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歲之後,加法增煩惱,乘法純添亂,除法太無趣,唯減法獲自由。”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有感而發寫下這句話,我稱之為“減法主義”。
近些年,中國流行減法主義,縮減開支與債務,減少應酬與出差,丟棄不需要的衣物,改乘地鐵上下班,清理朋友圈,建立護城河,增強邊界感,放棄雞娃,放過自己……
我個人,工作做加法,生活做減法,借本文漫談一些感想。
本文邏輯
一、斷舍離與邊界感
二、做減法與逆週期
三、老齡化與悅自己
01
斷舍離與邊界感
2019年,中文網際網路上流行一個詞叫:斷舍離。
它的意思是“斷行,舍行,離行”,與一些往事、故人、雜物與執念告別。這是日本山下英子寫的一本書,我沒看過。實際上,日本人過上斷舍離的生活已二十餘載。
回顧五年前這一流行詞,不由感慨:歷史學家容易犯的錯誤是歷史感有餘而現實感不足,以歷史套現實;而普通人往往是後知後覺,難以洞察當下之事在歷史中意味著什麼。金心異老師今天在朋友圈中以形而下、形而上來解釋此問題,我覺得非常清晰。
實際上,2019年“斷舍離”的流行,預示著中國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將迎來減法時代。
當時,中國債務擴張、房地產擴張、城市土地擴張、人口增長均已逼近極限。2019年10月份,我在公眾號上發表一篇文章《房地產時代謝幕了》。不過,當時人們的房地產信仰強,借債投資慣性強。次年,房地產迎來“最後一舞”。接下來三年便是房達峰、債達峰、人達峰、幣達峰。
這三年的減法,第一減就是房地產去泡沫。房子和孩子,曾經是中國家庭的兩大信仰。如今,房子從投資品變成了消費品,這叫“房住不炒”。此後,除了大城市核心區優質物業具有資產投資價值,大部分房產都是消費品。這場減法做得很徹底,但是大多數人的資產也隨著去泡沫而減去。
可見,若五年前“斷舍離”、做減法,今日則獲自由。
在減法時代,個人的心理、行為與偏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整個社會的慾望似乎都會下降,日本當時有一個說法叫“低慾望社會”。慾望偏生理方面,不完受價格調節,我們更主張使用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自然是下降的。
當下,不少國人在縮減家庭開支,消費從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演變為極致價效比,出現一輪消費降級、國產平替、精緻平替。這促使國產化妝品、電子產品、汽車等國產平替市場興起以及拼多多的崛起。關於消費變遷的挑戰與機會,可以看第二篇文章《以日本為鑑,當下中國消費大洗牌中的新機會》。
近日,鍾睒睒批評拼多多的價格策略傷害了中國產業。在中國,只要做大眾消費市場,結果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卷與低價,在減法時代尤甚。這是中國家庭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43%以及家庭部門內部收入分化所決定的。當然,假冒偽劣商品是另外一個問題。
當然,低價並不是消費降級的全部。城市中產依然試圖避免生活品質大幅下滑,追求極致價效比,採取量少質優的精緻平替策略。近兩年興起的亞朵、全季酒店4.0及以上,是老星級酒店的平替者。
消費減法的設計趨勢是簡約。不論無印良品、優衣庫,還是全季酒店均如此。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簡約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設計、製造成本,可以把供應鏈價格壓到最低。例如,全季酒店內部裝修,由工廠製作好標準品然後直接安裝,如此成本壓降40%。二是富而多念,貧而寡淡,經濟衰退時人的內心迴歸簡單與自然。
做減法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降負債。近兩年,很多人在縮減家庭債務、提前還貸。今年三季度之前,存量房貸利率與市場利率之差太大,驅動家庭提前還貸,而縮減債務的深層次原因是過度借債。政府試圖透過債務置換的方式降低地方政府的償債負擔,家庭部門也是如此,希望用低利率貸款置換房貸。
生活上的減法主義隨處可見,減少應酬與出差,應酬也不喝酒不抽菸,到點散夥回家陪孩子;丟掉不需要的衣物,為家庭騰出更多的活動空間;乘坐地鐵上下班,不願意為加油、停車浪費時間與精力。
所以,近些年,以房屋、汽車為代表大類消費,以及以菸酒為代表的可選消費快速下降。
減法主義一個特徵是,不為人情所累,不為物所累,更注重精神享受。
最近,微信在內測一新功能:可以檢視已刪除自己的聯絡人或好友,並可以選擇性篩選與刪除。你看,微信也在幫助我們做減法。我經常看到朋友圈中有人曬出刪好友的帖子,我都會回覆一句:嚇死我了,還好,我還在。實際上,這個回覆存在倖存者偏差。
據說現在的年輕人連找男女朋友的動力都沒有,這是獨立性更強還是更弱了?長期以來,婚姻是一種保險機制。生存能力越弱的人,越需要婚姻制度和家庭組織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古代,作為婚姻的副產品,孩子被賦予養老等風險保障功能。如今,個人生存能力增強,有些人可以不需要物件、婚姻和家庭組織,似乎也可以快樂地度過一生。換言之,婚姻不是剛需,被減掉了。但是,在經濟衰退時,有些年輕人可能得益於父母及家庭的保護。
當下,清理朋友圈,退出微信群,建立護城河,增強邊界感,人們試圖建立更自由的社交舒適區。經濟衰退和收入下降帶來的惡果是,人們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做減法讓心理更安寧、精神更自由。這促使治癒系商品和服務的增長。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大信仰。房子已成為消費品,孩子是長期投資品,但家庭似乎正在縮減這方面的投資。考上985的80後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這得益於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需求。當大學生就業率快速下滑時,投資回報率也大跌。如此,“雞娃”成為了一種奢侈消費。放棄雞娃,放過自己,是家庭減法主義的一個重要趨勢。
減法主義再往前一步是取悅自己。一位搞商業地產的老闆告訴我,近兩年開始流行悅己消費,尤其是男人取悅自己。這個有意思,男人閒下來,想明白了,也想對自己好一點了。
除了主動做減法,還有被動做減法,如房屋減值,股票縮水,工資下降,下崗失業,債務清算。1998年日本自殺人數、惡性犯罪率激增,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將此現象定義為“1998年問題”。這是被動做減法、暴力做減法的後果。
如何避免“1998年問題”?
02
做減法與逆週期
減法主義是順週期思潮。
宏觀經濟意義上的減法就是壓縮資產負債表,或叫資產負債表衰退。
債務是中性的,不是鴉片,也不是甜甜圈。資產負債表擴張,一般是以一定信用資產(有形或無形)為基礎進行債務擴張。在現代銀行體系中,大多數流動性都是債務擴張而來的。
例如,我以房產為抵押從銀行貸款100萬,然後暫存銀行。在我的資產負債表中,多了100萬負債,同時也多了100萬存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時增加了100萬。銀行在繳納6.6%的存款準備金後,可能將剩餘的93.4萬再貸給另外一個客戶。反覆操作,銀行資產負債表持續擴張。
因為銀行體系有加速器效應,銀行快速擴張資產負債表,經濟容易快速上漲。可見,資產負債表擴張推動了宏觀經濟增長,宏觀經濟增長的過程就是債務擴張的過程。這就叫加法主義。
但是,“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債務擴張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就是槓桿率,衡量標準就是利率。
當債務水平逼近償還能力極限或過度借債時,同時往往利率執行至高位,個人/企業借債需求自然下降。假如大多數個人/企業,即私人部門均無力進一步擴張債務,那麼資產負債表擴張步伐將減速。或者說,當人們預期經濟將衰退時,則縮減投資,減少借債。
當新增借債小於債務償還時,意味著債務餘額下降,這時就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同理,資產負債表集體衰退引發宏觀經濟衰退,宏觀經濟衰退的過程就是債務縮減的過程。這就叫減法主義。
最擔心的是,個人/企業集體轉向債務收縮、還貸,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集體衰退,容易引發大衰退。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集體衰退,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衰退,由於銀行在縮表過程中出現反向的加速器效應,導致市場流動性迅速枯竭,資產價格快速下跌。在過度舉債的經濟體中,資產價格下跌又導致資產負債率上升,資產負債表惡化,嚴重情況下被擊穿,陷入債務-通縮螺旋。這就是歐文·費雪的債務-通縮螺旋理論。
日本泡沫危機是一個經典案例。90年代初期,日本處於過度借債狀態,泡沫危機爆發後,日本央行錯失救市良機,資產價格迅速崩潰。1995年,日本央行將利率降至零,但此時為時已晚,企業資產負債表實際上已被擊穿,失去借貸能力。從1995年到2005年,日本企業在零利率的情況下不但不借債反而在加速還錢,日本企業貸款餘額連續11年下降。據辜朝明研究,在當時的日本大企業中,只有豐田汽車保持債務擴張。
企業部門壓縮資產負債表推動銀行壓縮資產負債表,資產惡化和不良債權累積最終擊穿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進而引發更嚴重的流動性危機。2000年,日本央行不得不直接採購股票以拯救銀行系統。
過去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認為,自由市場不存在集體行動,換言之,個人/企業不會集體借錢或集體還錢。
但是,在某一經濟週期,私人部門存在一定的集體行為;否則,就不存在所謂的經濟週期。例如,在城市化時代,居民集體遷入城市,進而安家落戶、生兒育女,在儲蓄有限的情況下集體加槓桿。當城市率上至六七成,居民集體轉向降槓桿、做減法。發達經濟體均經歷了這一過程,區別在於加減法操作的激程序度。
不能忽略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存在明顯的集體行動特徵,其中國家與政府就是集體行動的代表。那些對國家與政府信仰強烈的民族,集體行動往往會更加波瀾壯闊。在錯誤的利率、房地產等政策作用下,私人部門容易集體大規模擴表,在越債務拐點後又集體轉向大規模縮表。
近兩年,中國持有住房貸款的居民、開發商與城投公司均在壓縮資產負債表。
據中國央行釋出的資料,2024年三季度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7.56萬億元,同比下降2.3%。與兩年前相比,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下降了1.4萬億元左右。另外,截止今年11月22日,城投債(債券)餘額11.08萬億元,較年初下降0.36萬億元。
居民和企業縮表給銀行帶來縮表壓力。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下降1.4萬億元,意味著銀行最優質資產縮減1.4萬億元;居民不再貸款(房貸),銀行難以擴張債務。在房地產與城投債兩大流動性派生熄火後,市場流動性和價格明顯下降。
資料顯示,9月份,體現活躍資金流動性的狹義貨幣(M1)同比下降7.4%,而包括狹義貨幣和儲蓄的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只有6.8%。同期,CPI同比上漲0.4%,延續低迷態勢;PPI同比下降2.8%,連續21個月下跌。
所以,“9·24”政策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扭轉市場預期和拯救流動性,進而試圖提振資產價格和通脹。
當每個人/多數人都在縮減資產負債表時,這種集體行動帶來的嚴重後果是宏觀大衰退。凱恩斯主義者將這種問題定義為“合成謬誤”,試圖以此說明市場的缺陷,同時為政府政策鋪墊合法性。
實際上,“合成謬誤”的解釋是一種謬誤。市場自發行為,即便有集體行動特徵,也不存在合成謬誤。所謂合成謬誤,往往是政策強烈主導的結果。
但是,當私人集體做減法的時候,政府到底要不要做些什麼?
如果政府無所作為,國家與政府的合法性、央行壟斷貨幣發行權的合法性將受到挑戰。凱恩斯主義者以市場失靈為政府幹預建立合法性,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國家是一種對沖市場,政府是一種對沖機制,用於對沖來自戰爭、自然、饑荒、疾病、經濟等風險。證據何在?當每當風險來臨,國債大漲,人們紛紛擁抱國家以避險。
政府該怎麼做?
私人集體做減法,政府則做加法,這叫逆週期調節,我稱之為風險對沖。
當市場借貸需求下降,自然利率下降,央行需要順應降息、擴張貨幣。稅收、國有資產、養老金、醫療保險、失業金,都是國民繳納的保險。政府應該在經濟景氣時多儲備保險金、積累主權信用,在經濟衰退時釋放保險金、擴張財政;同時,政府使用前期積累的主權信用來擴張債務,以幫助國民度過難關。必要時,將財政直接發給困難居民,補充失業金、養老金,以救民於水火。
03
老齡化與悅自己
除了經濟週期,或許生命週期自帶減法系統。
人的一生,是“加減乘除”的一生。
童年和少年,開始做加法,探索未知的世界。作為80後,我不算是一個典型的小鎮做題家,小學和初中作業不多,高中才進入衡水模式。或許,這保護了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保護好孩子的探索精神,而非知識灌輸,是做加法的重點工作。
青年,努力做乘法,激發乘數效應。青年是精力最旺盛、牽絆最少的時期,既沒有債務負擔,也沒有沉沒成本壓力,適合大膽嘗試、邊幹邊學,將學識、技術及經驗資源組合,提高配置效率,創造高收益。如今,技術創新、直播帶貨、超級個體以及新型另類投資,都是年輕人主導。
中年,轉向做減法,適當構建安全邊界。中年、中產、中層,今天同時處於這“三中”狀態的80後是壓力比較大的。一個老闆逮住一箇中層80後罵,他不敢反抗,不敢辭職,多慘。
一箇中年人在職場上擁有20年經驗、在一個行業裡建立一定的資源,這是他的優勢,也是沉沒成本。如果跳出這個行業,沉沒成本太高,加入新行業難度太大,又沒辦法提前退休。
人到中年,身體不允許像年輕人一樣拼命,只能轉向做減法,減去更多無效應酬、消耗、社交與娛樂,降低債務負擔和槓桿率,集中時間、資源建立職業、事業壁壘,同時騰出更多的時間給孩子與愛的人。
老年,一般做除法,清理人生清單。人的預期基於生命週期,60歲後看看人生清單,該清倉的清倉,該出清的出清,不要做加法、更不能加槓桿,讓老年生活過得安穩。
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波動大、年齡分佈嚴重不均衡,那麼這個國家經濟週期深受嬰兒潮一代的“加減乘除”人生影響。當“嬰兒潮”一代進入青年時期,這個國家活力四射、大膽加槓桿,當他們進入中老年,這個國家跟著做減法,資產負債表擴大力度下降,經濟增速也自然下降。
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少子化階段後,通縮和低利率將成為常態。如果把青年人口與中年人口作為老齡化的指標,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國家的利率都隨這一指標的下降而下降。
如果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由於老年人的借款需求會下降,自然利率將持續下降,最終迫使政策性利率走低。麻煩的是,在深度老齡化這個階段,央行不論如何降息,都無濟於事,都難以激發借款需求。同時,通脹也因需求不足而持續走低,甚至進入通縮。
通常,老年人的收入和收入預期不如年輕人,這是通縮的主要原因。經合組織的老金替代率(養老金佔工資的百分比)平均水平為58%。也就是說,跟工作時期相比,退休後的收入下降42%,老年人收入降幅太大。
去年,中國正在進入中度老齡化。據《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截至2023年末,中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佔總人口的21.1%。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中國的“嬰兒潮”一代主要是1965年-1975年出生的一代,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以上,他們被認為是最幸運的一代,如今正在步入退休生活。但是,中國當前的養老金替代率大概是41%,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這意味著中國老年人收入降幅超過一半。這除法做得太乾淨。
如果考慮養老金內部結構情況可能更嚴重,體制內養老金平均水平是城鎮養老金的2倍,是城鄉養老金的30倍。農村老人每月養老金兩三百元,大量農村老人“退休”後購買力非常有限的。由於社會保障不足,中國家庭提前儲蓄、防禦性儲蓄,這是中國儲蓄率高的原因之一。
由於社會保障不足、市場預期不足等,中國在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居民便大規模儲蓄,投資需求和借款需求便大幅度下降,貨幣政策很難起到效果,降息對需求的刺激作用不大。
當前,主要靠財政政策。做法很簡單,就是增加普通家庭的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任何一個老齡化國家,只要把養老金替代率提升到70%以上,老年人有錢支出,自然走出通縮。
這個邏輯是上面第二部分講到政府是一種風險對沖機制。在年輕時期,大量勞動力繳納稅收和社保,政府需要為民儲蓄、為民買保險,等到進入老齡化社會,政府再把這筆保險拿出來。這裡我們需要糾正目標和手段的問題,財政支出刺激通脹和經濟增長其實是手段,增加居民社會保障、提高收入和消費福利,才是目的。只要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經濟增長高低、通脹多寡並不重要。
最後,以個人的經歷,對這一漫談的文章做一個總結。
我,也算是中年人,近些年,工作做加法,生活做減法。因為工作上做加法,擠佔了我大部分的休閒和娛樂生活,生活上被迫做減法。我的做法是,減少無效社交、精神內耗,剝離生活瑣事,保障睡眠,保持健康,陪伴孩子。同時,學會放下、包容與理解,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保持輕鬆、自由的狀態。
總之,減法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取悅自己,愛自己所愛的人。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