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一名女子在睡覺。(Shutterstock)
許多人或許從未意識到,這個每天夜晚自然而然採取的姿勢,竟然與睡眠品質和長期健康息息相關。專家警告,錯誤的睡姿甚至可能成為導致慢性病的隱形殺手。
據英國電訊報報導,儘管睡姿與心臟病、失智症等健康議題緊密相連,但當前的研究大多僅停留在對痠痛等表層症狀的探討上。
英國睡眠科學家、暢銷書《睡眠感知》的作者雷德勒博士(Dr. Kat Lederle)指出,白天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導致夜間不良睡姿的根源,尤其是久坐不動,已成為引發夜間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她強調,白天保持規律運動至關重要。
在亞洲,側睡被許多人視為一種舒適的睡姿。研究顯示,側睡有助於腦部“清洗”廢物,特別是右側睡姿,更可能提升這一效果,對預防心臟病、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具有潛在益處。
雷德勒博士建議,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可以嘗試右側睡,以減輕心臟的壓力。同時,側睡還能促進大腦“類淋巴系統”的運作,更有效地“沖洗”掉大腦中的廢棄毒素,這對有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或任何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然而,側睡也並非毫無風險。對於懷孕婦女以及患有胃食道逆流或其他腸胃問題的人來說,左側睡姿可能更為適宜。但需要注意的是,側睡也可能帶來脊椎與臀部壓力,特別是對於那些使用較軟床墊的“沙漏型身形”女性和肩部肌肉較弱的男性而言。此外,長期側睡還可能壓迫臉部肌膚與胸部組織,造成皺紋與胸部下垂。
相比之下,仰睡被視為脊椎對齊的最佳姿勢,對患有背痛與頸痛的人尤為有益。然而,仰睡也可能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進一步干擾睡眠品質,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而趴睡雖然能部分減少打鼾,但卻是對身體壓力最大的睡姿,長期扭轉脖子和脊椎過度弓起都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那麼,如何調整睡姿以確保夜間睡眠品質和長期健康呢?專家建議採取“漸進式訓練法”,逐步適應新的睡姿。同時,保持日間活動量、避免久坐、並選擇合適枕頭與床墊也是至關重要的。
透過科學合理的睡姿調整,不僅能夠提升睡眠品質,還能為長期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關注每一個細節,睡出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