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A股市場再次被一起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所震驚,任子行(股票程式碼:300311)因其子公司北京亞鴻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亞鴻”)多年的財務舞弊行為,最終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處以重罰,並被實施了其他風險警示(ST)。這場騙局中,公司實際控制人透過鉅額減持股票獲利豐厚,而近7萬無辜的股民卻遭受了慘重損失,淪為炮灰,再次凸顯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對中小投資者的巨大危害。本文將深入剖析任子行財務造假的具體手法、監管處罰、市場影響,並揭示其背後對資本市場誠信基礎的侵蝕以及對廣大散戶的殘酷洗劫。
一、任子行的“崛起”與罪惡的“溫床”:高溢價併購虧損子公司
任子行,一家成立於2000年、主營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的企業,總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其核心業務聚焦於網路空間安全資料治理,是A股市場中著名的網路安全概念股。此外,公司還涉足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資料安全、人工智慧、數字貨幣、區塊鏈以及跨境支付等諸多熱門概念。在2015年的創業板大牛市中,任子行曾一度是備受追捧的“超級大牛股”,股價較2012年的發行價暴漲約7倍,最高曾飆升至100元以上。
然而,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著公司財務造假的“溫床”。彼時創業板的狂熱行情,一個重要推手便是科技股的高溢價併購。任子行也在這股浪潮中,透過一系列高溢價收購,為後續的財務舞弊埋下了伏筆。
其核心操作是分三次收購北京亞鴻的股權,最終使其成為全資子公司。具體步驟如下:
-
2015年3月,任子行收購北京亞鴻51%的股權,取得了絕對控股地位。
-
2016年8月,任子行增持北京亞鴻5%的股權,持股比例上升至56%。
-
2017年7月,任子行收購了北京亞鴻剩餘的44%股權,完成了100%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任子行對北京亞鴻的收購是以“1882%的超級高溢價”進行的。而在被任子行收購之前,北京亞鴻其實是一家年虧損額超過千萬元的企業。儘管如此,在被收購後,北京亞鴻依然獨立運營,並基本沿用了任子行收購前的管理團隊及業務骨幹。這種高溢價收購虧損資產,同時又保留原有管理團隊的模式,本身就存在較高的風險,也為後續的財務造假提供了便利。
二、精心策劃的財務騙局:虛構交易,虛增收入與利潤
在完成對北京亞鴻的完全控股後,任子行便開始利用其子公司進行系統的財務造假。從2018年起,北京亞鴻與任子行分別作為聯合體成員陸續中標了所謂的“創新專案”。然而,在這些專案的建設過程中,北京亞鴻卻安排簽訂了部分沒有商業實質的購銷合同,這些合同的唯一目的是用作資金通道。
透過這種“虛構交易”的方式,北京亞鴻製造了大量的資金流水,使其淪為任子行“左手倒右手”的資金通道。這種虛假交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虛增任子行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從而美化其財務報表,欺騙投資者。
根據證監會查明的資訊,任子行在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間,透過上述手段累計虛增了鉅額的收入和利潤:
-
虛增營業收入:
-
2020年虛增3695.13萬元,佔當期報告記載金額的4.21%。
-
2021年虛增4843.54萬元,佔當期報告記載金額的6.97%。
-
2022年上半年虛增2692.96萬元,佔當期報告記載金額的10.81%。
-
兩年半累計虛增營業收入高達1.12億元。
-
虛增利潤總額:
-
2020年虛增1940.69萬元,佔當期報告記載金額絕對值的85.93%。
-
2021年虛增3731.74萬元,佔當期報告記載金額絕對值的70.03%。
-
2022年上半年虛增1656.09萬元,佔當期報告記載金額絕對值的30.79%。
-
兩年半累計虛增利潤總額達到7328.52萬元。
透過如此高比例的虛增利潤,北京亞鴻這家原本虧損累累的公司在被收購後,在賬面上搖身一變成為盈利公司,這種“財技”可謂“神奇”。任子行披露的2020年年報、2021年年報、2022年半年報均存在虛假記載。甚至在2023年2月14日,任子行披露的《創業板向特定物件發行股票之募集說明書(註冊稿)》中,也引用了這些虛假的2020年度及2021年度營業收入資料,進一步擴大了欺詐的範圍。
三、監管的鐵拳:行政處罰與“ST”警示
財務造假短期內或許可以透過各種方式遮掩,但時間一長必然會露出馬腳。2024年8月,任子行因涉嫌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正式立案調查。經過近10個月的調查,證監會於2025年6月20日晚向任子行及相關責任人下發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標誌著此案調查完畢,處罰結果正式出爐。
證監會指出,任子行在財務造假中,多名公司高管和主要責任人存在未勤勉盡責甚至直接參與舞弊的行為。因此,證監會依法擬對任子行及相關責任人作出以下行政處罰:
-
對任子行公司本身: 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500萬元罰款。
-
對董事長景曉軍: 給予警告,並處以250萬元罰款。景曉軍作為時任董事長,未能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子公司北京亞鴻專案執行與會計核算方面的管控。
-
對董事及副總經理兼北京亞鴻總經理林飛: 給予警告,並處以250萬元罰款。林飛知悉並同意專案的操作模式以及錯誤的核算方法。
-
對財務總監李志強: 給予警告,並處以100萬元罰款。李志強全面負責公司財務會計工作,具備專業背景和履職便利,卻未對北京亞鴻的會計核算進行充分監督,未及時發現其會計報表異常。
-
對北京亞鴻財務經理馬萍: 給予警告,並處以100萬元罰款。馬萍參與設計專案操作模式,制定會計核算方法,並知悉虛增銷售收入,其行為與公司資訊披露違法具有直接因果關係。
綜合來看,任子行公司及四名相關責任人合計被罰款1200萬元。
除了鉅額罰款,任子行的股票還將面臨**“其他風險警示”(ST)**。根據規定,自2025年6月24日復牌後,任子行的股票簡稱將變更為“ST任子行”。公司股票自2025年6月23日停牌一天後,於6月24日開市起復牌。儘管實施ST,但公司表示此次處罰不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中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這意味著任子行暫時不會退市,股民還不至於血本無歸。公司計劃在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滿12個月後,及時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撤銷對公司股票實施的其他風險警示。
在上市公司造假事件中,審計機構的角色也備受關注。2020年至2021年,任子行的審計機構是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該事務所對任子行財務報表連續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未能發現北京亞鴻的財務造假問題。然而,2022年任子行更換了審計機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介入後,發現了北京亞鴻2021年財務資料異常,並對任子行財務報表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明確指出公司2023年確認的兩份軟體開發專案收入缺乏充分證據支援。2023年,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再次對任子行財務報表出具保留意見。連續兩年年報的保留意見,足以說明公司存在重大問題,立信的審計發現也成為後續證券監管部門調查任子行財務問題的重要線索。面對巨大壓力,任子行在2023年4月不得不公告,披露子公司北京亞鴻存在多計收入、資產、利潤等情況,並追溯調整了2019年至2021年的財務報表。
四、誰是贏家,誰是炮灰?實控人鉅額套現與7萬股民的慘痛教訓
任子行財務造假事件中,最令人憤慨的是實際控制人的鉅額套現與廣大散戶的慘重損失形成了鮮明對比。許多財務造假的公司,往往伴隨著老闆的大規模套現,任子行也不例外。
任子行董事長景曉軍及其兄弟景曉東作為一致行動人,透過一系列減持操作獲得了驚人的收益:
-
2019年12月5日至11日,二人減持了1.5462%的股份(1051.41萬股),套現約1.05億元。
-
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3月,二人又累計減持約2600萬股,套現金額超過3億元。
-
2020年3月至5月,景曉東多次透過集中競價減持任子行股票,累計減持約1500萬股,套現約1.2億元(均價約8-7.5元/股)。
-
2020年12月3日,景曉東再次減持1249.85萬股(佔流通股本1.8554%),套現約8898.93萬元(均價約7.12元/股)。
然而,景曉軍在2023年本打算繼續減持,卻因當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的減持新規而被迫終止。該新規規定,若上市公司近三年未分紅,控股股東不得減持。巧合的是,任子行在2020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未進行分紅,這讓景曉軍的減持計劃無法實施。
此外,景曉軍在過去的減持中還存在違規行為。例如,2016年他透過大宗交易減持450萬股(佔當時總股本1%),但直至2018年9月才公告,違反了《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被深圳證監局出具警示函。更早的2014年至2015年,景曉軍因股權稀釋及主動減持導致持股變動超過5%卻未及時報告,也曾受到警示。
在公司瘋狂財務造假、老闆不斷減持股份的同時,任子行這些年來的營收卻持續下滑,業績連年虧損。同花順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4年,任子行已連續七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虧損,累計虧損金額高達約6.33億元。北京亞鴻本身在完成了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業績承諾後,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最近三年累計虧損達8241.27萬元。
這一切直接導致了股價的暴跌。從2015年的高點至今,在短短十年間,任子行的股價累計下跌高達84%。根據同花順iFinD的資料,截至2025年5月30日,任子行的股東總戶數約為6.89萬人。最新的資料顯示,如今任子行仍有近7萬股東,可以想見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虧損累累。
在任子行“暴雷”訊息面上,6月23日公司停牌一天後,6月24日復牌即上演了“20cm”一字跌停。一字跌停意味著後續股價很可能慣性下跌,未能及時出逃的投資者將繼續擴大虧損。6月25日,任子行開盤股價再次大跌超9%,儘管其後有所拉昇,但截至收盤跌幅仍達4.09%。
毫無疑問,任子行的散戶是這場騙局中最大的輸家,而實際控制人則是最大的贏家。任子行堪稱A股市場“窮了散戶,富了老闆”的典型案例。儘管老闆被罰款幾百萬元,但與他們透過財務造假和減持套現獲得的鉅額資金相比,這點罰款可能微不足道,他們或許會覺得“自己真的賺大了”。
除了財務造假問題,任子行還面臨其他運營挑戰。例如,公司於2024年8月9日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截至2025年4月12日,調查仍未結案,若調查確認違規,公司還可能面臨投資者索賠及退市風險。此外,2025年4月3日,軍隊採購網釋出公告,任子行全資子公司深圳市任子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參加專案採購活動中,涉嫌存在串通投標行為,自當日起被暫停參加全軍物資工程服務採購活動資格,這無疑將對公司聲譽和業務拓展產生不利影響。從經營業績來看,根據2024年三季報資料,任子行主營收入為2.49億元,同比下降10.77%,歸母淨利潤為-8873.05萬元,扣非淨利潤為-9702.08萬元,公司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主力資金的流出也反映出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審慎態度。
五、警示投資者:揭露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常見手法及危害
任子行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警示廣大投資者,尤其是散戶,要高度警惕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此類行為不僅直接導致投資者鉅額虧損,更嚴重損害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誠信基礎。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常見手法包括:
-
高溢價收購: 透過非理性高價收購虧損或經營不佳的資產,然後透過各種手段(如業績承諾、虛構交易等)將這些資產“洗白”或作為造假工具,最終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和投資者權益。
-
虛構交易: 透過簽訂沒有商業實質的購銷合同、虛構客戶或供應商、迴圈交易等方式,無中生有地增加收入和利潤。
-
關聯交易非關聯化/關聯交易非公允化: 隱藏與關聯方的真實關係,或透過不公允的關聯交易輸送利益、虛構業績。
-
提前確認收入或延遲確認費用: 透過提前開發票、提前發貨、延遲記錄成本或費用等會計手段,跨期調節利潤。
-
虛增資產/隱瞞負債: 如虛構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或隱瞞借款、擔保等負債,使公司資產狀況顯得更健康。
-
利用併購標的業績承諾進行舞弊: 在併購時設定高額業績承諾,並在承諾期內透過各種手段“完成”承諾,待承諾期過後業績迅速變臉。
財務造假對散戶的危害是災難性的:
-
直接的財富損失: 造假行為導致股價虛高,一旦真相暴露,股價往往暴跌,投資者血本無歸。
-
市場信心受損: 頻繁的造假事件會嚴重打擊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導致資金流失,影響市場活躍度。
-
資源錯配: 虛假資訊誤導投資者將資金投向缺乏真實價值的公司,阻礙了社會資本向真正優質企業的流動。
-
法律維權成本高昂: 散戶在維權過程中往往面臨資訊不對稱、專業性不足、維權週期長、成本高等難題,成功索賠的難度較大。
-
劣幣驅逐良幣: 造假行為的猖獗使得合規經營的優質公司價值被低估,甚至被市場忽視。
投資者應深刻認識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投資決策過程中,不能僅憑概念炒作和短期股價波動來判斷,更要注重對公司基本面、財務報表和治理結構的深入分析。面對業績承諾、高溢價併購、業績連續變臉等情況,應保持高度警惕。同時,要關注監管機構的調查和處罰資訊,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避免成為下一個“炮灰”。監管部門也應持續加強對資訊披露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提升違法成本,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共同維護資本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
免責宣告: 本文所載資訊來源於公開資料,旨在根據所提供來源內容進行專業分析和解讀,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基於自身獨立判斷和風險評估進行投資決策。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作者不對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本文內容而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