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山圖

竹月圖

贈花圖

夜航圖
忘川山人,現代小山水創作人、90後治癒系畫師及平面視覺設計師,專注于山水畫與視覺藝術設計。作品以四時風物和自然山水為主題,兼具禪意與趣味。2021年出版首部個人作品集《被忘錄》,收錄80餘幅彩墨畫與200餘首隨筆詩。除個人創作外,他還與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為魯迅、汪曾祺、比爾·波特、夏目漱石等作家的叢書設計插圖與封面。
本期「種一棵樹」,跟隨豆瓣創作者@忘川山人,沉浸暢遊在他筆下的山水畫境

「自然為師」
忘川山人的創作深受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童年在福建海邊漁村體會的平靜海面和狂風暴雨與颱風,讓他對自然懷有敬畏,而在湖南衡山領略的日出之美,則影響了他在藝術創作中對“留白”和“空靈”的表現。

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餘鐘磬音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上下滑動,檢視忘川山人的作品
“山水為大,人為小,這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忘川山人”這一筆名蘊含著他對自然與人生的思考。“忘川”是人們忘卻過去、進入輪迴的地方,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在“輪迴與更新”,他希望自己和觀眾都能成為放下過去的憂慮,擁抱當下的人。“山人”則代表了他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貫穿於他的山水畫作,讓人感受到他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上下滑動,檢視忘川山人的作品
「與古為友」
作為山水畫家,忘川山人從傳統中國山水畫中汲取營養,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山水畫中“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念,同時透過現代手法突破傳統——在材料上,他採用水彩等媒介,藉助其輕薄、清透、自然暈染的特性,簡化繁瑣,運用留白構圖展現山水畫的畫境與詩意。他希望透過作品幫助觀眾重新建立與自然的內在聯絡,感受到精神上的迴歸。
他認為,山水畫是東方文明對生命和宇宙獨特認知的表達,是根植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精神與審美追求的深層闡述,它不只止於對自然景物寫實的簡單描摹,更體現了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宇宙觀,構建了一個既能棲身又超越世俗的理想精神之境。

觀瀑圖

戲冬圖

臥石圖

秋雁圖
「畫意取神」
在忘川山人的作品中,留白是畫技的手法,也承載了他對生活的理解與哲學思考。他認為,留白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藝術形式,使畫面更具層次感,並留給觀眾想象空間,樂觀的人看到山畫面會感受到空靈的東方意境,悲觀的人則可能感受到一種孤獨的廣袤。他解釋道:“一幅好的作品會自己講故事,留白並非刻意,而是表達主題後的提煉,讓留白為主題與主體留出空間。”
畫意取神,才能讓表達的自然畫面跳出畫框,得到更豐富的感受的延伸。

心想事成

喜柿臨門

諸柿順心

大柿畫小
柿子圖系列的靈感來自南宋畫家牧溪的《六柿圖》,看似簡簡單單的幾顆柿子,透過畫家深淺濃淡的墨意表現得豐富靈動,禪意流露。柿子圖中的“柿”字與“事”諧音,延展出瞭如“心想事成”、“大柿畫小”、“喜柿臨門”等富有現代趣味的主題,簡潔的構圖和色彩讓畫面與主題相得益彰。
2022年,他為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新書《花影明月送將來》創作了封面和插圖。書籍內容是中英對照解讀中國古詩。忘川山人在插圖創作時採用了整體黑白水墨色調,並透過彩色點綴增強畫面的層次感。“插圖要安靜地與文字共存,不干擾讀者的閱讀,卻能在視覺上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他透過這種方式將古詩意境與現代藝術形式結合,創造出特別但易懂的視覺語言。




左右滑動檢視《花影明月送將來》插圖
「山水繪心」
“藝術是表達內心的方式,而透過創作,我希望能與世界分享我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悟。”
他的首部個人作品集《被忘錄》融合了繪畫與隨筆詩,成為了他表達自我與情感的重要視窗。書中記錄了他日常生活中的靈感與思考,既有對友情、愛情的細膩描寫,也有對生活瑣事的幽默反思。小詩源自他常將日常觀察與靈感的兩三句記錄在手機的「備忘錄」中,這些生活裡的經驗碎片在腦海中碰撞,形成相互交織的文字與畫面。形式上也用了大量的留白,不願被忘,以此備忘的《被忘錄》,旨在讀者也可藉此有感而發,成為自己的備忘錄。




左右滑動檢視《被忘錄》
從山水畫到詩意插畫,再到文字與影像的結合,忘川山人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邊界與深度。對於他來說,藝術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創作,找到內心的共鳴和寧靜,並與他人分享這種體驗。




左右滑動依次檢視作品《莊子》、《老子》、《孟子》、《孔子》




左右滑動檢視《人間好時節》系列作品

留言說說你喜歡的山水畫作,
我們將抽出1位朋友,送出
「豆貓電影手辦(隨機一款)」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豆瓣-友鄰moment檢視本期合集內容
圖片授權©️:@忘川山人
專欄介紹圖設計:@文明向上
轉載: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友鄰moment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郵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