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大資料:我是大窮鬼

圖:relatabledoodles
有點震碎三觀。
我上週在文章裡略提了一句:
我給娃換了個幼兒園,學費一年9萬多。
說了這個事,讀者雪片般留言。
幾乎一邊倒地大喊:
“學費好貴呀”;
“娃果然是碎鈔機,養不起”

“雖然你不缺錢,但也不能這麼花,大學一年學費也才幾千”
更有讀者恍然大悟:
“雖然我賺得少,但幼兒園也花得少呀。這麼一想,我贏了。”
看到大家的留言,我有點恍惚、錯愕。
就在一年多以前,我娃剛上托育,當時我說學費1萬多/月戳此回看
算下來一年14萬多了。
然而,去年讀者們的留言風向還是——
“這學費不算貴呀!
這配置,真的不會虧錢嗎?”
隨手摘一條去年留言:
哈哈,明明我今年花的錢更少了,消費降級了,但大夥卻覺得變貴了。
是我變了,還是讀者們變了呢?
咱還是同一撥讀者吧?

為啥這樣?
我思考了下,可能是——
匯率」變了。
2025年的錢,比2024年的錢更值錢了。
大家花1塊錢,希望花出2塊錢的效果。
2024賣2元的東西,2025只許賣1元——賣1.5元,就是貴了。
我一位大老闆朋友,前兩天神秘兮兮和我分享一個秘訣:
現在喝咖啡超便宜。
“2塊錢就可以喝瑞幸”。
其實就是蹲抖音直播間的優惠券。
打工人必備常識。
但,他是大老闆誒!竟然也在薅這幾塊錢的羊毛。
我這朋友,以前是典型的價格不敏感人群,旅行出發當天才訂機票的那種人

現在他變了。
衣食住行…在花任何錢之前,都會想方設法找優惠券。
我現在談生意,去任何餐館吃飯,都會問一句,大眾點評有券麼?
一般總能便宜個95折左右,也能省不少錢呢。
我心想:
這不是通縮時期的基本常識麼

大家都過上了一種「券後生活」。
萬物皆可券。
買東西深思熟慮。
去商場停車前,先在閒魚搜一搜有沒有打折;
喝2塊錢的瑞幸咖啡;
點個外賣都在全平臺比價,把外賣APP刷冒煙;
Lisa說——
我現在點外賣的時間,比吃外賣還長
吃頓外賣下來,如果超過30塊錢,會覺得自己是冤大頭了。

順便分享下,最新的點外賣攻略——
現在用淘寶閃購比直接用餓了麼,還要便宜幾塊錢。
還有支付寶會員可以領外賣券;
美團的黑金會員也可以領,一天1次。
購物也可以羊毛。
平臺上看到想買的東西,先別急著付款下單。
截個圖,在1688或者拼多多搜一搜,經常會有更便宜的同款。
Lisa就有過一次慘痛教訓。
她花30塊錢,在小紅書買了個裝護照的卡包。
後來截了圖,在淘寶/拼多多搜同款,6、7塊錢的一大把,隨便買。
給她氣壞了。
咱們群策群力一下:
大夥有用過的,或者有其它羊毛經驗,也可以留言分享哈。
之前在討論物價在變便宜,有位讀者說:
“沒覺得物價很便宜呀。隨便買點零食都要100多,雪糕10多塊”
有許多讀者就跟評:
“你居然不搶優惠券,真是有錢任性…
“你試試用淘寶叫外賣,送大額消費券。同一家點餐,本來在美團上點餐要20多塊,在淘寶上幾塊錢就搞定了。
“誰買零食去良品鋪子啊,好特賣30塊錢零食買一大堆了…”

這涉及消費觀的差異了。
有些人不願花時間去研究薅羊毛,更在意和追求商品品質。
第一時間直接付款。
很正常哈~~
但我隱隱有一種感覺:
當其他人都過上了券後生活
那不用券、不看比價的小夥伴,會不會很受傷。
更容易被演算法殺豬?
演算法會故意向價格不敏感的人,推送更貴的商品。
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有錢朋友,他之前滴滴只打專車。
沒領過任何優惠券。
後來他嘗試用愛人的手機號打車,專打便宜的快車,甚至會拼車。
結果打開了新世界:
“滴滴優惠券,驚人的多啊”
打完一次快車,滴滴就送他優惠券,打完了就送,不停送。
力度真大呀~~
我另一位朋友,覺得機票也有大資料殺豬的嫌疑。
她和老公訂機票,她老公收入不錯,屬於高薪人士。
經常要公務出行。
有一回兩人訂機票回老家,同樣航班及檔次,老公刷到的票,就是比她的要貴。
兩人同時把手機放一塊對比,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大資料會有這種傾向麼?
對價格不敏感的人,把價格抬更高?
我暗暗有點懷疑…
那為了對付大資料殺豬,很多人也研究出了自己的邪修路子——
比如在一些帖子後面刷屏,不停碎碎念:
“我好窮啊好窮啊,快吃不上飯了,我好慘我沒錢…”
機票太貴了,酒店太貴了,我不去了,我不買了
甚至跟主題毫不相關。
網上裝窮。
給大資料洗腦。
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調教和反調教。
有沒有小夥伴教教我,效果到底好不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