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簽下了“賣身契”

全文2344,圖片6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5月1日,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斯維裡堅科在社交媒體上輕描淡寫地宣佈,《美烏重建投資基金成立協議》(即“美烏礦產協議”)終於簽了。
這份被外界戲稱為“21世紀資源分贓指南”的協議,表面上打著“平等合作”“重建烏克蘭”的旗號,實則把烏克蘭的礦產資源和未來經濟命脈,用一層薄薄的“國際合作”糖衣裹著,塞進了美國的口袋。

協議裡的“平等”,比烏克蘭的防空系統還脆弱
協議一公佈,烏克蘭官方立刻強調“所有權和控制權歸烏克蘭”“無債務負擔”“50:50平等管理”等,彷彿這是一份公平得能上“感動國際十大合同”的榜單。但只要細看條款,就可以發現美國的手早就伸進了烏克蘭的國庫。
協議規定,基金的資金來源是烏克蘭新開採資源的50%收入,而美國只需“提供技術和吸引投資”,聽起來像是烏克蘭出錢,美國出點子,最後利潤還要再投回烏克蘭重建。可問題是,這“點子”值多少錢?
舉個例子,烏克蘭未來每賣出一噸稀土,一半的錢進入了基金,而基金的管理權雖然名義上對半分,但技術、資金、市場全在美國手裡,烏克蘭的“50%投票權”大概只能決定會議室的咖啡品牌。
更諷刺的是,協議第九條提到的“美國可能提供防空系統”,原來烏克蘭的領空安全,是要用地下礦產的50%收益來換的。這不禁讓人想起19世紀的西方殖民貿易——“我給你槍炮,你給我橡膠”。
從白宮吵架到簽字畫押,一部烏克蘭的“屈服史”
時間倒回2個月前,澤連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宮的那場“世紀爭吵”還歷歷在目。當時特朗普獅子大開口,要求烏克蘭用礦產開採權抵債,美副總統萬斯更是一直不停地要求澤連斯基說“謝謝”,氣得澤連斯基拂袖而去。

結果呢?2個月後,烏克蘭還是簽了協議。
為什麼?因為澤連斯基沒得選。
衝突三年,烏克蘭的國庫比被炮轟過的馬裡烏波爾還空。美國承諾的3500億美元援助只到賬了三分之一,歐盟的支票還在布魯塞爾的印表機裡卡著。這時候,特朗普遞過來一份協議,上面寫著“簽了就能活,不籤就斷糧”。
而這場“屈服史”中最具諷刺的轉折點,發生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之下。4月26日,教皇方濟各的葬禮現場,澤連斯基在與特朗普15分鐘的“一對一”密談中,徹底吞下了美國的苦果。
原本擺好的三把椅子被撤走一把,法國總統馬克龍被晾在一邊,只剩烏克蘭總統孤零零地面對特朗普的“最後通牒”。

這場“葬禮外交”的結局,是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擠出“標誌性會面”的感謝詞,而特朗普轉頭就在社媒上威脅:“俄羅斯再敢轟炸,我就制裁到他們哭!”
可誰都清楚,這份“制裁”不過是鍍金針管上的裝飾紋。烏克蘭的稀土、鋰礦和天然氣田,早被寫進了協議裡。
左右為難的澤連斯基能怎麼辦?於是,協議裡的“5000億美元債務條款”被悄悄刪了,換成“50%資源收益進基金”,聽起來溫柔多了,但本質還是“拿資源換氧氣”。
更荒誕的是,這份協議的談判過程堪稱“美式霸凌”的教科書案例。4月底,烏克蘭代表團飛到華盛頓準備簽字,美國官員卻在最後關頭甩出一句:“要麼全籤,要麼滾蛋。”烏克蘭人這才發現,協議裡還藏著“美國有權否決資源賣給競爭對手”“優先提取4%年收益”等霸道條款。
可箭在弦上,澤連斯基只能咬碎牙往肚裡咽,畢竟,比起明天就斷糧,未來被抽血似乎還能忍一忍。
美國的“慈善面具”下,藏著一本經濟殖民賬本
千萬別被“重建基金”的名字騙了,美國從來不做虧本生意,尤其是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大旗下。協議裡看似慷慨的“技術轉讓”“吸引投資”,實則是給美國企業鋪紅毯。烏克蘭的稀土、鋰、鈦,全是製造F-35戰鬥機和電動汽車電池的剛需資源,而美國軍火商和新能源巨頭早就摩拳擦掌。 
更精妙的是,協議規定基金的收入“十年內不分配”,全用於烏克蘭重建。聽起來很美好?但誰來定義“重建”?是修醫院、學校,還是給美國公司建礦場和鐵路?
答案不言而喻。看看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建”吧,美國的推土機推平了廢墟,卻建起了永遠掌控他國經濟命脈的跨國公司大樓。

至於烏克蘭的主權?協議裡確實寫著“資源歸烏克蘭所有”,但控制開採、銷售、利潤分配的鏈條全捏在美國手裡。
更讓人毛骨悚然的是,據路透社報道,除了《重建投資基金成立協議》以外,美國與烏克蘭還簽署了另外兩份協議。
其中一份是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與烏克蘭一家機構達成的一項成立聯合基金的協議。當然了,這是一項商業協議,烏克蘭政府不能簽署,所以也就沒有對外公開的必要,可是從網上流出的蛛絲馬跡,也讓人看出這份協議十足的“含金量”。

另一份則是一項技術協議,將由此制定“聯合投資基金”的“新規矩”。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謂的“平等合作”“重建基金”,不過是西方新瓶裝舊酒的殖民劇本。
500年前,西班牙人用玻璃珠換走印第安人的黃金;500年後,美國人用可能提供的防空系統換走烏克蘭的稀土。
烏克蘭的悲劇在於,它不得不在“立刻死”和“慢慢死”之間選擇。而美國的“高明”在於,它讓這場掠奪看起來像一場慈善。畢竟,連抽血都要用鍍金的針管,才是21世紀的體面。
從白宮的拍桌叫罵到梵蒂岡的“葬禮外交”,從刪改條款的暗箱操作到“全籤或滾蛋”的霸王條款,這場協議的本質早已昭然若揭。

它不是重建烏克蘭的藍圖,而是肢解烏克蘭的賬單!當協議簽署的那一刻,烏克蘭的礦產不再屬於烏克蘭人,而成了華爾街的期貨合約、五角大樓的武器庫存,以及白宮地緣政治的籌碼。
更諷刺的是,這場“文明世界”的掠奪遠比19世紀“優雅”。殖民者不再需要軍艦大炮,只需一份法律檔案、幾場媒體造勢,再配上“民主夥伴”“共同防禦”等漂亮話術,就能讓一個國家心甘情願地掏空家底。
當烏克蘭的礦藏被挖淨,美國的下一個“投資基金”,又會投在誰的國土上?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