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巴特勒發文批判特朗普行政令,揭露Facebook內幕的新書暢銷|文化週報

撰文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編輯 | 黃月
每個週六,“文化週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週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週,我們關注著名學者朱迪斯·巴特勒髮長文批判特朗普行政令、Facebook前員工回憶錄《粗心的人》揭露高層不良行為、眾籌出版商“釋放”宣佈破產、知名挪威作家達格·索爾斯塔去世。
著名學者朱迪斯·巴特勒髮長文
批判特朗普行政令
日前,《倫敦書評》刊登了性別研究學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針對美國14168號行政令的評論文章,題為《這是錯誤的》(This is Wrong)。
朱迪斯·巴特勒是知名的美國性別研究學者和女權主義哲學家,著有《性別麻煩》一書,該書開創了酷兒理論的先河。在書中巴特勒認為人們的性別身份是流動且靈活的,而人們呈現的社會性別是表演性質而不是本質上的。《性別麻煩》一經出版便引來無數讚譽與質疑,更讓巴特勒成為當代思想界著名的學術明星。
她批評的14168號行政令今年1月20日由特朗普簽發,題為《捍衛女性免受性別意識形態極端主義侵害,恢復聯邦政府對生物學真相的堅持》,規定聯邦政府只承認兩種性別——男人和女人,撤銷了對於跨性別者的承認,並致力於消除所謂的“性別意識形態極端主義”。這是特朗普簽發的眾多行政令中的一條。僅在2025年,特朗普就已經簽發了92條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宣佈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和巴黎協定,以及“終止政府DEI(多樣性、公平和包容性)計劃”等內容。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0日下午,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精簡教育部並推動教育部的關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巴特勒認為,特朗普連續釋出行政命令的舉動,正是專制政府正在一步一步測試其權力的極限,企圖推翻法治。這種新形式的獨裁主義利用人們對複雜現實的恐懼,承諾回到一個想象中的過去。巴特勒稱,人們應該細究每一條行政令的語言並且理解其所利用的大眾的恐懼心理,並應當用一種“令人信服的對世界的願景”來消解這些恐懼。
巴特勒在評論文章中首先批評了該行政令對於性別的錯誤定義——“該命令將‘個人不可改變的生物學分類’的基礎從生殖器轉移到配子”。命令稱“‘女性’是指在受孕時屬於產生大生殖細胞的性別的人…… ‘男性’是指在受孕時屬於產生小生殖細胞的性別的人”,但配子本身是不可觀察的。她指出,實際上,“大多數生物學家都認為,無論是生物決定論還是生物還原論,都不能充分解釋性別的決定和發展。”正如進化研究學會在行政令釋出後的一封信中所解釋的那樣,“科學共識”將性別定義為“一種生物學構建,依賴於染色體、激素平衡以及由此產生的性腺、外部生殖器和第二性徵的表達。構成性別的所有這些生物學特徵都存在變異”。
巴特勒指出,特朗普以科學的名義發言,但實際上仍在堅持宗教中的神賦予了人類“兩性不可改變”的特徵,他“要麼是為了呼應上帝的話語,要麼是認為自己的話即神諭”。她認為,宗教教義不能成為科學研究或國家政策的基礎,“但這即是這項行政命令正在做的事情。”

《性別麻煩》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著 宋素鳳 譯

嶽麓書社 2024-2 

她在文中繼續分析了行政令關於“性別意識形態”的自相矛盾,並鼓勵人們採取一種“公共教育”的方式,仔細閱讀這些行政命令,逐漸建立起對它們的“反駁的話語”。例如,該行政令聲稱透過性別意識形態來保護女性,不讓跨性別者進入“為女性設計的私密單性別空間和活動”,即如果一個人的社會性別不同於生理性別則會威脅女性,卻忽略了女性主義從波伏娃開始就強調性別是被構建的,一個人的生理性別不能決定其命運。巴特勒進一步辯論道,僅因個別跨性別者進入女性空間傷害女性,不能將其整個群體一概而論來“證明和放大他們感受到的仇恨”。行政令以女性主義為旗號,實際上違背了女性主義一直以來堅持的理想,即“克服歧視和不平等”。
行政命令還聲稱消除性別的做法“從根本上攻擊了女性”,“ 對整個美國製度的有效性也有腐蝕性影響”。巴特勒對此反駁道:“女性的尊嚴、安全和福祉應該得到保障,但如果我們重視這些原則,那麼透過剝奪另一個群體的尊嚴、安全和福祉來保障一個群體是沒有意義的”,這不僅因為所有人都應當免受攻擊,更因為各種不同的身份標籤下的人們常有交叉重合。
朱迪斯·巴特勒《圖片來源:豆瓣)
特朗普的行政令聲稱“恢復聯邦政府的‘生物學真相’”,更是將各學界的研究蓋棺定論。據此,巴特勒推想,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命令成功推行,人們將會面臨什麼呢?“不遵守獨裁要求的研究或教育將得不到資金支援;非營利組織將得不到免稅;敢於維護自身權利的移民或國際學生將無法在美國立足。跨性別青年將得不到醫療保健。右翼民族主義運動在煽動對移民和跨性別者的仇恨時,將呼籲迴歸或保護以白人至上和異性戀家庭為基礎的民族文化。獨裁政權越來越多地訴諸‘性別恐慌’,以轉移民眾對經濟、生態和社會不穩定的注意力……”
在獨裁者持續利用民眾恐懼的背景下,巴特勒指出,中間黨派也開始訴諸反性別敵意以拉攏更多選民,進步政治越來越多被認為要為每種社會弊病負責。民眾的支援助長剝削弱勢群體的政權,而憲政民主與政治自由被視為可有可無。在這樣的背景下,巴特勒稱,人們更應該堅持所謂的“令人信服的對世界的願景”,在這個願景中,“所有現在擔心自己和社群消失的人都將獲得安全”,再也沒有“剝奪權利、消滅主義政治(eliminationist politics)和強行剝奪(forcible dispossession)”,“它將拒絕一切形式的暴力,包括法律暴力,以肯定所有生物的平等、價值和相互依存。”巴特勒承認,這可能看起來“愚蠢和不切實際”,但毫無疑問是必要的。
Facebook前員工回憶錄《粗心的人》
揭露高層不良行為
三月初,由Meta(前身為Facebook)前員工莎拉·溫·威廉姆斯(Sarah Wynn-Williams)撰寫的非虛構作品《粗心的人:關於權力、貪婪和迷失理想主義的警世故事》(CARELESS PEOPLE: A Cautionary Tale of Power, Greed, and Lost Idealism)出版。她在書中回憶了自己在Meta工作直至成為全球公共政策總監的七年間對公司的觀察,以及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和謝麗爾·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等科技巨頭如何“走上歧途”。透過她細緻又犀利的描繪,該書的出版方麥克米倫出版社稱“這本令人心酸的回憶錄揭露了不受約束的權力和腐爛的公司文化盛行時對個人和政治造成的後果”。
“粗心的人”(Careless people)一詞出自經典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湯姆和黛西是粗心的人——他們打碎了一切東西和生物,然後又退回到金錢或巨大的粗心大意中。”威廉姆斯在書中就將扎克伯格的“快速行動、打破常規”描繪為粗心大意,公司的員工和客戶為他收拾殘局。但比起粗心大意,威廉姆斯的描繪中更多是有意不道德的人在掌控Meta公司。例如,她聲稱 Facebook(現為Meta)會識別在其平臺上刪除自拍照的少女,將資料提供給公司,向這些女性投放據稱可以收腹的茶或美容產品的廣告。她還在書的末尾指控公司在緬甸促使軍政府發表仇恨言論,煽動暴力,並企圖對該國穆斯林少數群體進行種族滅絕。
Meta評論該作品“混合了過時的、之前報道過的關於公司的指控以及對我們高管的虛假指控”,譴責莎拉·溫·威廉姆斯只是心懷不滿,並試圖用公司秘密推銷自己的書籍。上週,美國緊急仲裁員裁定威廉姆斯不得繼續售賣或宣傳這本書,暗示她可能違反了與Facebook簽訂的“不貶低”合同。面對種種指控,麥克米倫出版社堅持仲裁令對出版社沒有影響,稱“這本書經過了徹底的編輯和審查過程,我們仍然致力於出版像這樣的重要書籍。我們絕對會繼續支援和宣傳它”。
根據英國雜誌《書商》報道,即便威廉姆斯未獲準宣傳這本書,它還是在出版的第一週就成為了包括亞馬遜平臺在內的暢銷書。出版社表示:“自該書發售以來,需求量非常強勁……總共已經印刷了10萬多本”。《觀察家報》將其評為本週最佳圖書,稱其“很有價值,不僅是對Facebook邪教的控訴,而且對老闆們的理所當然之舉的控訴,將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眾籌出版商“釋放”宣佈破產
拖欠作者稿費
日前,獨立眾籌出版商“釋放”(Unbound)宣佈破產,被新公司“無界”(Boundless)收購。根據《衛報》報道,面對此番形勢,“釋放”的作家們不知道自己的書是否還會被出版,也不確定什麼時候能收到稿費。
出版商“釋放”於2011年創辦,其獨特之處是允許作家在網上直接向讀者推銷創意並公開籌款,相當於出版界的“水滴籌”。如果有足夠多的人承諾提供資金支援,作者就會動筆寫這本書,而書本的支持者將獲得各種福利,例如提前閱讀此書或獲得特別版。
早在今年一月,《書商》就報道稱,由於2024年間“釋放”未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面臨財務上的不確定性”,他們已經在拖欠作者們的報酬。如今,新公司“無界”仍由“釋放”一月份任命的執行長阿查納·夏爾馬(Archna Sharma)領導,承諾將承擔欠作者們的所有款項,推進原公司之前的大部分專案,並建議參與過眾籌的讀者“3月底回來檢視,屆時我們的新網站上線後,您將可以訪問您的帳戶和訂單狀態”。
作家湯姆·考克斯(Tom Cox)的新作原定本週四出版,幾個月來都沒有收到應得的付款,他已經要求出版方歸還版權,並正在自己出售版權轉讓後“釋放”寄給他的5342本書。他正在等待付款,稱自己一直收到來自出版商的“一條又一條更新的訊息”,但最新的訊息也只是,“很快會有進一步的訊息。”
挪威作家達格·索爾斯塔去世
據挪威《晚郵報》報道,挪威作家達格·索爾斯塔(Dag Solstad)於當地時間3月14日在短暫住院後去世,享年83歲。
索爾斯塔是挪威文學界的傑出代表,《衛報》稱,他受到世界各地文壇巨匠的敬仰,是挪威為數不多在世時就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的作家之一。他以融合存在主義絕望、政治主題和詼諧幽默筆觸的散文而聞名,並史無前例地三次獲得挪威評論家文學獎。卡爾·奧韋·克瑙斯高德 (Karl Ove Knausgård) 讚賞他“老式的優雅”;佩爾·彼得森 (Per Petterson) 稱他為“挪威最勇敢、最聰明的小說家”;達米恩·瑟爾斯 (Damion Searls) 則將索爾斯塔德比作挪威文學界的約翰·列儂——“實驗主義者,創意家。”

《安德森教授的夜晚》

[挪]達格·索爾斯塔 著 林後 譯

理想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2024-11-1 

索爾斯塔的18部小說、短篇小說、戲劇和散文常以艱難的父子關係為主題。近年來他將自己描述為“政治業餘愛好者”,並聲稱希望人們記住他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他的代表作《安德森教授的夜晚》《第11部小說,第18本書》已出版中文版。
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Jonas Gahr Støre)告訴挪威國家廣播公司,索爾斯塔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挪威作家之一。他說:“他的作品將繼續吸引和激勵新讀者。今天,我向他的家人和親人表示慰問。”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莊佳怡,編輯:黃月,未經介面文化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