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鐵器,被180西班牙人滅國的印加帝國,靠蘆葦船橫渡大西洋?

全文共2584字 | 閱讀需6分鐘

▲的的喀喀湖上的船隻

一提起印加帝國,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了百十人就征服了這個帝國的故事,西班牙人用近乎同樣的方式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再加上南美著名的瑪雅文明的知名度,我們似乎感到印加帝國也不過是類似於瑪雅文明程度的帝國,換句話說可能和古埃及差不多。
然而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印加帝國主要領土在今天的秘魯,而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則主要在墨西哥,而且印加和阿茲特克文明程度要比瑪雅更高。當然我們不是要介紹印加文明,而是要看一看這個帝國的造船技術。
筆者曾有一個疑問,強盛的印加帝國是否有海軍?其戰船會放任西班牙人進入?事實證明,我們不能以東亞古代文明的情況去推斷南美,僅從船隻效能上來說,最爛的日本船隻也是吊打印加船隻的。

▲埃及紙莎草船

印加帝國的造船技術與埃及早期差不多,都是採用蘆葦造船。蘆葦本身沒有什麼縱向強度,用於造船看起來不可思議,但這是早期文明的一個壯舉。印加帝國轄區內並不缺乏樹木,但是為什麼不是用木頭造船,到目前也沒有明確說法。但是有一點比較有趣,蘆葦船更靠的是手藝傳承,即使是現代人復原印加蘆葦船,也沒有什麼現代技術可以使用。

▲採集託托拉蘆葦

▲簡單的造船工具

▲蘆葦船的困紮結構

蘆葦船的核心造法實際上是蘆葦卷的捆綁搭接。材料使用的是一種叫作託托拉(totora)的蘆葦,這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的莎草科水蔥屬植物,也叫作巨型蒲草,可以長到4米至6米高。
這種植物和其他蘆葦一樣,都是中空結構的,其實用蘆葦和中國人使用竹子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單根蘆葦縱向強度很低,所以印加人將大量蘆葦成捆綁好,因為蘆葦長度有限,因此要做更長的蘆葦捆則必須保證蘆葦莖之間有重疊,這樣在一定範圍內保證縱向強度,如果還不好理解的話,就想想捲起來的草蓆。
一般情況下一個蘆葦捆是不能當船用的,因為沒有地方載人和物品,因此一般是兩個蘆葦捆綁在一起,為了保證足夠的連線強度,在兩個大蘆葦捆中還會放一個直徑小一點的蘆葦捆,也有說法是為了保證縱向強度,在蘆葦捆中間放置有木材的,也就類似於在將草蓆卷在一個木棒上,強度自然要更高一些。無論是蘆葦捆還是船體連線,都是用來在當地的一種稻草編成的繩子。另外在主船體造完之後,還會在船體上捆上兩個細的蘆葦捆作為舷牆,也就出現了我們通常見到的這種外形。

▲使用繩子將蘆葦紮緊

▲使用石塊砸實困紮結構

▲紮緊的蘆葦首尾會向上彎曲並用木製部件固定

▲多個蘆葦捆做成船體

▲多個船體困紮在一起最終制成蘆葦船

▲2007年建造的復原船“阿伯拉III”號,該船具備航海能力

▲2009年為出口韓國建造的蘆葦船

在建造過程中,蘆葦捆在首尾會變細、紮緊、上翹,製作船首和船尾,當然這種彎曲是透過內部的倒Y型支撐木材實現的,有趣的是在首尾專門留有排水口。這個過程需要注意的是蘆葦捆必須紮緊,同時整個建造過程中蘆葦和繩索必須保持潮溼,這個一般造船要求正好相反。
除了捆的結實之外,表面還要均勻,儘量光順,這些技法都得經過多次實踐才能掌握。所以從這一角度看,印加的蘆葦船實際上是一個雙體船,由單獨的蘆葦捆提供浮力,多個蘆葦捆綁在一起是為船隻提供足夠的裝載空間,這個思路和我們之前介紹過的船隻都不太一樣。如果要造體積更大的船,則只需要堆砌更多的蘆葦捆並紮緊,或者建造更為明顯的多體船就可以了。

▲復原船“阿伯拉III”號結構:1、住艙2、儲物架3、食品櫥櫃4、頂部儲物間5、桌子6、前艙7、儲物架

▲復原船“阿伯拉III”號結構:1、託舵2、住艙(可容5人)3、食品櫥櫃4、桌子5、帆裝6、住艙(可容2-3人)7、儲物架8、強化構件

蘆葦船有較大的甲板面積,如果能稱為甲板的話,因此會在上面搭建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樣式很多,簡單的就是個棚,複雜一點的就是個箱型結構,單層或者多層,體積越來越大,裝飾越來越豪華。如果作為戰船使用,搭載士兵就可以了。蘆葦船看起來比較原始,但是卻很早就應用的風帆。
大型的蘆葦船可以使用單棒桅杆,但是為了保證強度,最常見的還是使用A型或者X型桅杆,風帆也採用蘆葦製成,單桅居多,大船也採用多桅。蘆葦船採用託舵掌控方向,由於風帆運用較為普遍,因此除了未設桅杆或者小型船隻之外,槳的使用並不多。有些豪華船隻,或者是戰船,會在船首扎一個外形比較兇殘的獸首,倒是有點類似於中南半島占城和高棉的戰船。

▲“太陽一號”蘆葦船

如此結構的船隻具備航海能力嗎?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也有不少學者親自做過試驗。挪威籍海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探險家托兒·海爾達爾在1967年參照古法建造了一艘蘆葦船“太陽一號”,從非洲的摩洛哥薩非港橫渡大西洋順利的到達了加勒比海的巴貝多,2年後他的“太陽2號”蘆葦船航海探險活動也跟之前一樣成功了,因此他深信石器時代的古人完全可以自西向東橫渡大西洋。
當然還有其他探險家,例如米尼克.格里茨則嘗試從紐約航行前往歐洲,但是最終沒能完成航程,但是證明了新造的大型蘆葦船可以抵禦48公里/小時的風暴和6-8米的海浪。

▲印加帝國的繩結——基普,目前極難破譯

其實印加帝國本身就是從的的喀喀湖邊上的小部落發展起來的。由於關於印加帝國的記錄很少,主要是印加人尚未有成型文字,而多采用的是結繩紀事,需要說明的是,印加人的結繩紀事方式非常複雜,透過繩子的不同顏色、繩結的樣式、間距、大小、多少表示不同的含義,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複雜的立體文字,但是由於西班牙殖民者的破壞,現存的繩結已經非常少了,並且極難破譯。
許多關於印加帝國的歷史只能通過當時西班牙殖民者記錄的一些材料中才能知曉一二。我們目前可以知道印加帝國時期,在的的喀喀湖上發生過一些規模不大的衝突。其實印加帝國雖然幅員遼闊,兵力強盛,但總體上來說屬於較為原始的文明,武器主要還是木器、石器,較為精銳的部隊裝備有青銅兵器,沒有鐵兵器。遠端兵器則主要是投矛器、單體弓箭和彈弓。這樣的技術再結合蘆葦船,也不難想象這些水上衝突是個什麼水平。

▲印加士兵的陶塑,可見其使用較為原始的兵器
其實蘆葦船使用年限並不算太長,因為時間長了蘆葦會吸水,這和竹子大不一樣,同時如果衝突雙方有一方使用火攻,船隻會被迅速燒燬,但是這種蘆葦船本身建造起來就很方便,所以說現在也根本找不到船隻殘存的痕跡。這也就表明了,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記錄或者更為直觀的考古發掘,我們幾乎無法還原印加帝國時代的水上戰爭的情況。

參考資料:

J.M. Allen:History of Reed Ships
Captivating History:Incas: A Captivating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the Inca Empire and Civilization
楊槱:《帆船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