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可能是未來最大的經濟風口

你可能和我一樣,有時候,感覺周圍的世界有點兒怪怪的。
大家嘴上喊著“消費降級”,但又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花著讓人看不懂的錢。
比如,經常有這種新聞:螢幕裡一個主播,就是唱唱歌、聊聊天,或者吃個飯,各種禮物特效刷個不停,什麼“嘉年華”、“火箭”、“帝王套”……一個禮物幾千,甚至上萬塊。
送禮物的“大哥”、“榜一”,不只是那些“富哥”,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是上班的普通人。
我就想,這圖啥呢?錢是大風颳來的嗎?
還有,有人會對某個明星、某個虛擬角色,投入超乎尋常的熱情。買周邊、寫同人文、混圈子、跟人為了“自家哥哥”吵得面紅耳赤。就像上個月,因為覺得網友對自己的偶像評論不當,而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網路暴力粉絲。
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段時間,我們請到了謝文博老師。他是日本社會學者三浦展——《孤獨社會》和《孤獨消費論》的譯者,在日本生活多年,對日本社會的變遷有深入的觀察。聽完他的分享,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這些消費上的新動向都指向,孤獨經濟。
你可能會問,孤獨?怎麼還成經濟風口了?
別急,讓我們先看看日本,這個比我們走得更快的鄰居,是怎麼上演這一切的。這很可能就是我們未來的預演。

歡迎來到孤獨社會

當然有一點要先搞清楚,為什麼孤獨?
首先,人口結構變了。
在這張表上,柱形圖綠色的部分,代表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橙色代表15-64歲的,藍色代表14歲以下的。
可以看到,日本能幹活、能消費的年輕人,比例不斷下降,而需要被照顧的老年人,比例急劇上升。現在日本,超過30%的人口是老年人。什麼概念?大街上走十個人,就有三個是爺爺奶奶輩的。
而且,青黃不接,沒人生孩子,大家都各過各的。
核心家庭,也就是父母+孩子的組合數量,早就見頂回落了。現在日本數量最多的家庭型別是什麼?
單人家庭,一個人生活。再加上丁克家庭、單親家庭,你會發現,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線,正在變得越來越鬆散。
老齡化 + 少子化 + 不婚/晚婚 + 丁克 + 獨居……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孤獨社會”。
這裡的“孤獨”,不完全是心理上的寂寞,它更多描述的是,個體化生存成為主流。
那麼,在這個物質相對充裕,但個體感受卻可能越來越“孤獨”的時代,人們究竟需要什麼?
光靠買東西,顯然滿足不了。
謝文博老師打了個比方,以前買豪車讓你開心,可能是因為有人羨慕你,有人來看。現在周圍都沒人了,買一堆豪車放在車庫,也帶來不了快樂。
所以,人們開始尋找物質之外的方式,來消解孤獨。
靠什麼?

“我的偶像,需要我!”的連線感
第一,就是那種推動偶像成名的連線感。
謝文博老師提到了日本的“推崇活動”,就是把自己喜歡的人“推”成明星。這和我們年輕時候單純地買張海報、聽首歌不一樣。
現在的“推”,更像是一種“養成”。
粉絲們不是旁觀者,而是深度參與的“造星”者。他們要集資打榜、控評反黑、購買周邊、刷高資料,目標是“推”著自己的偶像一步步走向成功。
這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
“被需要感”。
在一個原子化的社會里,個體很容易感到無力,感到自己不被需要。但是,透過支援這個偶像,粉絲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信念:“他需要我!沒有我的投票,他可能就無法出道!”、“沒有我的打賞,他可能就撐不下去了!”
是不是和中國的“飯圈”很像。
前兩年,選秀節目火的時候,為了給自己支援的選手投票,粉絲們成箱成箱地買酸奶,只為了瓶蓋裡的投票碼,甚至出現了“倒奶事件”。
開啟微博超話,一個明星的粉絲社群裡,能有資料組、“反黑組”、產出組、宣傳組、應援組等等,組織嚴密、分工明確。
偶像,最重要的就是人氣,這就是資料組的主要任務,在各大榜單,提升偶像排名。用大量賬號轉發偶像的作品、活動,並評論、點贊、投票。還要監控社交平臺的評論,讓點贊高的靠前的評論,都是正面的。
你要問粉絲的收穫?
他們收穫的是,團隊之間的緊密聯絡。大家一起熬夜打榜,一起慶祝偶像的每一個小成就,一起對抗“黑粉”和質疑。在這個共同體裡,他們不再是孤獨的個體,而是“XX家的一份子”,有共同的“敵人”,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榮耀”。
這種強烈的社群歸屬感和參與感,恰恰是現代社會稀缺的。
今後,可能所有能提供有連線感的產品和服務,都將是風口。

“終於有人把我的心裡話說出來了!”的慰藉感
第二,是有人在搞笑節目中說出自己心聲的慰藉感。
謝文博老師提到,日本有調查發現,收入越高的孤獨人群,越喜歡在搞笑節目上花錢。
國內也有類似的趨勢。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年,喜劇特別火?尤其是脫口秀。
《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這樣的節目,不僅捧紅了一批李誕、李雪琴、鳥鳥這樣的脫口秀演員,更讓“脫口秀”這種表演,成為很多年輕人線下娛樂的首選。大麥網資料顯示,2024年,單是上海的脫口秀演出就達到1.5萬場,平均一天演41場。
脫口秀之所以能火,不僅僅是因為它能逗樂你,更重要的是,它能戳中你。
記得鳥鳥談論,要躺還是要卷的段子嗎。她說,她就是,“躺的時候想卷,卷的時候想躺,永遠年輕,永遠左右為難,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
還有說不自信的貞子。她覺得,“貞子可能也只是一個自卑的女生,就這麼打扮,是她的一種防禦手段,用來安慰自己,別人見到我就跑,肯定不是因為我的長相,只是因為我的穿搭風格”。
(圖片來源:知乎 她刊)
當演員把這些我們平時憋在心裡、不敢說或者不知道怎麼說的事情,用一種戲謔、自嘲的方式講出來時,你會感覺:“天吶!他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對對對!我就是這樣!”
那一刻,你感覺自己被看見,被理解了。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原來大家都差不多。
也許未來,圍繞“搞笑”做文章的產品和服務,需求會越來越大。

“這件衣服只有一件”的獨特感
第三,是穿著一件“絕版”衣服的獨特感。
穿一件Logo醒目的奢侈品,也許可以表達“我與眾不同”,但門檻高,而且可能很快又“撞衫”了。
古著,是一種更小眾、更有“格調”的表達方式。它是二手服裝,但又不是普通的二手服裝。
首先,它獨一無二。 在快時尚席捲全球的今天,撞衫是家常便飯。但一件古著,很可能是孤品。淘到的那件70年代的喇叭褲,大機率全世界就那麼幾件,甚至只有一件,穿上它,你不就是行走的“限量版”。
其次,古著自帶故事感。 一件衣服,經歷了歲月流轉,它身上可能帶著上一個主人的印記,見證過某個時代。曾經某人穿著他,穿上它,彷彿也連線了過去,擁有了一種獨特的韻味。想象一下,你穿著一件可能來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連衣裙,原主人曾穿它去支援新疆,會不會感覺自己也多了幾分復古的優雅?
當然,價效比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用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曾經大牌、質料上乘的衣服,何樂而不為?
在中國,古著文化雖然不像日本那麼成熟,但也正在快速發展。在北京、上海、成都,都隱藏著不少有格調的古著店。小紅書裡,搜“古著”、“中古探店”,能刷出海量的穿搭分享、店鋪推薦帖子。

“回到過去”的安定感
第四,是在追憶過去中獲得的安定感。
除了追求獨特,有時候,我們也渴望從過去尋找力量。
日本流行“昭和復古”消費。那個時代,大致是1926-1989年,在它的中後期,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社會相對穩定、充滿活力的時期。
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閃閃發光”的記憶;對於沒經歷過的年輕人來說,那是一個被父輩和媒體不斷提及、充滿浪漫想象的“黃金年代”。
謝文博老師特別指出,這種“復古消費”,並不完全等於懷舊。很多參與其中的年輕人,並沒有真正經歷過昭和時代。他們迷戀的,不是那個時代本身,而是那個時代所代表的樂觀精神、安定感和人情味。他們透過消費這些帶有“昭和符號”的東西,來表達對當下社會的反思,以及對一種更有人情味、更具確定性的生活的嚮往。
怎麼回去?
去一家裝修風格完全復刻昭和時代的咖啡館,點一杯用虹吸壺煮出來的咖啡,坐在老式皮沙發上,聽著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彷彿時間倒流。
想象一下,在北京,如果有一家咖啡館,完美復刻了80年代衚衕口小賣部的樣子,賣著北冰洋汽水和橘子糖,牆上貼著老電影海報,是不是也會吸引你去坐坐?
北京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面就有民國時期的勸業場、照相館、五六十年代的火車站、七八十年代的糧油店,將文化和商業重新結合。
還有長沙的文和友,把老長沙的市井風貌搬進現代商場,復現了上世紀80年代的長沙社群,吸引了無數人去打卡拍照。
(圖片來源:知乎 空間印象設計)
未來,能巧妙地運用懷舊元素,提供時代歸屬的產品、服務或體驗,也會有不小的市場。

“這事兒,我說了算!”的共創感
第五,是一起參與、支援某個專案的共創感。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作“全民總應援”,或者說,是眾籌文化在日本的特殊表現。在日本,眾籌更帶有一種“支援”和“參與”的意味。
假設,有一個年輕人,想開一家特別有意思的書店,或者想拍一部關於家鄉的小眾紀錄片,但他缺啟動資金。他在眾籌平臺上發起專案,講述自己的夢想和計劃。你看了之後,覺得這事兒挺有意義,挺酷的,於是你支援了一筆錢。
得到的回報,可能只是一本書、一張電影票,或者一句感謝。但你為什麼願意支援?
其實,當這個書店開起來,或者這部紀錄片上映時,你會不會有一種自豪感:“這裡面,也有我的一份力。”你感覺自己參與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你幫助了一個有夢想的人,你成為了這個專案“共創”的一份子。
它滿足了人們內心深處那種“想要留下點什麼”、“想要對世界產生點影響”的渴望。而且,這種支援行為,讓你和其他支持者,因為共同的目標,也構建了一種新的連線。
在中國,類似的“共創”苗頭也在出現。最常見的就是UP主,釋出影片後,在評論區與觀眾互動,觀眾會提出對影片的建議,以及之後還想看哪些內容。如果對某個方向呼聲很高,那自然成為UP可以考慮的下一個選題。還有,一些品牌會邀請使用者參與產品的設計和測試;一些公益專案,也越來越多地採用眾籌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現在的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被動的購買者,他們渴望參與,渴望與品牌、與他人共同創造價值。能提供這種參與感和共創機會的平臺或品牌,將更容易贏得人心。

所以,你看:
1、推動偶像成名的粉絲社群,讓人有連線感;
2、暴火的脫口秀表演,讓人有慰藉感;
3、越來越多的古著店,讓人有獨特感;
4、復古的商業街區,讓人有安定感;
5、一起參與支援的專案,讓人有共創感。
這些新的需求風口,都指向了更精神、更個性化的層面。它們的核心,都是為了對抗現代社會帶來的疏離感和不確定性,為了填補那顆可能有點“孤獨”的心。
這意味著什麼?
對於企業來說,可能意味著,未來增長的機會,不再僅僅是提供更多的物質產品,而是要思考,如何提供精神的需求?如何創造連線的機會?如何滿足人們的情緒價值?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活出自己”?
對於個人來說,可能意味著,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物質的關係。幸福,真的只來自於擁有更多嗎?還是來自於更深的體驗、更真切的連線、更有意義的創造?
這,或許不是一個更壞的時代,反而是一個可以活得更明白、更豐盛的時代。
你,準備好了嗎?
P.S.
哦,對了。
我有一個商業社群“劉潤·進化島”。每天,我都會在島上更新“劉潤日課”,分享我當天最新鮮熱乎的商業收穫。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歡迎你加入,和我們一起學習。
更多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進行了解。加入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全款。
我在島上,等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彼德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82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