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這幾種超能力,讓人大吃一驚

圖源:pixabay
導讀:
對於蛇這樣的爬行動物,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本能地懼怕,這不僅僅因為一些蛇的確有毒,也因為我們對它們是如此陌生。
但是,當我們對蛇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高度特異化的動物,它的習性是如此奇特和迷人。除夕之夜,我們一起來聊聊蛇類的四種“超能力”吧!
祝讀者朋友們蛇年大吉,新年擁有自己的超能力!

瑪雅藍 | 撰文

SAIXIANSHENG
超能憋屎
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等物種已經成為人們的寵物,但和更主流的貓狗相比,人們對它們的瞭解要少得多。當飼主們在網上交流、查詢資訊,一個常見的話題就是:怎麼沒見過蛇拉屎啊?
玉米蛇是常見的寵物蛇。圖源:維基百科
蛇喜歡在隱秘的地方排洩,從進食到排洩的時間間隔很長,而且排洩物的性質和我們熟悉的哺乳動物糞便大不相同。具體來說,蛇和鳥類一樣透過洩殖腔排洩,它們的排洩物裡可能有獵物的毛髮、部分骨骼,以及像鳥糞一樣形成白色結晶的尿酸。
蛇的排洩習慣還和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1]小型的蛇進食更頻繁,代謝更快,從進食到排洩的時間間隔更短。玉米蛇和野外常見的多種遊蛇都屬於這一型別。它們喜歡四處活動尋找獵物,及時排洩能夠減輕體重,有利於行動。
而蟒蛇等大型的蛇可以長時間不排洩。大型的蛇進食的時間間隔更長,它們喜歡伏擊獵物,或是在地面上悄悄接近獵物。對它們來說,及時排洩對捕獵的好處並不明顯,糞便還會暴露自己的位置,招來捕食者或嚇跑獵物。所以,它們儘可能減少排洩,有時一兩個月甚至一年才會排洩一次。它們體內儲存的糞便可達體重的5%~10%。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大型的蛇在體內儲存的糞便可以起到配重的作用。當它們挺身向前,撲向獵物的時候,糞便後半段的重量有助於“下盤穩定”。
SAIXIANSHENG
二手毒液
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是中國常見的毒蛇,有“野雞脖子”的俗稱。它們不光能透過口腔的達氏腺分泌毒液,脖子上還有一對毒腺,稱為頸腺。受到威脅的時候,它們就從頸腺釋放出毒液,用於自衛。頸腺毒液會刺激眼睛和皮膚,其中的蟾蜍二烯內酯(bufadienolides)化合物還會作用於心臟,讓捕食者吃點苦頭。
虎斑頸槽蛇。圖源:維基百科
但是,虎斑頸槽蛇自身無法合成蟾蜍二烯內酯。那麼它們頸腺分泌的毒素是怎麼來的呢?
研究發現,如果虎斑頸槽蛇一直生活在沒有蟾蜍分佈的小島上,只吃無毒的蛙類,並且也沒有從母親那裡繼承毒素,它們就不會分泌蟾蜍二烯內酯。[2]而經常捕食蟾蜍的虎斑頸槽蛇,則會分泌蟾蜍二烯內酯,這些毒素的具體成分與捕食的蟾蜍相同。
令人震驚的是,毒素是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例如,在體內積聚了毒素的雌性,就會將部分毒素傳給下一代。[3]虎斑頸槽蛇一般在夏季迎來繁殖季,但夏末剛出生的小蛇體型太小,這時蟾蜍個頭太大了,小蛇們就無法捕食。於是,來自母親的毒素就能為小蛇提供保護,“新手保護期”長達六個月,直到它們可以自己捕食蟾蜍。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虎斑頸槽蛇遭遇有毒的獵物時,不僅不會被它們的毒素傷害,還能將其儲存起來自己使用。這點還真的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吸星大法”呢!
九龍頸槽蛇以螢火蟲為食,並將其毒素儲存在頸背腺中。圖源:Teppei Jono, https://www.eurekalert.org/multimedia/571454
還有研究發現,在中國四川、雲南的九龍頸槽蛇,演化過程中食性發生了改變,不再捕食蟾蜍,轉而捕食蚯蚓,同時還能從螢火蟲幼蟲體內獲取成分相似的毒素。[4]
SAIXIANSHENG

時間管理大師

你也許看過一條段子:毒藥過期了,會變得更毒還是沒毒?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過對於一些生物毒素來說,當毒素的主人死亡,毒素就會慢慢失效。
一種毒蛇就利用這樣的特性,捕食劇毒的青蛙,而且它們還會針對不同獵物採取不同的等待時間。
澳大利亞北部的北棘蛇Acanthophis praelongus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毒蛇之一。當地的達氏雨蛙Litoria dahlii同樣不好惹,它的毒素足以殺死一般的蛇。研究者觀察到,北棘蛇為了吃掉達氏雨蛙,採取了特殊的策略:它先一口咬住達氏雨蛙,先用自己的毒液把蛙殺死,然後立即將其吐出來,等待40分鐘以上,直到蛙的毒素分解後再食用。[5]
北棘蛇。圖源:維基百科
在等待期間,北棘蛇顯然也感受到了達氏雨蛙毒液的威力。它會不停地扭動,有時甚至仰面躺著,嘴巴張開,好似剛咬了一大口辣椒一樣。[6]
對於其他蛙類,北棘蛇還會根據它們各自的毒性,適當調整等待時間。在捕食大理石汀蟾Limnodynastes convexiusculus的時候,它們只會等10分鐘左右。大理石汀蟾受到攻擊的時候會釋放出黏性極強的粘液,把周圍的枯枝敗葉粘到捕食者身上,以妨礙行動。但是,這些粘液並不致命,並且在大理石汀蟾死後20分鐘之內就會分解,所以北棘蛇在捕食大理石汀蟾時會縮短等待時間。捕食無毒蛙類的時候,北棘蛇就會立刻把獵物吃掉。
SAIXIANSHENG
全新運動模式
棕樹蛇Boiga irregularis原分佈於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後來隨人類活動擴散到美國關島,對當地原生鳥類造成了嚴重威脅。為了保護鳥類,當地科學家在鳥類巢箱底部設定了防護樁,這是直徑約20釐米的光滑金屬管,一般的蛇類和其他動物都無法爬上去。
棕樹蛇。圖源:Pavel Kirillov/維基百科
令人想到不到的是,某天正對巢箱的監控攝像頭拍下了驚人的一幕:棕樹蛇的身體在管子上盤成套索形狀,一點一點地往上爬。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布魯斯·傑恩(Bruce Jayne)研究蛇類的運動和肌肉活動超過40年。他第一次看到錄影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與合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蛇類運動模式——套索運動(lasso locomotion)。[7]
影片中蛇類的爬行涉及某種型別的手風琴式運動,在這種運動中,身體的某些部分會有靜態接觸,用於抓取,而其他部分則會有滑動接觸。此外,當蛇的不同部位週期性地收攏然後伸展時,頭尾距離會發生很大變化,最常見的是,我們所說的手風琴式運動包括讓身體左右彎曲,並利用腹側彎曲來抓握。三條蛇在小直徑和中等直徑的圓柱體上使用這種普遍行為。隨著圓柱體直徑的增加,網紋蟒有時會透過區域性纏繞來抓住圓柱體。在伸縮式運動期間,網紋蟒在保持下坡抓握的同時,會瞬間形成上坡抓握。但在最後的運動過程中,它一直只有一個抓握區域。透過環中的張力和橫向彎曲,棕樹蛇能夠使用的肌肉比用於腹側彎曲的肌肉更多。棕樹蛇採用套索運動向上攀爬的時候速度更慢,出現了更多的停頓,呼吸也變得更粗重,表明這種運動模式在生理上要求更高。參考資料:Lasso locomotion expands the climbingrepertoire of snakes
在此之前,蛇類運動模式分為四種,分別是直線運動、最常見的橫向波動、響尾蛇在沙地上行走時的側向運動,以及一般蛇類爬樹時採用的手風琴式運動。一般來說,蛇類向上攀爬的時候至少需要盤繞兩圈。而在套索運動中,它只需要盤繞一圈,以此作為錨點,緩慢向上挪動。和傳統的攀爬方式相比,套索運動更加費力,但能讓蛇爬上更粗的防護樁。
為了確認這種行為具有多大的普遍性,科學家從野外捕捉了15條棕樹蛇,發現其中5條都掌握了套索運動。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地鳥類,生態學家們正在開發倒錐形的防護樁。[8]
作為棘手的入侵物種,棕樹蛇已經得到了科學家的深入研究,但它仍然能讓人們大吃一驚。可以說,即使是自認為很熟悉的物種,若仔細觀察,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

作者簡介:
瑪雅藍,科普作者、自然觀察愛好者。
參考來源:
[1] Charlie Haigh. The Science Behind Snake Poop: Why Is It So Weird?. IFL Science. https://www.iflscience.com/the-science-behind-snake-poop-why-is-it-so-weird-76407. <2024-10-18/2025-01-23>
[2] Hutchinson D A, Savitzky A H, Mori A, et al. Maternal provisioning of sequestered defensive steroids by the Asian snake Rhabdophis tigrinus[J]. Chemoecology, 2008, 18: 181-190.
[3] Hutchinson D A, Mori A, Savitzky A H, et al. Dietary sequestration of defensive steroids in nuchal glands of the Asian snake Rhabdophis tigrinu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7): 2265-2270.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0610785104
[4] Yoshida T, Ujiie R, Savitzky A H, et al. Dramatic dietary shift maintains sequestered toxins in chemically defended snak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11): 5964-5969.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1919065117
[5] Phillips B, Shine R. When dinner is dangerous: toxic frogs elicit species-specific responses from a generalist snake predator[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7, 170(6): 936-94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171175/
[6] Susan Milius. Eat a Killer: Snake dines safely with strategic delays. Science News.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eat-killer-snake-dines-safely-strategic-delays. <2007-10-10/2025-01-22>
[7] Savidge J A, Seibert T F, Kastner M, et al. Lasso locomotion expands the climbing repertoire of snakes[J]. Current Biology, 2021, 31(1): R7-R8.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1763-2.
[8] Shaena Montanari. Invasive snakes move their bodies like lassos, a totally new mode of locomo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article/invasive-snakes-move-bodies-like-lassos-new-mode-of-locomotion. <2021-01-12/2025-01-23>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不要錯過我們每日為您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