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反噬,美國離經濟震盪還有多遠?

西方媒體經濟學人今天發文警告:特朗普對中國的關稅戰,雖然短期沒有讓美國經濟立即陷入混亂,但各類即時指標顯示,美國一場“延遲爆發”的經濟震盪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可能數週內就會爆發。下面是他們的詳細觀點,立場不同,僅供參考借鑑,請注意甄別。
特朗普關稅引發“延遲衝擊”,美國或將面臨一場自釀的經濟震盪
特朗普上臺後大幅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這一系列舉措雖然短期內看似沒有讓美國經濟立即陷入混亂,但各類即時指標顯示,一場“延遲爆發”的經濟震盪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目前,美國消費者的支出和就業資料依然維持在高位,表面看不到劇烈變化。例如,洛杉磯和長灘港——美國接收中國商品的主要通道,最近一週的貨物到港量與一年前相近,似乎顯示貿易未受太大影響。但事實上,這些貨輪大多在新關稅正式生效前就已出發,無法反映最新變化。
真正的變化,正在更靠前的鏈條中顯現。中美之間的新貨運預訂量在4月中旬同比暴跌45%,取消航次的比例飆升至40%,航運價格也開始劇烈波動。上海至洛杉磯的運費一個月內下降了1000美元,反映出企業為規避關稅,正從“搶在關稅生效前加快進口”轉向“主動避開中國貨源”。與此同時,從越南發往美國的運費上漲了類似幅度,說明不少企業正在轉向東南亞尋找替代供應商。
為何這些動向沒有立刻反映到終端市場?因為企業此前已經囤積了大量庫存,還可以靠“老貨”暫時支撐。而且很多企業基於既有合同、客戶關係等考慮,不敢輕易漲價,生怕引發客戶流失或市場動盪。他們也許在賭特朗普會適時收手,但這場博弈一旦失控,代價將更加沉重。
與此同時,美國的保稅倉庫儲存需求激增。企業把貨物暫存在港口附近,等到需要時再繳稅放行,儘可能延遲衝擊落地。這種策略雖然能緩一時之急,但等庫存消耗殆盡、供應鏈轉型又未完成時,衝擊就會如潮水般湧現。
物流行業普遍認為,即使經歷過新冠疫情、蘇伊士運河堵塞和紅海航線遇襲等事件,眼下的局面仍然不同尋常。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正讓航運公司和製造企業同時陷入混亂。不少原定啟航的貨輪延遲或取消,企業庫存被消耗,投資計劃和招聘計劃被按下暫停鍵,整個經濟鏈條開始繃緊。
眼下,美國經濟看起來仍在正常運轉,但貿易資料顯示“天氣”已經開始變化。這不是一場可以輕易熬過去的小波動,而是一場不穩定政策製造的不確定危機。關稅的後果,從來不是對手單方面承擔的,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特朗普正在以“保護主義”的名義推動一場可能反噬本國經濟的政策實驗,後果可能將在未來數週內逐步顯現。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