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竊聽隱私,賠償9500萬美元?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兩天,很多科技圈朋友都在轉發一條新聞:
蘋果Siri“竊聽使用者隱私”疑似被實錘,賠償9500萬美元尋求和解。
看到這條新聞,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和我一樣:啊?真的假的?怎麼在我印象裡,蘋果一向是以“尊重使用者隱私”著稱的,難道這濃眉大眼的也叛變了?
我搜了一下,網上的新聞虛虛實實,有反駁的,有批判的。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一件事:究竟發生了什麼?
蘋果到底因為什麼吃了官司?
蘋果真的有在“竊聽”我們的隱私嗎?
這對我們保護自己的隱私,有什麼啟示?
按照國際慣例,今天,我希望用一篇文章的時間,帶你理清來龍去脈。
這件事兒,說起來有點久。這並不是一起發生在當下的事件,而是一起持續了近5年的官司。
2019年7月26日,英國老牌媒體《衛報》(The Guardian)突然報道了一條轟動新聞:
他們接到內部人士舉報,說在工作中經常能聽到由蘋果Siri錄下的“機密資訊”。
2019年The Guardian發表的披露文章
真的假的?舉報人是怎麼知道的?又為什麼要捅出這個“驚天大秘密”?
《衛報》表示,舉報人是一名蘋果承包商的工作人員。TA所在的公司,一直為蘋果的智慧助手Siri提供質量控制服務,會定期收到蘋果公司送來的Siri錄音。
錄音的內容,是你向蘋果手機喊出“Hey,Siri”的那前後幾秒。
在接觸到這些錄音後,TA被其中的隱私內容大大震驚,同時深深擔憂其中的隱私洩露和資訊濫用風險。於是,TA選擇了向媒體匿名舉報。
究竟是什麼機密資訊?竟然這麼嚴重?
說出來,真的有點聳人聽聞。
比如,醫生和病人在討論病情。
比如,疑似毒品交易的犯罪現場。
甚至是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比如夫妻夜間親密的錄音…
總之,各個都是極其敏感的個人隱私內容。
好傢伙,這還了得?《衛報》當即就向蘋果公司詢問,你能不能解釋解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蘋果公司則給出了他們自己的回應。這樣,我先轉述蘋果究竟說了什麼,至於相不相信,你可以自己判斷。
首先,為什麼要保留這些資料?蘋果表示,因為Siri長久以來,一直存在一項軟體問題:誤喚醒。
實際上,自從智慧語音助手Siri問世以來,誤喚醒就是一個被不斷吐槽的老問題。
我們都知道,蘋果給Siri設定的喚醒詞是“Hey, Siri”。但因為軟體功能的不完善,假如你說到一些讀音類似的詞,比如Series,甚至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發音組合時,Siri就有可能被“誤喚醒”。
上網一搜,這樣的例子簡直比比皆是,我隨便找了幾個比較好玩的給你看看。
比如,當牧師充滿激情地佈道時,Siri突然打斷。當然,這位牧師非常幽默,立刻圓場說,“看,就是Siri乾的”。
比如,當主持人播報天氣新聞時,Siri突然亂入,演播室笑成一團。
甚至是一些非常嚴肅的場合,比如…白宮的新聞釋出會上,記者一本正經地“質問”總統發言人時。
甚至一些不是人聲的聲音,也會被誤識別,《衛報》的這篇報道里就說,拉鍊的聲音,就經常造成誤喚醒。
因此,蘋果公司說,這些錄音是為了“被分析,以改進Siri和聽寫功能”。換句話說:為了訓練演算法,讓Siri功能更完善。
對於這項“竊聽”指控,蘋果公司也向《衛報》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原文我貼在這裡了,咱們可以一起看看:
我幫你總結一下,簡單來說,蘋果公司承認Siri錄製喚醒場景這件事確實存在,但並不認為這種行為屬於“竊取使用者隱私”。
蘋果給出的主要理由,有4項:
1、錄音並非出於商業目的,而只是為了改進軟體功能。
2、錄音內容不會以任何形式和蘋果的ID關聯上,也就是說,即便聽到錄音,也不可能知道這段錄音來自於誰。
3、錄音的佔比很小,不到Siri總喚醒次數的1%,並且每次錄音只有幾秒鐘。
4、參與這些錄音分析工作的人員,都會受到蘋果嚴格的保密條款限制。
以上,就是蘋果公司的回應。
當然,這套邏輯,消費者更不一定認可,法律界更不一定認可。
你或許知道,美國有著一整套“集體訴訟”流程。一旦發生大公司損害小股東利益、或者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就會有專門的法律團體,代表廣大受害者的利益,向大公司發動集體訴訟。
而我們都知道,在美國打官司很貴,這鉅額的律師費,甚至都是由律師事務所預支——當然,一旦訴訟成功,律所也能分到高額賠償。
著名矽谷投資人吳軍老師曾經打過一個比方:這些人就是商業世界的“腐食者”,就像草原上的禿鷹,一旦發現受傷的獵物,就蜂擁而上,將傷口撕開舔食。
吳軍老師還說,雖然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盈利,但這種做法卻在一定程度上對有問題的企業起到了揭露和威懾的作用,對市場的健康發展利大於弊。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能讓大公司時刻不敢鬆懈。
2019年《衛報》的那篇文章釋出後,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蘋果公司也立刻改進了Siri的隱私協議。
2019年8月,蘋果官方改進了Siri的隱私協議
具體做了哪些改進呢?公告裡顯示,主要有3項:
1、預設情況下,不再保留Siri互動的音訊記錄。改進計劃將以文字轉錄的形式進行。
2、事前必須向用戶詢問,是否願意加入“Siri改進計劃”,並且可以隨時選擇退出。
3、只有蘋果的內部員工才允許收聽音訊,同時任何被誤觸發的音訊都會被刪除。
但這件事已經造成的影響,卻沒有那麼容易了結,The Wood Law Firm,一家專門以代理集體訴訟而聞名的律師事務所攬下了這場官司,代表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向蘋果公司起訴。
而這個官司,一打就是四年多,一直打到今天。
這段時間,相信雙方有過多輪的拉鋸和辯論。針對“這種行為究竟算不算侵犯隱私”,展開激烈的交鋒。
一方說“我這不是侵犯隱私”,另一方說“你都錄音了,還說沒侵犯隱私?”。如果你看過法律美劇,就可以自行腦補。
實際上,在這之後,Siri的語音功能似乎確實做了不少改進,我在公司裡做了一個小規模調研,用蘋果手機的夥伴們都表示,這兩年類似的誤喚醒事件已經少了很多,甚至有點“矯枉過正”的趨勢。
以至於現在你上小紅書搜“Siri”,搜尋量第一位是“Siri叫不出來”。
有意思。
那,為什麼四年多都過去了,這兩天突然鬧上新聞了呢?
因為在最近幾天,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終於達成了階段性成果:蘋果公司賠償9500萬美元,尋求和解。
蘋果公司賠償9500萬美元尋求和解
9500萬美元,大約7億人民幣。看起來不少,但其實相比於蘋果公司每年九百多億美元的利潤,只是九千牛,一毛。
下一個問題是,這筆錢怎麼分呢?
首先,賠償金中要扣掉律師團隊的報酬。有媒體分析,按照行業慣例,律師團隊拿走的費用會佔賠償金的30%左右,也就是大約3000萬美元。
然後,剩餘的6000多萬美元賠償金,將補償給購買了這些蘋果裝置,隱私權受侵犯的消費者。
一旦和解協議得到法院批准,蘋果就將在45天內,建立一個網站專門處理此事,消費者可以提出索賠申請。
賠償多少?每臺裝置20美元,同時每人最多申請5臺。
如果你看到這,馬上準備訂機票去美國領這20美元,那我得說,等等,先別急。
因為有一個限制:必須要居住在美國,在美國使用這些蘋果裝置。
好吧。
那麼,達成了和解協議,是不是說明蘋果公司承認自己存在不當行為呢?
並不是。
蘋果公司照例向媒體釋出了一份公告,我們看一下公告原文:
公告不長,總共只有三句話,我幫你翻譯成中文:
Siri從一開始就致力於保護使用者隱私。Siri的資料從未被用於建立營銷檔案,也從未出於任何目的出售給任何人。
蘋果公司和解此案,是為了避免更多訴訟,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2019年已經解決的第三方評級問題。
我們使用Siri資料來改進Siri,並且不斷開發技術,使Siri更加私密。
總結一下重點,蘋果公司依舊強調,Siri的資料從未被出售,也從未被用於任何形式的營銷行為分析。
那為什麼賠錢和解?蘋果是想了結此事,避免後續的無盡訴訟。最後再加一句承諾,會繼續改進技術,使Siri更加私密。
換句話說,蘋果公司像是釋出了這樣一條公告:我沒有做壞事,但這個官司我不想再打了,我們賠錢和解。
好了,以上,就是這件事中主要的事實部分。
不知道看完了以後,你有什麼感想?
我估計,有的人會氣憤,20美元?打發叫花子呢?還有人會疑惑,這看起來也沒幹什麼嘛?
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蘋果公司究竟有沒有竊聽我們的隱私?
我得說,至少到目前為止,法庭沒有認定,蘋果公司存在我們直覺中的那種“竊聽”行為。
也就是故意開著麥克風,時刻監聽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的那種“竊聽”。
同時,我還從一些專家的意見中,看到過一些旁證。
比如,此前央視新聞就曾經調研過,手機監聽究竟是否可行?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技術上雖然做得到,但實際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效能撐不住,開啟監聽功能,一定會造成手機耗能異常增加、掉電過快、發熱發燙、CPU和記憶體佔用高等現象。
其次是成本撐不住,因為監聽的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大資料與人工智慧專家劉鵬計算過,對於一個日活1億的手機APP來說,如果24小時不間斷監聽,每年光是語音轉寫的成本,就能達到6000多億人民幣。更不用說儲存等成本了。
現實世界中,沒有哪種商業模式可以覆蓋這種監聽成本。
科普專家卓克老師也曾聊過這方面的話題,他的觀點是,蘋果公司根本“沒有必要”這麼做。
因為,監聽使用者隱私的目的,是分析使用者行為習慣,從而進行定製化廣告推送牟利。
而蘋果是一家上市公司,所有財務收入都必須公開。
在蘋果的收入結構裡,接近80%是硬體收入。而其餘少部分的軟體收入中,大頭是App Store和iTunes軟體市場的費用分成。其次是蘋果音樂、蘋果雲服務、蘋果電視等。
廣告部分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說,依靠收集使用者資料做使用者畫像,精準推送廣告的業務,根本不在蘋果運營範圍裡。蘋果不靠這個賺錢。
一句話總結:效能撐不住、成本算不清、收益划不來。
當然,如果你問,蘋果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我覺得,顯然不是。
即便是為了改進軟體,但使用者也並不知情自己和Siri的互動有可能會被錄音。蘋果也從未向用戶宣告,分析錄音的是真人而非機器。
無論抱著怎樣的初心,無論時間多短。這段資料,都應該屬於我,而不是蘋果公司。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
從這個角度,蘋果公司並不冤枉。
但我知道,大家關注這件事的背後,是近年來對個人隱私資料越來越強的“失控感”。
個人資料被四處出售,騷擾電話連綿不絕。隨便搜個什麼,馬上就是一堆推銷電話接踵而至。這哪裡是上網,簡直是裸奔。
蘋果公司絕不是唯一一家,我們也都清楚,它絕不是做的最過分的。
我此前寫過一篇文章,叫《我有一個夢想:我的資料,是我的》,連結,我放在了文末的“參考資料”中,歡迎你去看看。
在那篇文章最後,我說:
在現實的世界,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想擁有、分析、使用我的資料資產。主持人,正在催促我按鍵:請觀眾不要跑題,你投給誰?正方,還是反方。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可以棄權嗎?哎。
我有一個夢想:我的資料,是我的。
隱私,不是一個統計數字,而是每個人的數字尊嚴。
這是我的夢想,我也相信,它是我們所有人的夢想。
也希望,我們的夢想,都能被守護。
唉。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2、

“Siri“偷聽”使用者談話?蘋果願支付9500萬美元和解

https://36kr.com/p/3110933374795273

3、

【風險提示】聊什麼就推什麼,App“偷聽”真的存在嗎?

http://www.fjjn.gov.cn/ztzl/xyxxztzl/202412/t20241212_2085846.htm

4、Apple contractors 'regularly hear confidential details' on Siri recordings,The Guardian
5、Apple to pay $95m to settle claims Siri listened to users’ private conversations,The Guardian
6、腐食者的左右,吳軍·矽谷來信
7、隱私保護:蘋果越來越嚴格,卓克·科技參考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83篇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