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泡沫與真實世界的博弈

時間是上帝的權柄,趨勢是凡人的極限。
我能做到的就是幫大家看趨勢,但別問我上帝領域的問題,謝謝。
今天聊聊自古以來的博弈,是以什麼展開的…..在這方面,東西方沒有多大差別,你看得懂春秋戰國博弈,就一定看得懂西方戰國博弈,也看得懂日本戰國博弈…
而且為什麼人要學習歷史,就是具備歷史感後,很多當代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事,在你這裡就會變得非常平常….
今天聊聊西方世界的博弈玩法變化。
羅馬帝國崩盤後,諸日耳曼部落進駐,這時候沒啥好說的,大家搶地盤,搶資源,搶人口,搶…..
到一定的階段,就出現了封建領主的規矩。這些規矩的誕生,與宗教有關。
蠻族戰士進入羅馬帝國,他們所要的無非金錢和土地,然後這些地方的教士告訴他們,這些你們儘管拿走,但我想跟你們聊一聊神的事情。這些蠻族文明開化程度較低,他們原先的信仰不過是低階的偶像崇拜,基督教至此已經發展了數百年,積澱豐厚,其精神的吸引力不是這些樸實又兇悍的漢子所能抵擋的。
這些教士宣稱,基督教不要土地和財富,同時還能給這些戰士帶去祝福和勝利。很快,日耳曼諸王都變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因為他們愚昧,所以他們更加狂熱。縱觀歐洲中世紀史,就是一部諸王國和教會相互影響的歷史。
也就是說,除了對利益的爭奪,還有對信仰的爭奪。
維京人的故事,那部美劇的第二季英靈殿,講的就是屬靈的戰爭,屬靈戰爭和爭奪地盤結合在一起,是中世紀底色。

在封建主義的基礎上,忠誠鏈繫於誰?繫於領主…..領主們的忠誠鏈,繫於封給他們地盤的最大貴族,國王。
所以,那會基本沒有國族概念,老百姓只需要知道向誰交稅,騎士們則效忠他們的領主,領主效忠國王…
金雀花王朝,橫跨英法,表示效忠就是國王屬地。

再看下當年的哈布斯堡王室屬地。

哈布斯堡王室打仗不行,聯姻行,聯姻行也能帶來豐厚嫁妝或遺產….
這是什麼時代?這是家族,血統的時代。
白金漢公爵和布列塔尼公爵說不定就是一家人,今天打的不亦樂乎,明天兩家出個孩子結婚,第三代可以繼承兩邊家業….
騎士效忠領主即可,昨天打,今天一家不糾結!
其中,還有宗教當粘合劑。比如十字軍東征,英法德國王,在一輛戰車上,向東方….

當然,仗可以一起打,好處也要一起分,如果你的好處是我的壞處,那宗教也沒用。
做出壞表率的,是法蘭西。
奧斯曼帝國作為穆斯林大國,向天主教奧地利發動瘋狂進攻,在地中海威脅威尼斯霸主地位的時代…
天主教大女兒法蘭西在作啥?在很現實的跟奧斯曼結盟,法國港口土倫,是奧斯曼艦隊的補給地…
圍攻維也納的時候,哈布斯堡還必須在法奧邊境派遣大軍防止法國偷襲…只有波蘭人,波蘭人才看在同為天主教的份上,發來了援兵….

國家利益壓倒一切,在三十年戰爭中達到高潮,最先執行這一現實主義策略的法蘭西,撈取了最大的紅利…
三十年戰爭說起來是宗教因素,說白了還是誰來拿肥沃土地的誘惑。
1609年,統治萊茵河畔於利希·克里維斯·貝格公爵約翰·威廉死後無嗣,與他有血緣關係的諾伊堡公爵和勃蘭登堡選帝侯都有資格繼承這片肥沃的土地。兩位繼承人競爭激烈,問題一時難以解決,就在這時,哈布斯堡家族想借調停之機把於利希公國收入囊中。
諾伊堡和勃蘭登堡的統治者也不傻,見有人也想分一杯羹,便立即妥協,約定諾伊堡公爵與勃蘭登堡選帝侯的女兒聯姻,共同統治領地,雙方生出的後代就是這塊土地的合法統治者。
1612年,雙方舉行訂婚宴。老丈人勃蘭登堡選帝侯其實對女婿諾伊堡公爵不滿,清醒的時候還能將不滿藏在心底,喝醉後卻爆發了出來,他打了女婿一個嘴巴。這一嘴巴打完,婚事自然告吹。
諾伊堡為了對抗路德宗的勃蘭登堡,立刻改宗天主教,投靠了天主教陣營大佬巴伐利亞公爵。勃蘭登堡為了獲得援助,便改信加爾文宗,與加爾文宗大佬普爾法茨選帝侯結盟。兩個陣營形成,從而拉開了三十年戰爭的序幕。
你看,說信仰這東西吧,人民倒是虔誠,這些領主嘛…翻手為雲。
30年的宗教戰爭,宗教作為意識形態,算個球?
1635年,在黎塞留的策劃下,法國正式加入三十年戰爭,進攻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既然法國已經行動,西班牙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到這個階段,三十年戰爭已經不能用宗教戰爭來概括,法國與西班牙、奧地利雖然都信仰天主教,雙方卻成為不同陣營的敵人,戰爭的性質實際上已經變成了爭霸戰爭。
對的,搞到最後了,終於成了大國爭霸…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政治哲學千言萬語就演變成一句話: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誰是國家?朕即國家….

既然朕即國家,那麼朕的利益就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什麼宗教,什麼意識形態,都是扯卵子扯犢子…
原則既然確立,大家都會玩。
啟蒙運動,人民拒絕朕是國家,人民才是國家….人民主權的結果是拿破崙掌權。
然而老傳統不能瞬間斷絕,於是:

科西嘉小子,變成了法蘭西帝國皇帝….率領他的人民大軍,橫掃歐洲。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全歐反法!英俄也可以同盟。
之後怎麼辦?老貴族不肯讓位,只好君主神聖同盟….在這個同盟裡,沙皇勇當歐洲憲兵。
然而時勢不由人,原則政治終究敵不過現實政治,君主神聖同盟破裂,在沙皇眼裡:神聖君主奧匈皇帝,居然支援無君無父國法蘭西和小攤主國英吉利在克里米亞針對偉大沙皇對穆斯林的清算….原則何在,信仰何存,體面何存?
君主神聖同盟破裂!現實主義抬頭。如果一直能夠現實主義,世界倒也太平,關鍵有些國家就不,比如俾斯麥之後的德意志。
德意志頭腦進水,不好好針對法國,卻跑去威脅八竿子打不到的大英帝國…大英無奈只好放下其他矛盾,與法俄結盟…
二戰也是….原本現實的希特勒,居然真被意識形態綁架,跑去針對斯拉夫人種,搞的俄國群眾欲投靠而不能。
這個世界最怕什麼?最怕意識形態不意識形態,現實主義不現實主義…須知意識形態永遠只能當幌子,大人物多半不信,小人物真信很容易變成免費牛馬,生死再不屬於自己。
二戰後美蘇爭霸,各拿意識形態文宣diss對方。
蘇聯說美帝是資本主義欺騙人民,我們是人類理想國;
美帝說蘇聯是雞犬主義壓迫人民,我們是人類自由地。

玩到酣處,意識形態截然相反的東大和歐洲,同時與美帝合作東西遏制蘇維埃。世紀握手,是現實主義偉人們的抉擇:

結果就是冷戰結束,蘇東解體…勝負已分。
輸家消失於歷史塵埃,贏家忘乎所以….
拿著以前鬥爭的意識形態,沒完沒了……..福山的話說,叫歷史的終結….

我只能說,文人浮浪搶奪上帝權柄,必遭打臉….俄國西進,美歐綏靖三年,以至於現實主義抬頭….
美帝放過大毛,抨擊歐洲,世界譁然。
為什麼譁然?因為文宣的喧囂洗腦,因為忘卻或者壓根不知道真實世界的博弈。歷史就是一部現實主義地緣政治史,若非蘇聯咄咄逼人,美俄本為天然盟友,就如同若非德2德3咄咄逼人,英德本為天然盟友一樣。
輿論,文宣本是泡沫,人類千年鬥爭史,意識形態永遠是檯面上的東西,只能其作用於一時,時間稍長就會恢復歷史本來狀態….不要把短短幾十年,當成人類歷史的唯一。昨天過去了,今天也會過去,明天到來,依然會成為歷史。
再怎麼驚心動魄,回頭看也宛如故事,不痛不癢。現代哪個天主教徒,會討伐當年法國跟奧斯曼結盟,對付天主教西班牙奧地利呢?
現在就是在恢復歷史本來狀態的路上,無論習慣不習慣,遲早要習慣。
絕大多數暴躁,都是知道太少而想得太多
不如討論下,晚上吃點啥?
(完)

(免責宣告:本文為經濟學教授觀天下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或者購買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或者購買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