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知遠
海歸到底能不能用?
沒想到70年後的今天,這還會成為我們討論的問題。
然而,當格力董明珠用一句“絕不用海歸派”、“裡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讓全網輿論沸騰的同時:
中國,卻在瘋狂“抄底”海歸科學家。
僅在關稅戰爆發前夕的3月份,媒體報道就有6位,分別是: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可穿戴技術專家貟國霖,核物理學家劉暢,美國俄勒岡大學數學教授林華新,美國康寧公司光學研究員佔涵宇,屢獲殊榮的人工智慧(AI)專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齊國君等。
在太平洋彼岸,特朗普揮刀裁撤教育部、削減哈佛大學研究經費,不少科研人員尤其是華裔科學家人心惶惶,又一輪歸國潮流正在悄然出現。
頂尖人才的爭奪,是一場真正的國運之戰。
當一批批科學家懷著赤子之心歸來,怎能讓無端猜忌寒了人心?

2024年底以來,一大批海歸科學家正在加速回國。
根據香港文匯報統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歸國的知名科學家便超過10位。既有聲名卓著的耆宿,也有鋒芒初露的青年。
核物理學家劉暢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重新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
在國際數學領域久負盛名的數學家林華新,結束近40年的美國生涯,入職新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格子玻爾茲曼方法的先驅者和主要貢獻者陳滬東,全職加入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
美國蘋果公司總部首席工程師孔龍回國,入職復旦大學;
物理學家、可穿戴技術專家貟國霖從英回國任教,任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圖源:香港文匯報
4月,北京大學官網又更新顯示,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的王江濤,已擔任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更早些,據《聯合早報》報道,從2024年初開始至今,則至少有18名頂尖科學家從海外回到中國。
他們原本是全球TOP10高校的前沿科學研究者,手握核物理、力學、數學、人工智慧的頂尖成果,例如:
被譽為“奈米發電機之父”的物理學家王中林;
被視為華人中最可能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數學家孫崧;
迄今為止國際力學領域唯一同時獲得國際固體力學最高榮譽希爾獎(Hill Prize)、國際應用力學最高獎鐵木辛柯獎(Timoshenko Medal)、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獎章(ASME Medal)三大榮譽的頂級專家高華健
……
如今,他們卻放下海外的一切,奔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傳統頂尖學府。
一些近年來剛剛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研究機構,也成為不少海歸科學家的去處。
比如,2018年設立的浙江杭州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去年就接連吸引三名海外頂尖科學家任職,包括法國巴黎西岱大學原數學系教授陳華一,曾任美國貝勒醫學院解剖教學中心主任的張曉明,以及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任教20年的數學家汪徐家。
3月返華的數學家林華新,則加入了2023年11月剛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SIMIS)。
這家新型研究機構由上海市政府、楊浦區和復旦大學共同支援設立,由著名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擔任理事長,目標是打造集基礎研究、人才集聚與培養為一體的基礎科學與交叉學科研究平臺。
SIMIS成立還不到一年半,已吸引多名頂尖數學家加盟,包括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20多年的劉克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曾經歷過三次歸國潮:建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改革開放深入時期的上世紀九十年代,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
此時此刻,第四次歸國浪潮似乎已經席捲而來。

大洋彼岸那個瘋狂金髮老人的張牙舞爪,成為了科學家加速回歸的“神助攻”。
就在4月,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學哈佛大學起訴了特朗普政府,對其威脅削減該校數十億美元研究經費的行為予以回擊。
《紐約時報》認為,這起訴訟標誌著美國高等教育界與特朗普之間持續鬥爭的重大升級。

受特朗普影響的不僅是美國高校,還有一眾科學家、學者,尤其是華裔。
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就曾推出“中國行動計劃”,以“打擊經濟間諜”和“打擊竊取智慧財產權”為由,針對華人科學家和與中國有合作關係的科研人員進行系統性調查。
與此同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也對大量亞裔科學家展開類似調查。美國《科學》期刊2023年發表的調查報道顯示,NIH要求協助調查的246名科學家中,81%是亞裔,有103人因此失去工作。
如今,懂王第二任期到來,歷史再次上演相似的一幕。
據新華社,約1900名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成員當地時間3月31日釋出公開信,呼籲特朗普政府“停止對美國科學事業的全面攻擊”。
公開信說,“特朗普政府正透過削減研究資金、解僱數千名科學家、取消公眾獲取科學資料的許可權以及迫使研究人員出於意識形態原因改變或放棄工作”,“重創美國的科學事業”,為此,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的成員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向公眾發出“求救訊號”。多達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信中籤名。
在美國的推力之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準備遷出美國。
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對1600多名科研人員和科學家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1200名受訪者正考慮離開美國,佔比達75%。
只是忙著戰鬥的特朗普似乎忘了,今日美國科技全面崛起的根基,恰恰依賴於二戰時對歐洲科學家的爭奪。
二戰前,美國科技界就開始蒐集登記科技人員資料,以備戰時動員。大戰爆發前28天,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向羅斯福總統發出製造原子彈的著名信件,隨後,羅斯福總統接受愛因斯坦建議並下令研究。
同時,萬尼瓦爾·布什等科技界人士根據一戰的經驗籌建國家科技領導機構。
隨後是戰時科技經費超大規模快速投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必康統計,聯邦研究與開發經費在1940年為7000萬美元,1945年高達15.9億美元。短短5年增加20多倍,實為罕見,可以說美國到了對科研規模不加限制的地步。
海量資金砸下去,成就極為顯著。如原子彈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等,造就了美國科技躍居世界之首的“黃金時代”,長期奠定美國科技、教育和工業基礎的強大實力。
如今,懂王卻開始強烈打壓高校、縮減經費、壓制科學家,自毀科研根基。
這無疑是天賜良機。

中國正在抓住機會,瘋狂搶人,“抄底”全球頂尖科學家。
與美國的粗魯態度相反,中國持續以啟明計劃、海外優青、火炬計劃等國家級海外高層次引才計劃,與歐洲、加拿大等國家地區爭搶人才。
一些科創之城也動作頻頻,深圳推出“鵬城優才卡”,香港特區推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 Scheme)”等等。

比如早在30歲就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博導,後又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歸去來兮”成為一名深圳人,協助深圳建立一所集科研、轉化、經費資助、學生培養等若干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深圳醫學科學院。

歷史總是無比相似。
七十多年前,在中國一窮二白的時候,也正是一批批海歸知識分子、科學家們,不顧阻撓一心回國,才讓新中國有了立足世界的“兩彈一星”,有了半導體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有了中國科學的發展。

當時,錢學森被關在單間,囚禁在孤島,不允許任何人與其交流,房間裡的燈到晚上每三分鐘就亮一次,軟禁時間長達五年。
核物理學家趙忠堯則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強行拘禁於東京巢鴨監獄,獄中他被強行剃掉頭髮,換上有P字標識的囚衣,據說渾身還被撒上刺鼻的農藥粉末防止臭蟲……

他們原本都有著富裕的生活、優渥的薪資、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科研條件,坐擁上流社會的地位,卻拋下所有,毅然選擇了同一條路——回國。
如果說上一代人的長征是“從無到有”,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從有到強”。
在這樣的情形下,難道還要爭論“海歸能不能用”,這像不像端著金碗討飯?如果因為這幾句“間諜論”,讓歸國潮在輿論場上變了質,那董明珠就是時代的罪人。
顏寧在談到為什麼選擇深圳時,說:“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這種自由探索的環境,以及充分信任、全力支援、委以重任的姿態,顯然比高薪更能吸引頂尖人才。
千萬別讓猜忌,寒了赤子心。
參考資料
聯合早報:特稿:華人科學家再掀“海歸潮”
香港文匯報:突擊迴流!大批頂尖科學家離美歸國
中國社會科學報:世界史所吳必康:二戰與美國科技“黃金時代”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鉅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訊號。原價299/年,透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後視窗關閉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