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投行圈子,作者:投行君。
近日,香港廉政公署代號“戰鼓”的執法行動,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掀起驚濤駭浪。李嘉誠家族,再次陷入輿論漩渦之中。
香港廉政公署一紙通報撕開了李嘉誠的遮羞布,並毫不留情的將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推上風口浪尖。觀塘安達臣道“港人首置盤”專案因鋼筋工程偷工減料、分包商行賄監管人員被查處,10名涉案人員被捕。這座以“幫助港人首次置業”為賣點的民生專案,沒想到淪為貪腐與質量隱患的溫床、
此次被調查的樓盤,是備受香港本地居民關注的“港人首置盤”專案。這本是香港政府為解決市民住房問題、促進社會穩定而推出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旨在讓更多的香港年輕人能夠實現擁有自己住房的夢想。長實集團在2020年以49.5億港元投得這塊地皮,計劃興建6座大廈,提供2926個住宅單位,其中1000個單位將以市價八折出售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這本是一件造福社會的好事,卻因為偷工減料問題淪為一場鬧劇。
廉政公署的調查結果令人觸目驚心。原來,該專案的鋼筋工程存在嚴重的偷工減料、行賄受賄及檔案造假等問題。鋼筋數量不足、位置偏移、配置與圖則嚴重不符,這些問題嚴重威脅到了居民的生命安全。為了多賺一點錢,分判商竟然向工程監督人員行賄,而那些本應堅守職責的監督人員,也因為金錢的誘惑,放棄了原則,對工程質量問題視而不見,甚至還幫忙偽造檔案,企圖矇混過關。
在這場醜陋的交易中,廉署直接拘捕了10個人,涵蓋了總承建商的員工、分判商的經營者,還有工程顧問公司的監督人員。這些人,從執行到監督,再到指導,構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鏈條,他們的貪婪和腐敗,讓這座本應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樓盤,變成了一座隨時可能倒塌的危樓。


毫無誠意的回應
訊息一齣,迅速霸榜香港新聞圈的頭條。長實集團作為香港地產界的龍頭企業,竟然在如此重要的民生專案上偷工減料,這讓公眾如何能接受?
多年來,李嘉誠憑藉著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出色的經營手段,積累了鉅額財富,也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他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然而,此次事件的發生,無疑讓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人們開始質疑,那個曾經以誠信為本、致力於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李嘉誠,如今為何會縱容這樣的事情發生?
長實集團在事件曝光後,迅速發表宣告,表示“高度關注案件,支援廉署行動”,並強調專案整體結構無即時安全風險,但將嚴格跟進整改要求。然而,這樣的宣告並沒有平息公眾的怒火。在公眾看來,長實集團作為開發商,對分包商資質審查失職,監管流程形同虛設,危機公關又缺乏誠意,這些問題都讓他們難以信服。
長實集團主席李澤鉅在股東大會上的回應,更是讓輿論批評聲不斷。面對工程質量問題,他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和解決方案,只是強調集團財務穩健,88%利潤來自收租物業等經常性收入。當被追問監管責任時,他丟擲的“小心駛得萬年船”這樣模糊的說辭,顯然無法讓公眾滿意。這不禁讓人懷疑,長實集團在對待這一事件時,是否真的有誠意去解決問題,還是隻是想敷衍了事,矇混過關。



李嘉誠與香港政府的微妙博弈
一向精明謹慎的李嘉誠,為何會讓旗下的長實集團陷入如此困境呢?這背後,或許有著更為複雜的原因。
近年來,李嘉誠的商業決策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2013年開始,他逐步出售內地和香港的資產,將資金大量轉移到海外。尤其是2025年3月,長和集團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這一交易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克里斯托瓦爾港與巴爾博亞港尤為敏感,這兩個港口承擔著中國對美貿易約30%的貨物流通,且涉及“一帶一路”在拉美的關鍵節點。交易公佈後,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緊急啟動反壟斷審查,凍結了相關賬戶並叫停交易。這一事件,讓李嘉誠的商業帝國面臨巨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實集團在香港本土的專案出現偷工減料問題,或許並非偶然。一方面,李嘉誠將大量精力和資金投向海外,可能導致對香港本土業務的關注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他的一系列商業決策,也引發了香港社會的不滿和質疑。香港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解決住房問題,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而長實集團作為香港地產界的龍頭企業,本應積極響應政府政策,為解決住房問題貢獻力量。然而,此次事件的發生,無疑讓香港政府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也讓李嘉誠與香港政府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一直以來,李嘉誠與香港政府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李嘉誠與香港政府的關係,曾一度香港媒體評論為“東方資本主義”的典範。上世紀90年代,他憑藉港口、地產、基建等壟斷性資產,與政府形成“發展主義同盟”——資本推動城市繁榮,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然而,這種默契在近年被打破。
國家安全紅線下的資本越界。2025年初,長實集團擬將43個港口(含巴拿馬運河關鍵節點)以228億美元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緊急叫停。這筆交易因威脅中國“一帶一路”物流安全,被港澳辦痛批“觸碰主權安全紅線”。李嘉誠“商業無國界”的邏輯,在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面前徹底失效,市值蒸發781億港元成為“代價”。
民生議題的政治化轉向。香港住房問題已成社會矛盾焦點,特區政府力推“首置盤”緩解民怨。但長實集團此次涉事專案暴露的質量問題,不僅損害市民利益,更讓政府民生工程蒙上“官商勾結”陰影。廉政公署高調查處,既是對貪腐的零容忍,亦是對地產霸權的一次“敲打”——當資本利益與公共利益衝突,政府必須展現監管權威。
輿論場的劇烈反轉。從“李超人”到“投機大王”,李嘉誠的公眾形象劇烈反轉。網友翻出其早年“報效國家”言論,對比近年“撤資內地”“捐贈新加坡醫院”等行為,嘲諷其“偽愛國商人”。這種輿論轉向,與“企業家社會責任”“共同富裕”的基調共振,迫使香港政商精英重新審視“在商言商”的邊界。
不可否認,在香港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李嘉誠的商業帝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香港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和就業機會。香港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諸多政策支援和商業機會。然而,隨著李嘉誠商業策略的轉變,尤其是他大量拋售香港資產、轉向海外投資的行為,讓香港政府感到了不安。在香港面臨經濟轉型和住房等社會問題的關鍵時刻,李嘉誠的這種做法,被一些人認為是“拋棄”香港。
而此次長實集團樓盤偷工減料事件的發生,更是讓香港政府與李嘉誠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香港政府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必然會對這一事件進行嚴肅處理。而李嘉誠,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在香港的商業佈局和社會責任,思考如何修復與香港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關係。

對於長實集團而言,此次事件不僅僅是一場公關危機,更是一次深刻的商業危機。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長實集團需要認真反思自身在專案管理、質量監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配合廉署的調查,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整改。同時,也要加強與香港政府和公眾的溝通,重新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援。
李嘉誠,這位曾經的商業傳奇人物,如今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

李嘉誠的教訓,為所有企業家敲響警鐘紅線意識:國家安全、民生福祉是不可逾越的底線,任何“商業邏輯”均需讓渡於國家利益;
長期主義:從“囤地套利”到“偷工減料”,短視逐利終將反噬品牌價值,唯有深耕產業、創造社會價值才能基業長青;
政商新生態:政府監管從“放任”轉向“精準制衡”,企業需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從“利益攫取者”變為“價值共創者”。
回望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他曾以“黃臺之瓜,何堪再摘”比喻香港困局,勸誡勿過度消耗社會信任。
如今,他的商業帝國卻因內部管理混亂、質量隱患親手“摘瓜”,這不僅是個人聲譽的崩塌,更是資本野蠻生長時代的終章。當監管利劍高懸、民意浪潮洶湧,唯有將社會責任植入商業基因,方能在新時代洪流中錨定航向。
最後用投行君寫文常用的那句話收尾吧,“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對李嘉誠,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如喜歡無腦硬槓,你是對的。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