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一篇舊文,這是王叔在之前參觀一家國際學校,看到的學生撰寫論文案例。

正好昨天提到了教育部剛釋出的檔案《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
基本給感覺是,我們的學校要普及人工智慧教育了,

並且採用探究式的學習,那麼探究式學習很大的一個呈現形式,就是論文
所以今天就藉此機會,給大家詳細分享一下,這個學生的論文是如何完成的。
今天主要分享的,都在下圖這面牆裡↓

不要小看這面牆!
其實我一開始也小看了它。
但是當和老師聊到,這面牆上的畫是用河道里的淤泥畫的……
並且學生們還針對北京的河道寫了篇論文時,我頓時就產生了極大興趣。
先
給大家看看
學生們
用淤泥畫的畫:

看不出來吧,如果我不說,你肯定不知道是淤泥畫的吧?
設定專案
這面牆是由科學老師+藝術老師共同帶著高中生完成的一個跨學科(科學+藝術)專案。
老師和學生們的主要目的是想探究北京市的水質量,研究現在的水環境,從而引起人們對於周圍環境的關注。
所以兩位老師就帶著學生們,花了2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在專案開始階段,學生們從北京不同的河道里採回水樣:
有從朝陽區河道里採集的;
有從小區裡的池塘裡採集的;
還有從學校的荷塘裡採集的;

純化後的水樣
上面寫著
在2019年11月10日與朝陽區採集
這之中,他們還參觀了汙水處理廠——北小河汙水處理廠,瞭解了現代汙水處理方式。

當然,學生們還不忘從汙水處理廠採集過濾後的水。

左邊是正常水
右邊是汙水廠過濾後的水
探究與實踐
水樣採集回來後,學生們要將水純化——把水用濾紙過濾,過濾掉雜質。
接下來,藝術老師和科學老師就分工了。
藝術老師會教學生們,如何用過濾出來的雜質(主要是淤泥)作畫。

這種畫作叫做
dirty water color painting
直譯過來就是:
髒水彩畫

因為每個河道的純淨度不一樣,所以過濾出來淤泥的顏色也不一樣。
這些區別,便成了畫畫時的顏料。

而有些河道因為汙染嚴重,用它們的淤泥畫的畫晾乾後,還會產生化學反應,泛出綠色↓

在繪畫的同時,科學老師則帶領學生們用化學儀器,來研究各個河道水樣純化後的水質。
比如水樣裡有沒有重金屬?

水中含氯的濃度有多少?

以及水樣的酸鹼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們要把這些資料逐一記下來,完成實驗報告。
超難寫的論文
整個專案,最驚豔到王叔的,就是學生們完成了一份全英文論文。
(畢竟是國際學校,高中生的英文水平很好的,同時也有外教會輔導論文寫作)

在與老師的交談過程中,老師說道對學生們來說,寫論文肯定比登天還難,會讓他們來回改,反覆改,磨練心性。

論文裡會用資料論證整個北京城裡,哪個地方水的水質稍微好一些,哪一些地方差一些。

當然科學老師教他們寫論文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透過這些科學的手法,來熟悉一下論文的寫法,論文的結構,包括怎麼做引用。

成果展覽
最後,當這些工作都完成後,學生們還要辦展,也就是我背後的這面牆!
因為這是一個專案式學習,專案的主要目的前面說過:
引起人們對於周圍環境的關注

整個專案做下來,因為是跨學科,有些學生沒有生化基礎,
有些學生繪畫基礎不是很好,
但是他們都需要完成繪畫,實驗,資料收集跟論文寫作,
還有辦展覽。
這對於學生們綜合能力的挑戰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他們能夠透過小組寫作,互幫互助,最終比較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尾聲
教育部檔案中提到了: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特點,大力推進基於任務式、專案式、問題式學習的教學。

今天的論文就是這種學習方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透過小組的形式,學生圍繞問題獨立收集資料,然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個專案裡,學生們圍繞環保問題,用淤泥畫了畫,用檢測的資料寫了論文!
這種學習方式,培養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而這樣的能力,在對孩子的一生中,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人工智慧時代已經來臨!
王叔與電學小子合力研發的電學積木玩具
《小小發明家》
讓孩子動手做發明,培養創造思維!

《小小發明家》不僅是一套科學玩具,更是一種教育理念。
我們相信,只有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才是送給他們應對未來好的禮物!
關鍵詞
汙水處理廠
河道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