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總是身著一襲旗袍,端莊優雅,一揮手便是動輒上千萬的生意。
僅用30秒的時間,她就把文徵明手卷從500萬翻倍到7150萬;
讓明末清初黃花梨交椅,以6500萬落水價一槌定音 ;
更讓底價19萬的明初諸家和陶南村詩稿卷,身價翻了20倍。
她叫陳良玲,是頂級拍賣行佳士得香港副總裁,也是全球公認的“最優雅拍賣女神”。
她讓我們見識了專業的魅力,她在拍賣臺上的每一次亮相,都堪稱是高知女性最好的寫照。
作為除了買家和藏品以外最重要的角色,拍賣師遠不是隻會落錘就夠了,成百上千萬的生意不輸於一場競技博弈。
有人同時舉牌如何處理?沒人舉牌怎麼帶動臨場氣氛?把控好競價的節奏以外,如何在不引起買家的反感情況下把藏品抬到更高的價格?
情商、口才、反應力、專業知識、心理博弈、數字敏感度以及最重要的控場能力,都是對拍賣師能力的巨大考驗。
翻看無數拍賣影片才發現,陳良玲之所以能成為“拍賣大拿”,她做足了準備,從不打沒準備的仗。
為何會想當拍賣師,用她的原話是“幫助我們部門的瓷器尋到更高的應價“。
而作為拍賣師,她能把拍品的價值告訴買家,這就是陳良玲的魅力所在。
2010年,陳良玲正式加入佳士得香港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
平時主要的工作是徵件、估價,然後透過研究資料、流轉記錄、款識、過往出版和展覽等資訊,論述這一估價的合理性。
在佳士得拍賣官導師Hugh Edmeades手下受訓2年的陳良玲出師,第一次手執拍賣槌上臺。
“真正踏上拍賣臺感覺還蠻緊張的,我記得第一次拍賣,自己漏了整整一頁的拍品。還有一次上臺前才發現忘了帶拍賣槌。”
陳良玲清楚地明白言語與神色的力量——何時張、何時弛,如何並現柔與剛,才能讓客戶踴躍出價、正面回覆……這些都化為她心中的一把刻度尺,收放自如。
她在2019年佳士得春拍中,將文徵明的一件七言詩手卷380萬起拍,一路喊到超3000萬,兩個電話買家搶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鬆口。
這時候,陳蘭玲只能靠聲音當籌碼,用渴望的語調、柔和的音色向對方釋放出被高度尊重的訊號。
最終,在歷經40分鐘的三方博弈下,這件估值500萬的藏品足足翻了16倍,以7150萬落水價一槌定音。
比如那件“唐卡王”——2014年佳士得秋拍上的15世紀“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當年由劉益謙以超過3.48億港元競得。
▲ 明永樂御製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成交價:3.4844億港元
2021年春拍,她主持的明末清初黃花梨麒麟紋圈背交椅以落槌價5500萬港元創下黃花梨交椅的世界紀錄。
▲ 明末清初黃花梨麒麟紋圈背交椅 成交價:6597.6萬港元
2017年,她主持的先後為胡惠春、樂從堂遞藏的明代嘉靖五彩魚藻紋罐以落槌價2.1385億港元成交。
▲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成交價:2.1385億港元
“我對瓷器越瞭解就越懂得它們的價值,如此一來,我在主持拍賣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專業知識為拍品做更多的介紹。
比如有些客人在某個價格上舉棋不定的時候,我就會提醒他這些拍品真的很重要,為什麼重要?
它的來源很好,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是30年前,如果這次錯過的話,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再出現了,真的是確定不再加價嗎?”
這就是陳良玲與眾不同的地方,作為專家,她有對藝術品的深刻的理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作為拍賣師她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準確計算出每一次競價,主宰現場的氣氛、節奏, 洞察有潛力的買家,感染買家競價,最終達成理想的成交價格。
她在拍賣場上有絕對的主控權,就像是演奏會上的指揮官。
“拍賣師絕不僅是臺上的舉槌落槌,必須得精通某一藝術領域。”
“我在很小的時候,對中國文物的第一個概念就是瓷器。”
陳良玲出生於中國臺灣,雖然稱不上是大富大貴,可也比一般家庭富裕很多。
陳良玲的母親最喜愛的就是各類古玩以及藝術品。
▲ 兒時的陳良玲和媽媽合影
“媽媽很喜歡古董、藝術,喜歡去博物館。在她的認知裡,無論藝術還是中國文物其實是可以拿來生活的東西。
媽媽很喜歡泡茶,喜歡邊喝著宜興紫砂壺泡的茶邊聽鄧麗君的唱片,我記得小時候家裡會有一些古董茶壺,媽媽常拿來欣賞。”
小時候,陳良玲經常跟隨著自己的母親遊走在各大博物館以及展覽會,看了許多文化底蘊深厚的藝術品。
那時候,媽媽會耐心地指著一件件的藝術品告訴她:這是汝窯,那是定窯,這是毛公鼎,那是《溪山行旅圖》……
▲ 溪山行旅圖
潤物無痕的家庭教育,逐漸成了陳良玲的藝術啟蒙。
“我們家有一套生活的態度:東西得放得整整齊齊的,要乾淨、簡潔、利落。慢慢的,我形成了自己的美學觀,無論是穿著打扮、室內設計或是欣賞的建築風格、畫作都和我成長的生活背景有很大關係,我的個性也是如此。
我很喜歡抽象主義之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畫,乾淨的,簡潔的線條,看上去很舒服。”
▲ 康定斯基的畫
她自認是興趣廣泛的人,在大學主修的是生物科學,也學文言文、人類學和品酒,正因學得太多覺得人生太過有趣,反而一時難以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
陳良玲2006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獲生物科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陳良玲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了近一年的導覽志願者。
正巧趕上臺北故宮博物院八十週年慶籌辦“大觀”系列特展,鮮少露面的真跡一一展出。
“郭熙的《早春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蘇軾的《寒食帖》,院藏及海外借展的汝窯等藝術品幾乎同時展出,給了我學習的機會,讓我發覺自己隱藏著的,沒有被髮掘的興趣。”
▲ 早春圖
兒時的藝術夢被喚醒,她第一次思考如何將中國藝術作為職業的選項。
隨後,陳良玲前往倫敦佳士得美術學院攻讀中國藝術史碩士學位,最終在2010年順利加入佳士得香港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走上了心心念唸的藝術之路。
在拍賣場上,陳良玲引人注目。
她容貌秀麗,臉上輕描淡寫地妝扮著。
一身修身旗袍,雪鷺之白與水墨之青於其上交織暈染,勾繪出美好的體態身姿。
旗袍本身就是有一種低調的韻味,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和古代藏品本身的古風古韻很是匹配。
陳良玲在拍攝現代藝術品時,常常會選擇洋裝或者具有設計感的單色禮服。
這些服裝具有簡約的線條感,並且搭配了鑲嵌的亮片,讓她穿上時既低調又華麗。
對於自己穿著旗袍走紅,陳良玲表示這也是職業素養的體現。
“像中國書畫或是器物大多是古董的話,我一般會穿旗袍。譬如拍手錶的話,我會穿時裝。我一般會根據拍賣廳牆的顏色去做搭配。現在的牆是LED燈投射上去的,呈生灰色,著裝方面,我會選擇顏色跳出來一點的淺色系。”
她額頭平滑卻又沒那麼開闊,眼睛雖然不大,但笑起來時眉眼彎彎很是親切。
從長相再到穿衣風格,用四個字就可以形容她:如沐春風。
當然,誇讚中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有人認為,陳良玲在舞臺上的表演動作過於誇張,導致觀眾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而不是她的作品。
陳良玲對此進行了解釋,她說拍賣場非常寬敞且人數眾多,所以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回應舉牌客戶,並且讓大家清楚地看到誰在出價。
陳良玲始終以客戶為重,而非彰顯自我,這使她成為一位體貼周到的拍賣官。
藝術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抽象主義畫中飛舞的幾何線條,簡潔幹練。
以“不希望浪費他人的人生”為信條的陳良玲,就跟這些幾何線條一樣,乾脆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做事講究高效嚴謹的她,一如從古籍線裝小說中出逃的俠女。
在拍賣場上亦如此,她對節奏的掌控力極強,雖然看起來溫溫柔柔,實則強勢果斷。
為了在拍賣過程中保持最佳狀態,她報名參加了瑜伽和泰拳班來鍛鍊自己的體力。
她為每場拍賣做足了準備,上臺前的幾分鐘,她還在過流程、背拍品。
陳良玲在拍賣的時候不會說任何一句廢話,她先是把藏品的價值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然後微笑著開始進行競拍。
她從容不迫,卻又能步步緊逼。
買家在出價競爭時,她會快速跟上節奏。
當競價出現短暫沉默時,她會及時說出藏品的又一個炸點來刺激競價。
她是非常完美的控場者,因為現場的氛圍調動和價格變化有很緊密的聯絡,她要做到在有親和力的同時製造緊張感。
在報價的時候,她的大腦裡還要同步計算各個階段的加價比,可語速、動作、眼神等都要跟上。
她從來不會說誰“拍到”了某件藏品,而是去說藏品“回到”了誰的手上,這種說話方式會讓對方聽起來非常舒服。
因為喜歡中國古代藝術,又身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職責,陳良玲每次拍賣完也會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復盤、反思。
她愛看武俠小說,覺得武俠的世界黑白分明,好人壞人容易辨別。
她說起金庸筆下的人物頭頭是道,只愛喬峰,不愛遇事只會凌波微步脫逃的段譽。
她覺得任盈盈身上頗有獨立女性的作風,“很懂自己要的是什麼,主動的,現代的,不是那種唯唯諾諾的女人。”
陳良玲深深記得導師Hugh Edmeades向她說過的忠告,“做你自己”。
一句簡潔不失力量的話被她記了多年,如今,她愈來愈有了深刻理解:
“做你自己,就是做自己的風格,把自己的責任做好。沒有人能夠得到全部正面評價,但你的心中要有一把尺,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好就好。”
外界那些沸騰的聲音,無論褒貶,陳良玲沒那麼在意,她付諸一笑。
用現在的流行語來形容就是:她從不內耗。
“當你在做一件你自己喜歡,令你舒服的事,你會很自然表現出一種讓大家覺得舒服的態度,不論它是優雅、自信或是某個看似體面的形容詞。做你自己,才能讓你活得怡然自得。”
成功從不是輕而易舉得來的,它需要不懈的努力與堅持。
正如身著旗袍面向世界的拍賣女神,她以非凡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贏得了世界的矚目。
同時也更加彰顯了中國寶物的獨特價值,也讓世界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