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再說,我要回家了

“快過年了,有什麼事年後再說。”
年越來越近,第一批趕春運的人已經出發了。“膽大的人”也已在“請2休11”和“請4休13”之間做出了選擇,為自己早早盤算好超長假期,回家、出遊兩手抓。作為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今年過年去大理學扎染,去哈爾濱吃“非遺東北菜”正成為新流行。也有人早就惦念著親人和家鄉的味道,就等著在除夕夜一飽口福。
在春節的N種開啟方式裡,“回家”依舊是大多數人的選項。因為對於很多人而言,回家過年,是一年最溫暖、熱切的期盼。
一到過年,回家的DNA就動了
過年,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春節回家,是一場中國人持續千年的移動。
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關於“歲名”條的解釋。“年”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古代的春運也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另據東漢農學家和文學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正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說明2000多年前就有著家人團聚、祭祀祖先的傳統。到了唐朝,春節則正式成為了法定假日。
但在古代,受限於交通、政策、經濟等的限制,過年返鄉的人主要以異地任職的官員或者商人為主,是一小部分人的移動。比較有名的一個故事是開元十八年,彼時30歲的李白從長安(陝西省西安市)回老家江油(現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過年。全程900公里,李白一行2人,租馬加步行共花了30天時間才到家。
而今,春節回家已經演變成一場年度性的大遷徙。據交通運輸部預計,為期40天的2025年春運,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90億人次。這也意味著數億人將跨越山水,只為過年那一刻的團聚。
1月14日,2025年春運第一天,全國用時最長春運列車K4292/K4290開通,引發熱議。這趟列車由海拉爾站始發,終點站為廣州白雲站,跨越了11個省區市,途中停靠43個站,總執行時長63小時15分,行程4400餘公里。
這輛春運臨客列車,雖然被網友稱為“超級鐵腚列車”,但為不少南北旅客探親提供了方便。車票開售後,部分座席已顯示餘票緊張,甚至有些日期的硬臥和軟臥等已售罄,處於候補狀態。
變化的時代,不變的傳統。可見,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返鄉傳統依舊是過年期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就像是一個神聖的儀式,用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著在外漂泊的遊子,在春節期間放下手中的工作,踏上歸家的路途。
春節是節日,也是文化的延續。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風俗信仰和智慧哲思,也在不間斷的傳承中,以團圓為核心,透過守歲、祭祀等年俗,持續強化人們對於“家”的理解,堅固家族觀念與親情紐帶,並形成了我們獨特而豐富的社交體系和社會現象。隨著春節成功申遺,回家過年的氛圍也更加濃郁,更加深了我們對於文化傳承的信念和熱愛。
一場跨越山海,穿越人海的大移動
當我們在談論春節回家時,其實不只是在談論一個物理上的歸途,也是在表達我們內心的期待和情感。有人把春運比作候鳥遷徙,但不同之處在於候鳥遷徙是一種生物本能行為,而春運是受文化傳統和家庭團聚願望的意識驅動。
在這場週期性的人潮湧動之中,每個移動的返鄉身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期盼,哪怕要跨越不同緯度,穿越不同溫度。那句“我回來了”,於家人而言,就是最好的年。
正如在《日常生活批判》作者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列斐伏爾看來,生活需要表達,而這些表達往往集中在一些特殊時刻,這些時刻就是節日。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就是這一重大特殊時刻。春節回家,是獨屬於中國的移動。就像郭晶晶在《回家》的影片中所說,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春節,我們都要回家,一遍又一遍,一家又一家。
來自影片截圖
“當那句‘我回來了’響起,便有千萬句‘我回來了’同時作響。”在千萬家庭春節團聚的重要時刻,中國移動也在思考如何讓人們更專注地享受家的溫暖。
屹立於雪山的中國移動訊號塔,讓人們的回家之路更具保障;手機裡的移動看家監控畫面,則讓歸家的人們第一時間享受到家人的暖心迎接。此外,還有覆蓋千兆網路的小區、移動愛家工程師等,都在為每一個家庭歡聚時刻保駕護航。
其實,這些溫暖不只是在春節,也在每個稀疏平常的瞬間。在數字科技的加持下,“家”正在被構建出更智慧、更有AI的模樣,並且已深刻融入到日常的柴米油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我們與家人的連線。
來自影片截圖
或許我們周圍的環境和家鄉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我們走出的距離,離家鄉越來越遠,但這些變化沒有削弱人們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反而讓更多人意識到回家團聚的重要意義。中國移動打造的“移動愛家”品牌,不僅在無形中為人們回家過年增添了別樣溫度,也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為我們與家人建立起了更緊密的情感紐帶。
正如郭晶晶在出席2024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時表示,“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愛的地方。是走遍全世界後依然最渴望到的地方,而愛,是家最強大的後盾。”
春節文化已傳承千年,但人們對於過年團聚的願望始終如一。春運的人口大移動作為文化傳承和情感寄託的重要體現,將繼續週而復始。有關移動的故事,也將繼續。
作者:劉蕾
編輯:王瀟儀
值班編輯:禮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