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開始前,想跟大家說件事——
好多小夥伴後臺反饋找不到我們的文章了,星標也不見了
在這跟大家解釋一下:之前賬號做了遷移,原來的星標就失效了,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推送的話,記得重新星標下哦🌟

“我出生是中國人,但是我全心全意地愛著泰國。”
一位年輕的女性走在泰國夜晚的街頭,用鏡頭拍下自己激動的模樣。在隨後釋出的影片裡,她說著泰語,哽咽著表示:自己已經三年沒有回泰國了,所以回來時每天都在哭。說著,她輕輕擦去了眼角沁出的晶瑩淚花。
這段聲情並茂的表現,出自一名暱稱為@laysela919 的短影片博主。在海外短影片平臺上,這條釋出於2023年4月的影片,獲得了27.4萬的點贊量。評論區中,許多泰國網友留言對她表示:welcome to Thailand!
點進laysela的賬號首頁,影片中的她難掩對泰國的熱愛。今年夏天開始,她給自己佈置了一個特殊的攝影棚。用四個晾衣架,她把一面帶著褶皺的泰國國旗固定在身後作為背景,而後笑容滿面地面對鏡頭,熟練地用泰語講述著自己作為一名外國人,對泰國的熱愛。
在一條影片中,她用泰語問觀眾:“相信嗎,我愛泰國,愛到會每天早上八點準時起來頌唱泰國國歌。”
賽博狂熱的背後,隱藏著實實在在的財富密碼。
2023年,laysela憑藉著對泰國的深情人設,登上了泰國的電視臺,受到了更多泰國人民的喜愛與歡迎,搖身一變成為平臺上小有名氣的網紅。在這場各取所需的雙向奔赴中,當地人很難不被甜言蜜語哄得暈頭轉向,以至於很少有人發出質疑:既然她如此熱愛泰國,又為何三年沒有回泰國?
如今的東南亞,許多外國人正在加速湧入表演式愛國賽道。其火熱程度,連東南亞當地人看了,恐怕都要自愧不如。而在一眾東南亞國家中,越南獨領風騷,成了“外籍愛國博主”集中登場的舞臺。
試圖來此掘金的中國人剛到場,就發現這裡早已擠滿了來自歐美日韓的競爭者。可以說,越南已經成為了他們競爭展現吃“愛國飯”技藝的國際賽場。
在諸多競爭者中,一位網名為dragonkim的韓國人脫穎而出。這名選手釋出的影片,清一色是越南國旗配色。影片裡,他不是在擦拭掛在牆壁上的越南領導人的相框,就是捧著越南開國領袖的相片哭得聲淚俱下,眼淚順著面龐往下流,宛如至親去世。
為彰顯真誠,他還主動改造了自己身體的外貌。他把頭髮染成了國旗主題色,連手指甲也沒放過,再加上那件時常出鏡的紅黃色五角星T恤衫,整個人如同一面行走的當地國旗。
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越南內部被分裂為南北兩個陣營,直到1975年北越攻佔南越首都西貢,越南才結束對峙實現統一。作為一名有著同樣南北對峙歷史的韓國人,dragonkim顯然能精準把握越南人對於這段民族悲劇的情感。
在影片中,他時而染著越南國旗頭,撕碎手中的南越國旗(內戰時期的南越國旗);時而又讓一名服務員,對著他捧在胸脯前的南越國旗重拳出擊。

圖 | dragonKim撕碎南越國旗
如此抽象的演繹,卻深深博得了當地網友的歡心。以至於當一位美國人在影片中指出,“他似乎在拿越南開玩笑,或者只是想引起注意”時,評論區裡仍有越南網友為其辯護:“他甚至撕毀了越南共和國的國旗,有很多好內容,不像你。”
這名美國人似是看不下去dragonkim的拙劣表演,才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沒想到,他的影片主頁,也同樣充斥著對越南的狂熱讚美。好傢伙,原來是同行,真是赤裸裸的商戰。
這位美國人名叫Bob,經常釋出一些哆哆嗦嗦用筷子吃越南食物的“帕金森”影片。而每次總會有一位好心的越南女士看穿他的逞強,熱心地上前化解困境,親手喂他吃飯。Bob釋出了大量諸如此類的影片,有時是在街頭吃河粉,有時是在餐廳吃素食湯。

圖 | 在越南人的幫助下進食的Bob
Bob還有一個拿手絕技——下跪磕頭。最有代表性的一幕,是他在越南街頭對著開國領袖雕像俯首跪拜。後來他又拓寬了磕頭物件的範圍,看到越南佛教徒,跪;看到流浪模樣的“聖人”,跪;看到路邊的祭壇,跪。
今年8月,他還分享了一張自己閱讀領袖書籍的照片,表示“如果美國人多年前花時間閱讀胡叔叔的文章,世界會變得更好”“美國大部分地區都非常昂貴和危險,而越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而早在3個月前,Bob就曾舉著美國護照放話,將放棄美國公民身份,將來只為越南服務,說著還把藍色的護照本扔出鏡頭外,愉快地吃起了越南美食。
只不過當時沒什麼人發現:平時只能靠好心人投餵的Bob,這回竟然流暢地使用起了筷子。

在2024年的脫口秀節目中,來自英國的脫口秀表演者Harry講了這樣一個段子:他的網紅朋友告訴他,當外籍網紅最重要的一條準則是,“不管看到什麼平常的東西,你都得激動”。
這個段子一語道破了外籍網紅走紅的本質:他們藉助外來者的身份,對本地日常生活進行誇張而戲劇化的演繹。這種反差效果精準激發了當地人的自豪感,並能透過提供充沛的情緒價值,成功贏得關注與讚賞。
以上套路,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其實並不陌生。曾幾何時,在網際網路上,外國人總能輕易地收穫更多關注,諸如“當外國人看見中國的XXX會是什麼反應”的短影片屢見不鮮。這種外國人追捧中國日常生活的狂潮,在2020年前後,因俄羅斯小夥伏拉夫的走紅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我是伏拉夫,來了中國,愛上了中國”“在中國是我的一切”“我夢話說的都是漢語”,影片裡,俄羅斯小夥伏拉夫吃火鍋、坐高鐵、騎共享單車,張口閉口“我們中國”,一張白臉越看越紅。
靠著這些千篇一律的激動口吻、誇張醒目的瞪眼表情,和對中國排山倒海般的熱情愛意,伏拉夫輕而易舉地便攪動了中文網際網路的流量旋渦,一躍成為短影片平臺頂流,受到千萬粉絲的追捧。最火熱時,伏拉夫一條几十秒的影片,就能收穫幾十甚至上百萬的點贊量。
一些網友乾脆將這種外國人瘋狂吹捧另一個國家的現象命名為“伏拉夫現象”。至此,“伏拉夫”成了一種通用的文化符號。

圖 | 影片中的伏拉夫
然而物極必反。隨著伏拉夫現象越演越烈,審美疲勞的人們,不禁開始反思起這種鏡頭下批次生產的愛國影片模板。有人漸漸懷疑:伏拉夫是真的熱愛中國?還是以此作為博眼球的流量密碼和斂財工具?
有網友發現,伏拉夫本人在走紅前,也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留學生。他在網際網路上的最初創作,還是和酒水相關的內容。或許一開始的伏拉夫,確實是抱著對中國的喜愛而來的,但自從他憑藉著“我愛中國”的口號嚐到甜頭,在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後,這份喜愛也難免隨之變了味。
瞄準流量商機的,除了網紅,還有他們身後的機構。“伏拉夫現象”的巔峰時期,許多國內的mcn公司會在外網上尋找知名度尚可的外國網紅,與他們簽約,批次複製到國內,形成一套本土的產業鏈。
美國網紅@巴哥Bart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經,巴哥靠翻唱中文經典歌曲,成為在國內短影片平臺上第二個破千萬粉絲的外國人。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這些歌曲都是由公司提供的,自己並不瞭解歌詞中的意思,甚至連翻譯工作也全靠谷歌軟體。
批判是解構的開始。如今,巴哥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早已銷聲匿跡,伏拉夫本人也屢屢遭受網友的調侃和質疑。2024年底,伏拉夫故技重施,釋出了一條將覆滿東北大花襖同款圖案的國產汽車,開到俄羅斯街頭的影片,揚言要“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美”。
儘管影片中不乏掏出手機對著汽車拍攝、豎起大拇指為國產車點讚的俄國友人,然而釋出3天僅收穫3000多個點讚的事實已然證明,中國網友對這套已經不買賬了。評論區中有網友嘲諷道:“如果只剩下一箇中國人,那一定是伏拉夫。”
這些現狀都表明了“伏拉夫現象”在中國市場的退潮。
然而伏拉夫現象不會消失,只會轉移。近幾年,“伏拉夫現象”逐漸呈現出了進口轉外銷的趨勢。許多被收割多年、深得伏拉夫真傳的人們走出國門,奔赴東南亞國家,開啟了一條“質疑伏拉夫、成為伏拉夫、超越伏拉夫”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之路。
一個伏拉夫倒下了,千千萬萬個伏拉夫順勢站了起來。

“伏拉夫現象”在不同地區上演的火熱程度,背後暗含著世界格局變動的暗流。
以越南為例。2018年,中美貿易的一聲炮響,給越南製造業送來了史無前例的春風。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越南近些年承接了大量從中國轉移的生產線,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風暴眼。無論是中國還是海外的企業,都紛紛前往越南投資。
資本迅速湧進的同時,“伏拉夫們”也順勢完成了遷徙。
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們傾向於透過群體歸屬感建立自我價值。在這種心理機制中,他人對“內群體”的評價尤為重要。外國人作為“外群體”成員,他們的讚美被視為中立的認可,其中隱含的對比邏輯是 ——“即便是他者都看到了我們的優越性”,這種“他者確認”能使群體成員的自我認同得到鞏固。
與此同時,這也被視作一種文化上的競爭勝利。全球化時代,文化競爭是國際競爭投下的一抹剪影。不難發現,“伏拉夫現象”總是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多發。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人們便會轉向尋求精神和心理層面的認可。
大力誇讚對方的獨特之處,這是“伏拉夫們”採取的最常見的操作。海外短影片平臺上,一位中國人僅僅是用AI軟體念出了“曼谷”的超長全稱,同時搭配上自己目瞪口呆的表情,這條不到20秒的影片便輕鬆收穫9.4萬點贊量。
點開該博主影片首頁,最受歡迎的三條影片,無一例外是對泰國語言、文化習俗、社會氛圍的誇讚。比如,首先表現出自己對學習泰語的強烈心情,接著換上一副從茫然困惑,到被泰語的複雜深深震撼,再到抱頭抓狂等一系列由淺及深、層層遞進的精湛表演。
又或者將中泰兩國進行對比:泰國飲料,好喝!泰國泡麵,好吃!泰國節日,好玩!最後總結,泰國人自由且快樂,很多中國人都羨慕泰國人的生活。
儘管她連泰語都不會說,所有影片更是全程在一個小房間裡憑著中文錄製完成,只是配上了泰語字幕,但這仍不妨礙泰國人認為:她是真的喜歡我們的文化。

圖 | 被字幕展示的曼谷全稱
在“伏拉夫們”的世界裡,所謂的“熱愛”往往停留在表面。儘管他們每一句讚美背後,都潛藏著精準計算後的利益變現,但許多時候,相比實打實提供的情緒價值,人們總是選擇性地忽略他們背後的商業目的。
本質上,這就像是一場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在發展程序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國家人民,總是更渴望得到那些綜合實力更強的國家人民的認可。而深諳其道的“伏拉夫們”,並將這種心理巧妙地轉化為流量和收益。
伏拉夫們的賣力演出讓人想到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知名的“擬象理論”。鮑德里亞認為,在現代社會的媒體與消費文化中,真實的事件和意義被符號與影像替代,變成一種“擬象”。“伏拉夫們”將對某個國家的熱愛包裝為“流量商品”。而在這種誇張的表演中,真實的民族情感被情緒化、符號化、消費化的內容替代,從而形成一種“模擬”愛國,掩蓋了真實的愛國主義內涵。
今天的越南,站滿了想要分一杯羹的伏拉夫。但既然是“模擬”,就總會有露出破綻的一天。比如有些“中國伏拉夫”在鏡頭前說著“我愛越南”,但在其他影片中談論的卻是“怎麼找一個越南老婆”。
美國人Bob也被越南網友指出,他一方面在影片中謊稱“爸爸是越南人,媽媽是美國人”來博取越南人的好感;另一方面卻在ins上曬出大量和美國父親的合照與影片,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背景。此外,還有越南網友扒出他在ins上的“雙面人”行為,比如隨意拍攝一間普通廚房,卻刻意標註為“狗肉餐廳廚房”。許多越南人認為,Bob是在有意加深西方人對亞洲人愛吃狗肉的刻板印象。
東窗事發後,不少越南網民紛紛喊話讓Bob滾出越南。如今,Bob首頁置頂的第一條影片,評論區的首條評論赫然便是“去你的,美國佬,騙子”。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肖思佳、溫麗虹,From 真實故事計劃,微訊號: zhenshigushi1——每天講述一個從生命裡拿出來的故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