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祖運廣東演講:將“人心之智”與“科技之智”合二為一

作者 | 洪祖運
來源 | 智合
2025年4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學律師學院主辦、廣東省律師協會協辦、智合承辦的“破局·立心·共潮生|中國式律師制度現代化大灣區實踐高峰論壇暨中國律師五十年重大學術工程廣東調研啟動儀式”在廣州舉行,來自廣東各地律師同仁參加此次論壇。
智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CEO洪祖運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智合將計劃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研究中心並同步落地廣州辦公室,持續、深入研究廣東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現狀、行業趨勢、前沿問題、政策走向等,全方位賦能廣東律所高質量發展,助力律師創造專業價值。
以下為致辭全文:
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與各位相聚在珠江之畔,共同開啟一場關乎廣東乃至中國律師行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深度對話,並見證北京理工大學律師學院中國律師五十年(1979-2029)重大學術工程廣東調研啟動儀式。
這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時刻,首先,我謹代表智合,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向北京理工大學律師學院、廣東省律師協會對本次論壇的鼎力支援致以誠摯的感謝。
四十餘載櫛風沐雨,中國律師逐步蹚出了一條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實現了律師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蛻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貢獻者。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始終勇立潮頭,書寫了中國律師行業的諸多“第一”。
從1979年全國第一家法律服務機構“廣州市法律顧問處”的成立,到1983年全國首家以“律師事務所”命名的蛇口工業區律師事務所的掛牌,再到1988年全國第一家合夥制律所段武劉律師事務所的成立,以及2014年11月從前海開始的粵港澳律所聯營,隨後延伸至全國各地……這些探索對今天中國法律服務業接軌國際舞臺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今天,當我們回望這些歷史座標時,更要看到新時代的廣東律師業正以更磅礴的體量續寫傳奇。截至2024年底,全省執業律師已突破8.6萬人,佔全國律師總數的近12%,是“全國第一律師大省”;律所數量達4792家,相當於每1.8平方公里土地就承載著一家法律服務機構。特別是在廣州、深圳兩地,不僅以超百億的行業創收撐起大灣區14萬億經濟體的法治底盤,更以佔全省53%的百人規模律所叢集,構建起中國最具活力的法律服務生態圈。可以說,廣東已成為觀察中國律師業發展變革的“活體樣本”。
正因如此,智合將協助北京理工大學律師學院,把廣東作為中國律師五十年(1979-2029)重大學術工程調研的第一站。我們清醒認識到,中國律師制度的現代化絕非線性發展過程,而是充滿著傳統與現代的張力、本土經驗與國際規則的碰撞、技術賦能與職業倫理的平衡。因此,此次調研將聚焦三大趨勢性命題:1)在規模擴張中如何堅守專業精神;2)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培育本土智慧;3)在數字化轉型中如何迴歸客戶價值。
我們的調研團隊將從縱向梳理四十多年管理經驗演進,到橫向比對不同城市律所發展模式,構建覆蓋人才、業務、技術維度的綜合評估矩陣,深挖廣東頭部律所的管理智慧與結晶,並將調研成果編寫、收錄至智合《中國傑出律所訪談:五十週年紀念版》等研究報告、公開出版物中,向全球展示廣東律師業的破局之道,詮釋中國律師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在接下來的調研中,我們特別關注廣東律所規模化發展的獨特正規化。資料顯示,廣東94家百人律所中,53家深植本土根系,40家來自京滬強所的分支機構,另有1家總部位於四川——這種“本土堅守與外部融合”的生態,正是大灣區法治協同發展的微觀映象。以華商、廣和為代表的廣東本土大所,近三年年均新增15家分所,將嶺南經驗輸送到全國31個省份;而知恆、卓建等新銳力量,則以強勁的拓展力在海南自貿港、成渝雙城經濟圈迅速佈局。這種“雙迴圈”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廣東經驗的真實寫照,也將為全國律師行業提供重要借鑑。 
當前,中國律師走到了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新舊經濟動能加速轉換、人工智慧技術洶湧襲來,重塑了法律服務的生態版圖。與此同時,律師行業正從增量擴張階段進入存量調整期。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成為法律界需要共同思考的時代課題。這條路註定充滿挑戰,但也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這樣一個鉅變時代,廣東律師正展現出驚人的創新韌性與專業彈性。以龐大的客戶生態為例:2024年,廣東市場主體超過1900萬戶,佔全國十分之一;其中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國資企業與外資企業“四位一體”,共同構成了需求最為多元、複雜、動態的法律服務格局。從合規管理到跨境交易,從民生維權到企業重整,廣東律所正以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更精準的服務供給回應市場期待。
這些挑戰與機遇,單靠律師的單槍匹馬已難以應對。為此,智合計劃啟動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研究中心,並同步落地廣州辦公室。今後,我們將持續、深入研究廣東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現狀、行業趨勢、前沿問題、政策走向等,進行基於理論與實證的研究與解讀,為法律行業的的監管機關、業界領袖、服務機構、專業人士提供資訊參考和決策依據,全方位賦能廣東律所高質量發展,助力律師創造專業價值。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破局·立心·共潮生”。對於“破局”,在座的各位律師同仁應該不難理解,何為“立心·共潮生”?我想談談個人的一點理解。
“立心”二字,出自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我看來,對律師行業而言,“立心”就是要堅守法治信仰、迴歸專業本質,以客戶價值為圓心——在客戶焦慮時提供情感共鳴,在規則模糊時做出價值判斷,在風險交織中守住倫理底線。
這種立心之道,在廣東律師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看到,大灣區建設推進過程中,廣東律師深度參與制定《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等21項創新法規,並率先試點粵港澳三地法律執業資格互認;面對科技企業的“卡脖子”危機,深圳智慧財產權律師辦理超上萬件專利案件,佔全國總量的12%;而在涉及百萬群眾利益的城中村改造中,廣州基層律師透過“調解+訴訟”模式處理超11萬件民生法律事務,讓法治溫度滲透至社會治理末梢。這些實踐揭示著專業主義的真諦——它不僅是法律條文的精確運用,更是帶著人文關懷的價值創造。
智合定位於“科技驅動的法律行業生態平臺”,創立十多年以來,我們其實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科技手段幫助中國律師持續成功。到了今年,尤其是DeepSeek風靡全球各行各業,更讓我們確信,比起簡單的資訊搬運,“將人心之智和科技之智合二為一”才是“智合”二字的應有之義。
在廣東這片創新沃土上,我們已看到科技與法律融合的真實場景:廣州仲裁委運用仲裁全流程智慧輔助系統,將涉外案件裁決書生成效率大幅提升;深圳律所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跨境證據鏈分鐘級固證,為"一帶一路"企業降低合規成本;東莞青年律師藉助AI調解系統,就地化解城中村改造糾紛。這背後,是一個法律共同體正在迭代的清晰訊號。
各位朋友,我們堅信,律師行業的未來,屬於開放者與共創者。今後,智合將繼續以研究為基,以技術為翼,以生態為網,與大灣區律師共拓法律服務新藍海。
讓我們共同期待:當學術研究遇見廣東律師的實戰智慧,當五十年的歷史縱深碰撞數字時代的未來圖景,必將催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律師發展理論體系。這不僅是此次學術工程的重要使命,更是大灣區律師獻給中國律師制度五十週年的思想厚禮。
最後,懇請各位同行、前輩不吝賜教,讓我們潮起珠江,共赴星辰大海!
END
更多洪祖運過往演講(點選檢視)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