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該清楚一個事實:中國的軍事能力早已是全球頂尖水平。如果非要和美國對比,唯一的差距,不過是海外軍事基地的數量。但在臺海問題上,如果中國決定武力收臺,美軍的任何軍事介入都註定徒勞,這不是誇大,而是實力使然。
解放軍如今擁有全球最密集、最系統的反介入作戰體系。東風-17、東風-21D、東風-26等被美軍稱為 “航母殺手” 的導彈部署在沿海,射程動輒三五千公里,且反導系統極難攔截。美軍航母若想在臺海發揮作用,必須靠近到 1500公里內,可還沒抵達這個範圍,就已進入導彈打擊圈,無異於 “送上門來”。美軍自己的年度兵棋推演也早有結論:一旦闖入臺海周邊,便成了中國 “案板上的魚肉”。
說到底,“能不能打贏” 從不是問題。解放軍有能力速戰速決,且一旦動手必是 “死守” 到底。真正的關鍵是:為什麼現在不動手?答案很明確,不是怕美軍,而是看透了美國的 “算盤”:臺海只是起點,打完之後的博弈才是硬仗。
美國壓根不怕中國武統臺灣,甚至盼著中國早點動手。他們真正怕的,是中國武統後依然能穩住陣腳,繼續搞科技、做出口、拓外交。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借臺海戰事鎖住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就像當年拖垮蘇聯那樣。
不少人誤以為 “中國不動手,美國就會收手,臺海就能緩和”,這其實是誤解。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核心目標,從來不是和平,而是盼著中國“打得早、打得急、打得錯”。因為一旦中國武統,美國就有了整套戰略動員的 “合法藉口”。
在國際上,能炒作“中國改變現狀”“入侵民主地區”,拉攏盟友。在戰略層面,更能名正言順重建 “印太版北約”,撬動全球反華圍堵。這正是美國最擅長的冷戰技法,不靠打贏一場仗,而是靠戰爭統一話語權、掌握國際動員權,重新劃分全球秩序。
美國的勝算邏輯,根本不在臺海戰場的勝負,而在一場 “全球複合戰爭”。
一是 “拖”。中國是製造大國,經不起長期圍堵。美國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將中國擠出美元體系和全球結算網路,透過科技斷供、金融制裁、航運封鎖,打一場 “後勤戰”“經濟戰”。中國的貿易和能源路線多經美國控制的水道,美國未必衝進臺海硬碰硬,但可在馬六甲、巴士海峽設封鎖線,讓中國的產品運不出去。
二是 “連”。中國武統臺灣,正好給了美國逼迫日本、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站隊的理由,一夜之間打造 “亞洲版北約”,形成反華包圍圈。
三是 “亂”。讓中國統下臺灣卻難以消化:縱容臺島內部破壞,煽動外部攪局,扶植 “地下勢力” 製造內亂,讓臺灣變成消耗中國精力和財力的 “火藥桶”。
對中國而言,臺灣必須統一,但更要確保統一後 “站得住、轉得動、能發展”。
這些年,中國一直在拆解美國的 “圍困圖”:透過 “一帶一路” 開闢新的出海通道,減少對第一島鏈的依賴;與俄羅斯等國深化合作,構建能源、軍事、外交的替代線;推進人民幣結算系統,逐步替代SWIFT的部分功能,夯實區域金融獨立性;全力攻關晶片、衛星、雷射通訊等核心技術,把關鍵命脈握在自己手裡。
中國的 “遲遲不動手”,從來不是示弱,而是不把 “刀把” 遞給美國。
我們在等一個時機:當所有準備就緒,美國的封鎖無效、盟友難聚、攪局無力時,便可以從容地按照自己的節奏解決臺灣問題。
那時,無論美國如何叫囂、制裁,都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步伐。臺海博弈的核心,從來不是 “打不打”,而是 “怎麼打才能贏全域性”。中國的冷靜,藏著比戰爭更深遠的戰略,不僅要拿回臺灣,更要守住民族復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