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結束後,我家老大朵拉交給我一個小包。我一看,原來是我給她買的錯題印表機。
這個錯題印表機要 700 塊錢,具備拍攝、掃描、列印錯題和題目答疑功能。這是我目前為止為她錯題整理這件事做的最大一筆投資。
但是投資回報率很低 —— 朵拉只用了兩次,就把它束之高閣了。
我問她為什麼不用,她說太麻煩了。
其實相比過去朵拉自己剪貼錯題,或是讓我幫忙列印,錯題印表機肯定更方便。但隨著她的作業和卷子越來越多,整理錯題這件事總體來說還是變得越來越繁瑣。
好在朵拉總能找到辦法解決,而且解決的方向越來越簡潔。我聽了她的錯題本進化記,覺得很有意思,特地記錄一下。
初級版本:剪貼本
先回顧一下朵拉用過的最傳統的錯題本 —— 把錯題剪下來,貼在本子上。這類錯題本至今仍是最常用且好用的形式。
要用好這類錯題本,關鍵是用活頁本,且一頁貼一道錯題。
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日後梳理和覆盤:我們可以將不同錯題分類整理;可以把已經徹底掌握的錯題直接撕掉,也能隨時補充新錯題;重做時也很方便 —— 錯題貼在正面,答案寫在背面,能避免做題時不小心看到答案。
不過這類錯題本的劣勢也很明顯:太花時間,尤其是剪貼這類瑣碎工作。
小學時課業相對輕鬆,考試也少,家長還能幫忙分擔;到了中學,作業和考試密度增加,這種方式就很難維持了。
省力版本:拍照掃描列印
第二個版本的錯題本用上了電子工具,比如用手機和錯題印表機來拍照、掃描和列印錯題。
我用過試卷寶,也給孩子買了錯題印表機。試卷寶掃描清晰,能整理歸納錯題,高階版本甚至能根據錯誤的知識點匹配同類練習題,進行針對性訓練。
但它必須配合手機和印表機使用,很多時候得家長幫忙操作;而且儘管有舉一反三等增值服務,這類功能其實完全可以被教輔資料替代,所以用了大半年就不再用了。
錯題印表機則不同,孩子可以自己操作 —— 拍照、掃描、列印用一個機器就能完成,有的還帶錯題解析功能。所以儘管價格遠高於試卷寶,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
但買了之後才發現,它也有不少問題。
一是用紙類似超市小票的捲紙,字號小、油墨不夠清晰,寬幅也有限,不適合長期儲存和覆盤。
二是即便操作簡化,拍攝、掃描、列印這些步驟依然瑣碎,遇到考試頻繁、作業量大的時候,還是會成為負擔。
三是答疑功能對朵拉來說有些多餘 —— 大部分錯題她自己思考,或是請教老師、同學就能解決,沒必要專門看影片解析。
無紙版本:都在電腦上
既然老大朵拉對列印錯題不感冒,我就想:能不能乾脆省去剪貼和列印這些步驟?於是在給老二鬧鬧整理錯題時,我嘗試了無紙的錯題覆盤方式。
一種是在電腦上做電子版錯題整理。
鬧鬧備考小託福時,我就是這麼做的(我之前在 BetterRead 上記錄過他的備考經歷《攻略:如何在兩個月裡自己搞定小託福?》)。借備考之機,鬧鬧系統學習了語法知識,也熟悉了常用單詞和片語搭配 —— 而語法和單詞,正是最適合透過錯題本提升的內容。
具體操作是開三個視窗:一個表格,用來記錄錯題、正確答案及解析;一個劍橋線上詞典,查詢權威的單詞和語法解釋;一個 DeepSeek,諮詢個性化問題。表格分三列:序號、錯題、答案解析。
鬧鬧會先輸入序號、錯題和答案,再在詞典上找到相關知識點的權威解釋;如果查詞典解決不了,就去請教 DeepSeek,還會對比它的回答和詞典解釋,判斷哪個更合理;要是兩個工具都答不上來,再和我討論。遇到陌生知識點時,他會開啟 B 站查詢講解 —— 上面有大量英語老師的授課影片,總能找到合適的內容。
透過這種電子錯題本,我們不僅節省了時間,還讓鬧鬧完成了第一輪覆盤和薄弱項學習。
當然,這種方式的前提是孩子習慣電腦打字,且不會因用電腦而沉迷上網;否則就得父母代勞,孩子也就失去了自行復盤的機會。
如果必須由父母代勞,我的辦法是 “以題號代替題目”。
前段時間,我讓鬧鬧做了一套數學卷,測試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卷子是電子版的,本可以直接複製貼上錯題,但他錯得比較多。為了省事,我記錄時沒貼上具體題目,只記了題號。
如果錯題多,說明基礎還不牢固。我會等他搞懂錯題後,隔一兩個月再讓他重做,看看問題是否解決。
那次考慮到他錯得多,本就有壓力,我甚至沒要求他立刻搞懂所有題,先把卷子擱置了。
有意思的是,後來他再做這套題時進步極大 —— 除了最後幾道難題,大部分前面的選擇和填空題都做對了。
具體記錄如下:
某年期末考卷
得分:73 分
錯誤題目:5,8,13,15,16(2),18,21(1),25(2),26(2,3),27(2,3),28(3)
第二次錯誤題目:5,8,15,25,26,27,28
我之前在 BetterRead 發過一篇《打破那些關於學習的老生常談》,裡面提到:遇到難題時,有時拋開挑戰做點別的事,反而有助於解決問題。不知道鬧鬧的進步和我的“放下”是不是有關係。
這之後,我給鬧鬧覆盤錯題都用類似的做法 —— 不強求立馬搞懂每道題,先放一放。後來發現,每次重做時,他都會有進步。
第二次錯題覆盤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清楚:哪些錯誤是應試技能不熟練導致的,哪些是純粹的知識漏洞或理解問題導致的。
這樣做,我和孩子都輕鬆了不少。
無題版本:常見錯誤列表
不過老大朵拉的處理方法比我更精簡 —— 她已經從 “手中有題” 進化到 “心中有題” 了。
上學期期末考試周的前一天,她拿出一整包卷子,說要帶到學校看。我這才知道,她早就不做傳統錯題本了 —— 錯題都在這些卷子上,而她的 “錯題本” 裡,是常見錯誤列表。
也就是說,每次考完試覆盤時,她會把有價值的錯題所在的卷子留下來,同時在本子上記錄自己的易錯點。
這樣做的好處是省去了剪貼等瑣碎工作,能把時間集中在反思和總結上;壞處是留下的卷子太多,大考前翻找會比較費力。
但朵拉覺得 “累點值得”:“我不用刷太多卷子,也不用從頭到尾重做錯題,只要快速翻看錯題,對照常見錯誤列表,就能溫故知新。” 她說,“越早關注反思和總結,就越能節約時間,越少刷卷子。”
最近我看到一位北京高考前 20 名學生的經驗分享,發現了類似的做法。(《北京高考盲盒的學習秘訣》)
這位學生把提煉錯誤列表比作 “磨刀石”,甚至在網上售賣相關資料。但我覺得,這種總結反思的方法值得學,卻不必買別人的 “磨刀石”—— 每個人的易錯點不同,而且總結反思的過程本身就很寶貴,是花錢買不來的。
這就是我家兩個孩子錯題本的四個階段。
從剪貼到列表,從 “有形的題” 到 “無形的錯”,背後是整理工作不斷簡化、父母在學習中逐漸退出的過程,更是孩子抽象思維能力不斷進化的證明。
其實錯題本的核心從來不是“記錄題目”,而是“抓住錯誤本質”—— 當孩子學會在錯題中提煉規律、在反思中彌補漏洞,錯題本的形式再簡單,也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而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慢慢放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