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的證監會歲月:參與首次救市,注重立法被稱為墾荒者

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於今日逝世,享年95歲。劉鴻儒先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奠基人之一,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資料顯示,劉鴻儒是中國證監會的首任主席,時間為1992年10月12日至1995年3月30日。他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早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相關法規和監管框架的建立。
劉鴻儒於1959年在蘇聯獲得副博士學位後回國,師從前蘇聯頂尖級貨幣銀行專家阿特拉斯教授。當時,國家金融人才奇缺,擁有貨幣銀行學研究方向和留學背景的博士鳳毛麟角。
上任之初,劉鴻儒就說,“我是第一任主席,我們第一屆的任務就是開荒、修路、鋪軌道,把這些事情做起來,任務就算完成了。”
他說,有股市就有風險,想徹底剷除是不可能的,股票市場發展就是一個風險不斷出現不斷治理的過程。“一定要立法,嚴格執法;一定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一定要發展機構投資者;一定要不斷地規範市場運作。”
劉鴻儒在任期間,先後推出《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還有相應的配套法規。這些法規,在以後的若干年內,為證券市場的規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為開荒者,面對動盪的股市,劉鴻儒任職期間內開啟了中國股市歷史上的第一次救市。
A股自1993年陷入了長期熊市中,上證指數從1993年2月的1559點一路下滑,至1994年7月下旬已跌至325點。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佈了三項救市措施:一、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減少市場供給,穩定股價;二、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防止上市公司過度融資;三、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吸引更多資金進入股市,提振市場信心。
結果,隨後短短一個月內上證指數從325點漲到1050點,漲幅高達323%。
在劉鴻儒任職期間,中國證券市場還發生了一件災難性事件——“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劉鴻儒準備隱退前夕,爆發了導致國債期貨市場關閉的“三二七”事件。
他表示,在中國,引進了國際做法,逐步發展期貨市場,原本是一項重大改革措施,但在程序中出了偏差。
除了參與證券市場的創立和監管之外,劉鴻儒一直致力於學術研究。他於1980年創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並一直擔任學位委員會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創辦中國金融學院,並擔任院長至1992年;1997年被香港城市大學授予工商管理名譽博士學位。2012年3月29日,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劉鴻儒著有著有《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問題研究》《突破——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之路》《變革——中國金融體制發展六十年》等9部專著,另有主編著作20多部、譯著兩部。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