再羞答答
在談到如何開展性教育時,方剛說,其實很多家長可能在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在做性教育了。“比如說當你的孩子問你,‘我是從哪裡來的’,即使你回答‘長大了就知道了’,你以為沒有進行性教育,實際上也進行了性教育。因為你進行的是一個關於性的迴避,或者羞澀,這樣也是一種性教育。”
方剛介紹說,評價一個性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通常是使用包括意外懷孕、意外性病、艾滋病的比例等資料來衡量,如果這些比例很低,那就說明這種性教育是成功的。從世界各國推行性教育的現狀和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歐洲的性教育是最成功的。“我們把它(歐洲的性教育)翻譯成整合型性教育,也有的翻譯成全面型性教育。它強調的是,家長不再將關注重點放在‘我的孩子什麼時候發生性關係了’,而是要讓孩子們學會對自己的身體、情感和性負責任。”這也是方剛提倡的“賦權型性教育”的藍本。“當孩子建立了對性知識的全面瞭解,並能夠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時候,他們也就會不會有不負責任的行為。”
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都出版了一些性教育的指導綱要,各方共同推薦的都是歐洲的性教育。“當然這種性教育模式,也並不是所有文化都接受的。”即便在被認為性解放的美國,這種全面型性教育仍然遭遇牴觸。
由於宗教原因,美國的許多州推行的是“守貞”性教育,或稱為“純潔型性教育”。這種理念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告訴孩子,性是不好的,有性行為是不好的,不能夠在婚前,或者說所有非婚的性關係都是不好的。他的目的就是保持一個孩子的“純真”。但實際上,這種教育的結果卻是接受“純潔型性教育”的青少年比接受安全型或者全面型性教育的孩子更早的發生性關係,更多的意外懷孕、墮胎,患上性病、艾滋病。
“這樣的教育理念出發點也許是好的,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害,但是我們卻看到,孩子反而更多受傷害。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他不是一個機器,他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而且他可能還是有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或者說獨立意識。父母簡單的下達禁止令是達不到效果的,反而在給孩子做性教育的時候從身心的安全出發,讓孩子不再對性抱有獵奇心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傷害,那麼青少年大都會更理智的處理與性相關的事情。
父母與子女談性並非不正經
對於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家長們往往會寄望於學校老師來承擔這個任務,卻忘記了性教育的最佳施教者其實是家長自己。在諸多被性侵犯、意外懷孕等案例中,家長的缺位是一個重要因素。不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出現過很多孩子懷孕甚至臨近生產了,家長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性侵了。方剛指出,這往往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正向性教育,孩子不具備預防性侵犯的知識,甚至在事情發生後不知所措,無法作出正確的反應,包括向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求助。
在方剛接觸到的許多相關案例中,絕大多數家庭的親子關係是存在問題的。一些父母通常用暴力的手段、控制的手段來規訓孩子,導致孩子遇到事情也不敢跟家長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第一任性教育老師,而且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如果父母能夠傾聽孩子的聲音,同時也能借助專業的知識讓孩子聽進父母的聲音,才能夠更好地承擔性教育的責任。”
近幾年,中國的出版界陸續發行了很多性教育相關的圖書,為家長們瞭解性教育提供了參考。方剛作為較早從事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的專家,出版了《做不尷尬的父母》、《0-18歲的家庭性教育》等幾十本性教育專著,於近兩年創作了許多涉及性教育議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非常受讀者歡迎的作品是《方剛兒童心理成長小說》系列。這套系列作品由3本小說組成,每本小說當中都融入了方剛曾經調研或接觸過的真實案例,包括遭受性騷擾的孩子如何成長到有力量向侵害者說不,也有性少數群體在遭遇校園欺凌時怎樣建立起強大的內心去應對。
方剛表示,藉助小說這種文學形式,用講故事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去影響和打動讀者,傳播增能賦權的教育理念。“我們很多性教育當中,總在給孩子講,對性騷擾你要說不,但必須引起注意的是,說不的力量不是幾節課能夠教育出來的,它一定是來自於內在的力量。當孩子由內而外建立起自尊、自信、自愛的價值觀,那她/他才真正有力量對來自外界的侵害說不。”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發達的資訊給家長和孩子直面性議題帶來了新的挑戰。不僅在美國和中國,甚至全世界的家長和老師都會困擾於如何在紛繁複雜的資訊襲擾下,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性價值觀。但可以肯定的是,逃避不是一種選擇,壓制可能會帶來反彈。正如方剛博士所提倡的,與孩子一起學習、思考、探索解決之道是可以收穫共同成長的法寶。
<
  精選 · 推薦  
>
當“走線”華人真正遇到困境後

戳“閱讀原文”舉報禮品卡詐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