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進影史TOP了,國產片還缺什麼?

「編劇一定要是熱愛說故事的人,我一想到好的故事,想像呈現後觀眾感受到它的精彩,就會很興奮。」
——資深編劇王瑋說這是編劇應具備的特質。
隨著《哪吒2:魔童鬧海》票房破百億、春節檔"IP大戰"、工業化製作水準的提高……電影講故事的能力究竟有沒有得到改善?未來電影的敘事趨向又會是怎樣的?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再次找來2023年底,對擔任過金馬獎評委的資深編劇王瑋老師的獨家專訪,請他從劇作的角度,嘗試著為兩年後的我們,再次答疑解惑。
王瑋老師
以下是採訪內容。正文略長,但絕對乾貨滿滿。

商業片繁榮
藝術片才更好
YIQIYINGCHUANG

侯孝賢導演的美學觀念,是我一開始學電影的啟蒙。那是我在電影科系學習的時候,正是臺灣新電影時期,頗受到侯孝賢導演的影響。印象最深的就是《風櫃來的人》,被他的長鏡頭美學風格,和寫實性的手法給震撼到了,看完後想說: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子拍?!
後來我拍廣告片的時候,都會自然而然地學他的觀念和手法。那時候我們的廣告片製作公司,都是跟侯孝賢導演合作的。
《風櫃來的人》劇照
除了臺灣新電影,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階段,香港電影一直都是臺灣電影市場的主流。後來寫影評,也專注在港產片。港產片就是很偏商業、偏娛樂,那時候看了很多,對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以至於學電影的時候覺得侯孝賢影響大,可是等到自己寫劇本的時候才慢慢察覺到,原來港產片的影響也不小。所以一開始寫劇本的時候,都會偏向於黑幫片,當時朋友看到後第一眼的感覺,還以為是香港人寫的劇本。
香港電影在新浪潮之後,非常注重專業技術和娛樂效果。而且因為香港的觀眾,有非常多的藍領階級,也就是所謂的"勞工",所以他們的電影的劇情,就必須簡單明瞭,而且娛樂性很強。那時候香港還流行"午夜場",這些藍領下了班去看,他們的反應強不強烈,就代表了這個片賣不賣錢。所以那時候的香港電影,非常追求感官刺激。
臺灣電影不同,它在技術面向上落後一些,到了臺灣新電影時期,新一代的創作者開始強調攝影、強調錄音,還有美術層面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它更強調導演個人的創作理念,當時的電影評論也非常鼓勵這一點。所以跟香港電影相比,臺灣電影就更注重人文色彩。
侯孝賢導演
臺灣電影和香港電影的這種區別,也跟兩地的社會環境有關。香港是一個強調商業性的社會,但臺灣比較強調人文色彩。這就決定了兩地的影視創作和產業環境,會產生一些差別。你可以說是各有所長,也可以說是各有缺失。
一個完整的電影市場,至少有70%的觀眾喜歡看通俗的、商業的電影,剩下的30%喜歡看藝術類的電影。這就意味著,商業電影有足夠的市場存活,才容易做出藝術性的電影
也就是說,我們要保證電影的商業性,讓大家覺得中國電影足夠好看,這些電影才能去養活絕大多數的電影工種,比如燈光、攝影、編劇、導演和演員,這些人活得足夠好了,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人員來拍好比較藝術性的片子。
就好像王家衛的那些電影,裡邊有很棒的梁朝偉和張曼玉。可是梁朝偉、張曼玉不能靠三五年才拍一部片的王家衛電影活著,他們必須要拍足夠多的商業片才能活,才能磨鍊演技,才能去拍偏藝術的電影。
梁朝偉、張曼玉不會憑空而生,他們一定是要在比較好的商業環境裡才有的。
《花樣年華》中的梁朝偉和張曼玉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影院。
比如一家電影院有10個放映廳,7個廳在放商業性的片子,那剩下的廳就可以放比較少人看的藝術片。因為7個廳就讓我賺錢了,剩下的放藝術片也沒關係。
但如果一個影院全都在放藝術片,每個片的上座率還很低,那這個影院可能都維持不下去,那麼再好的電影,也沒地方去放。

好電影變少
情緒變重要
YIQIYINGCHUANG

大家會有一個感覺,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喜歡搞"型別複合",比如在科幻的基礎上,加上愛情和喜劇。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會是一個大的趨勢。
美國就是在這樣做,在90年代以後,美國電影的很多型別就混雜了。它不再像四十和五十年代的電影,型別非常清楚。這種型別混雜的電影,在商業上來說,對喜歡通俗電影的觀眾比較討好。
現在全球範圍內的電影,尤其是大廠,拍攝了太多的續集電影、或是翻拍舊題材。實際上,好電影本來就不多。好萊塢一年生產幾百部電影,真正好看的也就十來部。因為電影的拍攝預算愈來愈高,好萊塢自然也就不容易冒險創新。但是今年漫威與英雄動作片普遍賣座不如預期,接下來或許會有些改變。
《美國隊長4》
現在好看的電影,確實越來越少了。這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因為,大家的成長經驗不一樣了。前兩天跟學生上課的時候,我還在講這個事。
像我小時候,10歲以前,什麼《三國演義》《七俠五義》《封神榜》《西遊記》這些,我可能全都已經看完了。它們在無形之中,為我現在寫劇本、說故事的能力,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可是現在的小朋友呢?他可能從小看的是遊戲,玩的是平板電腦,他看到的故事,在量上已經比我們少太多。所以他那種說故事的能力,以及對故事的思考,其實是有降低的。
那這批人成為創作者以後,他在這一塊就容易出問題。再加上現在大家都在看短影片,那他說長篇故事的能力,也是在下降的。
這就導致我們現在要把一個120分鐘的電影,講得非常深入、好聽動人,變得越來越難,所以才會連漫威這種電影,都會出問題。所以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才會說,看漫威電影就像是進遊樂場。因為講故事,對它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
相應地,觀眾也沒必要再去深究故事了。結果就是一連串的反應,編劇、導演也慢慢喪失了深究故事的能力。
像以前我們從編劇到製作人,圍在一起10個鐘頭,可能才討論出一個細節,大家對故事的邏輯和推進非常講究的。可是現在,每個人的邏輯思維已經不一樣了,或者說是對邏輯的緊密度,也不做要求了,那他的故事邏輯就會有問題。
當年的港產片,就因為這個問題經常被臺灣的評論者批評,因為他們都是三五天就把劇本趕出來,然後就拍了。比如新藝城,就是劇本集體創作,然後儘快投入生產。那個劇本就完全是在"算計",我應該幾分鐘讓你哭、幾分鐘讓你笑。結果就是,電影為了商業、為了通俗,甚至是為了提供所謂的感官刺激,就越來越注重提供情緒價值,故事的邏輯層面反而出問題
你當然可以說這是一種偷懶啦,就是不去經營故事,而是去做一些感官刺激、情緒宣洩。像當年我看《黃飛鴻》,都會有這種感覺。它就是一個賣弄民族情緒的爽片,只要打外國人,就會很爽、很開心。
《黃飛鴻》劇照
我們當然希望電影的娛樂效果,跟電影的故事邏輯、人物情感都能夠搭配起來,而不只是走表面的這種情緒,或者說煽情。
在這個未來趨勢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再做一些轉變跟調整?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但是就我現在以教編劇課來講,我還是儘量強調說故事的重要性。
怎樣才能寫好劇本、講好故事?
其實我一直都在跟學生講,無論你讀了多少本編劇書,無論你原來學的是什麼。如果你想要做一個編劇,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你一定要開始寫作!從故事大綱,一步步地到人物設計,最後再到劇本寫出來
王瑋老師
這是一個必須自己去經歷的過程。所以我從始至終都是鼓勵學生,一定要開始寫作。
唯有透過寫作,才能夠真的學會寫劇本。
從故事發想到劇本梗概
YIQIYINGCHUANG
怎樣獲得故事創意?故事主題在哪裡?如何發現、挖掘真實歷史、社會語境之中的真實個體、事件細節,並巧妙放進劇本,使靈感得到血肉,成為活生生的人間戲劇?
如何以主角帶領故事?一部戲是如何從人物生長出來的?創作這件事是可以習得的嗎?
編劇是一門"手藝活"。需要打磨技術,修煉內功。作家汪曾祺曾說:"創作不是絕對不能教,問題是誰來教,用什麼方法教。"
王瑋老師擔任過金馬獎等多個電影節評委;有三十多年影視行業一線實戰經驗,二十多年專業劇本寫作與教學經驗;也是受到很多學員認可的,"把好萊塢經典三幕劇講得最透徹的人"。
把看似不言自明、人盡皆知的理論,邏輯嚴密清晰,切中要害轉化成可操作的具體落地辦法出來,不急不躁、條分縷析講出來,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下面是包括導師履歷、學習安排、報名條件、報名方式等完整課程說明。值得你仔細閱讀。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