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白話,講講鴻蒙電腦對國產替代的意義

519日,華為釋出了兩款新電腦:MateBook Pro 和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師。
按理說,一場筆記本釋出會,最該被關注的,應該是處理器、螢幕、續航這些硬體配置。但這次,吸引了最多關注的,不是硬體配置,而是電腦上搭載的鴻蒙系統。
看起來,像一次普通的產品釋出會,但背後的意義遠遠不止如此。
它代表著,中國終於擁有了從核心到操作介面、從系統邏輯到使用者體驗,真正自主可控的PC端作業系統。
鴻蒙系統,對國產替代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就用大白話來解釋清楚。
鴻蒙電腦釋出,意味著什麼?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非得自己開發作業系統?安卓、WindowsmacOS不都挺好用的嗎?
這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用著別人的作業系統,就像你住在出租屋裡,辛辛苦苦搞裝修,終於大功告成,結果發現房子是房東家的。萬一哪天人家不讓你住了,怎麼辦?
作業系統,就像房子的產權本。一旦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我們就永遠只能處於被動的位置。
這些年,我們用的電腦系統幾乎全靠國外。Windows是絕對的主流,macOS精緻流暢,但更加封閉。
十多年來,對windows的挑戰一直沒有停止過
說到底,雖然我們一直能用,但也一直是借住在別人家裡。
鴻蒙電腦的釋出,終於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雖然起步晚,過程艱難,但邁出這一步,意義非凡。
更重要的是,開發鴻蒙並不是一時衝動,更不是臨時起意。早在2015年,華為就啟動了鴻蒙專案。不是魔改”Linux,不是貼牌而是從核心開始自研
這一點,很關鍵。
據華為官方介紹,鴻蒙採用的是完全自研的微核心架構,和WindowsMacOS都不一樣。相比傳統的宏核心設計,微核心更輕量,模組化程度更高,安全性和擴充套件性都更強。
為了從底層開始重構,華為投入了數千人的研發團隊,上百億元的資金,截至目前,鴻蒙已申請了超2700項核心專利。
519日的釋出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也特別強調:只有掌握作業系統的核心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軟體生態的自主、安全與可控。
也就是說,鴻蒙讓我們終於能把數字時代的資訊底座握在自己手裡。
那麼,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一直用其他作業系統?它們確實也很好用。
但問題在於——我們還能依賴它們多久?
現在,全球超過80%的智慧裝置使用安卓系統,國內也一樣。但這套系統,說到底,是屬於谷歌的。
近幾年,安卓不再完全開源的傳聞越來越多,一旦成真,國產廠商就可能直接陷入系統危機。
而蘋果呢?就更不用說了。封閉、壟斷、高抽成,應用商店的蘋果稅高達30%,讓開發者有苦說不出。
去年7月的Windows藍色畫面事件,造成全國乃至全球辦公系統大面積癱瘓,也足以說明,作業系統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能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
這是因為,用別人的系統,總歸是在別人的地盤,一旦對方資料斷供、服務停擺,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所以說,不是我們非要另起爐灶,而是我們不能沒有自己的系統。
鴻蒙電腦的釋出,就是中國作業系統走向自主化的破局之舉。
它不僅僅是多一種選擇,更是少一份風險;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從長計議,給我們多一個穩穩在握的底牌。
而這,才是鴻蒙真正的意義。
鴻蒙到底牛在哪兒?
很多人一聽鴻蒙系統,就下意識地把它當成安卓、WindowsmasOS的競爭對手,覺得它是來搶市場的。
但其實,鴻蒙的目標,從一開始就不是取而代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降維打擊,走出另一條路。
安卓、WindowsmacOS這些系統雖然很強,但它們的底層邏輯,都是圍繞單一裝置來設計的。手機是手機,電腦是電腦,各自執行,互不干擾。
這些裝置,像是住在同一棟樓裡的鄰居,雖然離得近,但各過各的日子,平時說不上幾句話。
雖然近年來,多裝置間的資料傳輸已經變得更高效,但裝置之間的壁壘,依舊難以真正打破。

不同網路的適配範圍完全不同,基於4G的系統很難適應5G時代的各種應用場景。
比如老局幾年前用的蘋果,有種說法是,買了蘋果的手機,很容易就一步步配上MaciPadApple Watch蘋果全家桶
這話雖是調侃,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蘋果的裝置之間確實協同得很流暢,不過,這種流暢性只在蘋果自己的生態裡起效。一齣了蘋果圈,體驗就大打折扣了。
假如你用蘋果電腦,給蘋果手機傳檔案,只需點開隔空投送,或透過儲存到相簿,上傳到iCloud雲端,幾秒之內就能搞定。
但你要是想在蘋果電腦上設計做圖,再把圖片上傳到安卓手機,那就得:
先在電腦上登入第三方軟體;
再開啟檔案傳輸助手,把圖片傳給手機;
在手機上登入第三方軟體,接收檔案……
一套流程下來,說不煩那是假的。
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是麻煩點嗎?能用不就行了。
確實,從功能上說,這些作業系統也是能用的;但從體驗上講,它並不好用。
正是這些小細節,暴露出一個問題——原來的作業系統,已經跟不上未來多端協同的趨勢了。
尤其是在萬物互聯的5G時代、AI時代,乃至未來的6G時代,裝置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智慧,手機、電腦、汽車、家電、可穿戴裝置……等等等等,在裝置之間資料緊密聯絡的當下與未來,安卓、MacOS、Windows這些基於單個裝置所研發的作業系統,只會落後得更遠。
鴻蒙的架構思路,從一開始就和之前的作業系統不一樣。
它不是為某一類裝置服務的,而是要創造數字時代的通天塔,創造一張打通所有裝置的軟硬體協同網路。
想象一下這些場景:
在華為平板上做了一半的PPT,用鴻蒙電腦可以無縫銜接,繼續修改;
你在華為手機上生成一段AI影片,開啟智慧電視,就可以直接投屏;
家裡的電視、冰箱,甚至智慧音箱、智駕系統,都能連上鴻蒙系統,不僅資料共享,還能操作同步,全域性響應。
這就是鴻蒙的多端協同。它從不把裝置當成孤島,而是把它們看作一個軍團,統一排程、高效協作。
這種能力的背後,靠的是鴻蒙獨有的架構設計。
華為開發了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系統邏輯。什麼意思?就是開發者只用寫一套程式碼,就能同時執行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視、車機等各種裝置上。
過去長期困擾開發者的多裝置適配問題,在鴻蒙這裡輕輕鬆鬆就被徹底解決了。
而在系統核心層面,鴻蒙用的是微核心,是更輕量、更安全、模組化程度更高的底層架構。

當年我們就認為鴻蒙的微核心/全場景/分散式這個概念很牛逼
簡單來說,安卓、WindowsmasOS系統像是一個大腦控制所有模組;而鴻蒙是中央協調,各模組獨立,該集中的集中,該分開的分開,既穩定又靈活,更加適合未來裝置爆發式增長的場景。
總結一下:
其他系統解決的是當下的裝置互通,而鴻蒙關注的是未來的多端協同。
當別人還在琢磨如何縮小裝置之間的壁壘的時候,鴻蒙已經著手搭建下一個數字時代的底座了。
鴻蒙電腦,
對國產替代有多重要?
說到這裡,可能不少人還是會問:說得再遠大,鴻蒙現在生態確實不行啊。電腦裝上了鴻蒙,又有多少軟體能用?
這樣的質疑並不奇怪。畢竟我們早就習慣了以生態的豐富性,來衡量一個作業系統的價值。
在這樣的座標系下,鴻蒙顯得太新、也太
但問題是,鴻蒙真的是用來跟安卓、Windows比較誰能裝更多軟體的嗎?顯然不是。
如果你用今天的作業系統標準去看鴻蒙,那不僅是看走了眼,也低估了它的野心。
鴻蒙真正押注的,是未來一整片數字世界的星辰大海
它的目標,從來就不是在現有作業系統的市場上圈地盤,而是幹一件更有遠見的事:成為新時代的開路者。
鴻蒙多端協同的優勢,這一點前文已經講過,就不贅述了。在這裡,老局更想說的是:就算完全不談多端協同、不談系統的先進性,哪怕只從國產替代這個角度看,鴻蒙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技術發展很快,但基礎設施卻進化得很慢。原因很簡單:有些東西,看起來是國產,實則核心還是別人的。
作業系統,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你用起來沒問題,執行也挺流暢。但底層控制權在人家手裡,只要對方不讓用,系統就可能一瞬間停擺。
鴻蒙電腦的出現,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它標誌著,我們終於在PC端擁有了數字主權。不僅能用,更能用著安心
聽起來太抽象?那我們換個比喻。鴻蒙現在做的,就像是在修數字時代的公路。
它不會、也不可能一上來就在路上鋪滿高樓大廈,而是先一磚一瓦,打好地基,鋪設電纜、管道、軌道。
這些工作看起來慢,甚至吃力不討好,但卻是未來一切建設的前提。
想想當年的中國高鐵,最開始建設那幾年,不少人也質疑:花了這麼多錢,專挑荒無人煙的地方修路,有什麼用?
但等高鐵通了,物流更快了,產業崛起了,所有質疑聲自然也就消失了。
數字時代的新基建,本質上也是同一套邏輯。
所以你說鴻蒙現在生態不夠成熟、App 數量太少?確實。
但請別忘了,現在佔據了先發優勢的安卓,剛出來時也沒幾個人看好。
早期的安卓手機,能幹的事也很有限,除了接打電話,也只能玩玩俄羅斯方塊、貪食蛇;而微信上線的時候,誰又能想到幾十年後,它將會成為覆蓋全民的數字生活入口呢?
重要的基礎設施,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鴻蒙現在做的,是最難但也最根本的事情:把數字時代的地基打牢。它沒有選擇討巧的那條路,而是走了一條最艱難的路,但也是最有可能通往未來的路。
目前,鴻蒙全生態的裝置數量已經達到8億臺。聽起來不如安卓的30億壯觀,但關鍵不在數量,而在分佈。
8億裝置中,很多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機電腦等,而是物聯網終端、智慧家居、工業裝置這類新興的智慧終端。這些戰場,恰恰才是下一代作業系統的必爭之地。
根據GSMA Intelligence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線數將實現三倍增長,250億臺物聯網裝置將會接入網路。
重點資料: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50億,物聯網裝置246億
這個數量,遠超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聯網裝置數量總和,而鴻蒙瞄準的,正是這個爆發中的巨大增量市場。
它想做的,不是再造安卓,而是構建統一的底層系統語言,讓所有智慧裝置都能在一張網路裡跑、一套邏輯裡協同。
它想連通的,不是一部手機、一臺電腦,而是智慧時代的整片數字大陸。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事情,跟我們普通人到底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而且關係還不小。
你每天用的手機系統、電腦系統、電視系統、車載系統,如果都不是自主可控的,萬一出了事,第一時間受影響的,就是你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產替代,並不是一句好聽的口號,而是勢在必行的趨勢。必須讓關鍵的數字基礎設施,真正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再借別人修的路走,也不用擔心哪天突然被封路。
鴻蒙在這條路上,已經走出很遠了。2024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就指出,鴻蒙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由8%增長至17%iOS的市場份額則從20%下降至16%
另一方面,從應用生態來看,鴻蒙也在穩紮穩打地擴充套件。
根據華為公開資料,目前,已有超過1000款應用完成了鴻蒙電腦的適配,年底預計突破2000款,覆蓋辦公、設計、娛樂、影音等主流場景。
WPS、剪映、愛奇藝、網易有道……一個個熟悉的軟體,已經陸續加入鴻蒙陣營。
你以為是軟體在適配鴻蒙系統?其實是整個數字產業,在重新集結、再造生態。
鴻蒙不是為過去而設計的作業系統,它是真正意義為未來而生的產品。
即便它現在走得慢一些,也沒關係。重要的是:這條路,走得夠穩,夠深,也夠遠。
結語
鴻蒙電腦的到來,是中國資訊科技走向自主可控的又一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不是單一的作業系統,而是整個國產科技生態升級的縮影。
現在剛剛啟程的鴻蒙,還有著不少的爭議。但曾經的安卓、iOS,何嘗不是在爭議中成長的?
在未來,總有一天,電腦、手機、電視、汽車、家電,所有裝置,用的都是同一個系統,說的是同一種通用的語言。
這就是鴻蒙瞄準的星辰大海。
所以,不妨多給它一點時間,也給我們自己,多一份選擇的底氣。
參考資料:
1.華為官網
2.2025-2030年中國物聯網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思瀚產業研究院
3.趕超iOS,華為版圖加速擴張!中國經營報
4.鴻蒙破壁,向最難處攻堅,澎湃新聞評論
5.純血鴻蒙,再造一個作業系統時代,36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