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想逃離父母的原因?我的人生,我要作主!

作者:天雅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很多媽媽常遇到這種情況:
為養育孩子殫精竭慮,做牛做馬,盡最大努力去愛孩子——
帶Ta一起玩,給Ta做好吃的,輔導Ta學習,帶領Ta走向成長。
一開始,一切都很和諧、很美好。
可到了某一天,不知怎的,這份和諧突然就被打破了——
孩子開始忤逆抗拒,各種不配合,與你越來越疏遠。
更有甚者,Ta寧願跟甩手掌櫃(爸爸)去親近,也不願意再跟你親近。
你說氣人不氣人!
孩子是不知道你愛Ta,為Ta付出了很多嗎?
不是,而是不願意接受。
為什麼你愛孩子,孩子卻遠離你呢? 
0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想一想:
這份愛,展現的是誰的意志?
比如,孩子正在苦思冥想一道數學題,進度緩慢。
體諒到孩子的辛苦,父母走過去好心提醒,應該如何理解題目、如何解答。
結果孩子一點也不想聽,還嫌你煩:
“我知道,我知道,我自己知道怎麼做。”
大人往往不理解,反而責備:
“你如果真知道,還會在那裡糾結半天嗎?我這麼努力幫助你,你怎麼就不聽呢?”
結果孩子更不樂意了,扭過頭去不再理睬你。
仔細分辨,就會發現:
Ta不僅抗拒你的幫忙,同時還產生了憤怒。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
如果,題目是靠自己解出來的,發展的是自己的意志,Ta會獲得一種「力量感」
“我有智慧,只要我付諸努力,我就一定能做到。”
但如果,題目靠父母指導來解答,發展的是父母的意志,Ta就會感到一種「無力感」
“我真失敗,沒有父母的幫助,我什麼也做不成。”
其實,每一個孩子內在都有一股生命力——
渴望在生活各個領域,不斷生長、延伸自己的意志,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孩子在苦思冥想一道數學題,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解答。
這時父母主動提醒,對孩子而言,不是幫助,而是阻礙:
“你專門跑過來指導我,就好像是認定我做不好,不相信我的能力。”
而Ta之所以嫌你煩,是因為Ta的潛意識覺得,如果接受了你的好,就等於承認自己不好。
「個人意志」這個細節 ,為何如此重要?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注意到:
在面對孩子時,我們是把Ta當作主角,還是把Ta當作配角

02
什麼叫主角、配角?
舉個例子。
一位新手媽媽,為了更好地養育孩子,很用心地學習各種育兒課程。
從中她知曉了母親功能的重要性:
要及時哺乳,
要及時回應,
要不離不棄陪在孩子身邊……
在執行時,她努力以一個 “好媽媽” 的身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母愛,建立聯結。 
具體如何做呢?
她有 2 種做法:
一種是根據她學習到的 “完美標準” ,不斷運用在孩子身上。
餓了,給Ta準備超高價值的營養套餐;
哭了,給Ta標準式的一親二抱三安慰;
學習卡殼了,給Ta傳授最佳解題思路……
另一種是根據孩子的具體需求、反應,調整她的回應方式。
餓了,先問Ta想吃什麼,再給Ta準備;
哭了,先看Ta是為何而哭,再靈活回應;
學習卡殼了,先問Ta要不要幫忙,再決定幫不幫……
這兩種做法,目的都是為了向孩子傳遞愛,幫助Ta更好地成長。
但不一樣是:
前者突顯的是媽媽的意志,孩子成了「配角」:配合她演繹一個“好媽媽”;
後者突顯的是孩子的意志,孩子成為「主角」:演繹Ta自己的 “成長劇本”。 
讓孩子成為「配角」,本質上是在壓縮孩子的意志,限制Ta的成長。
但沒有孩子希望自己是配角,一旦意識到自己被限制、被控制,就會下意識反抗:
要麼是直接把你推開,要麼採取被動攻擊,故意犯錯、搞砸,不配合。
而讓孩子成為 「主角」,則可以讓孩子的意志得到伸展,自主成長 。
當Ta正在做一件事,如果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達成,Ta會從中獲得一種“我很棒”的感覺,形成自我效能感。
即便Ta暫時無法靠自己達成,Ta多半也會透過學習去提升能力,或向外界尋求求助。
從中Ta會體驗到:
Ta在演繹Ta自己的“成長劇本”,父母只是配合、輔助Ta去發光發亮。
從而獲得一種「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覺。 
03
來到這裡,有的父母或許會擔憂:
任由孩子當「主角」,萬一走偏了,比如挑食、成績落後等,怎麼辦?
現實卻剛好相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主角」,Ta才能更有動力去成長。
挑食、學習落後通常是暫時的。
外界刺激,會讓孩子產生主動變好的願望。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
當孩子展現出想要變好的決心時,再以一個「配角」的姿態,輔助Ta成長。
比如:
當孩子從電視上看到奧運健兒的精彩時刻,興奮地喊著“我也要成為世界冠軍”時,父母就可以配合著孩子的意志,輔助Ta搭配營養飲食,增強體質,去實現他的願望。
而不需要在孩子的意志沒有萌生之前,以挑食不好為由,硬生生地逼著他吃蔬菜。
這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卻是相當難的。
主要原因有2點。
 其一,我們害怕失控。
父母用自己意志去愛孩子,可以獲得一種「掌控」——
以達到一種結果為目的,採取相應做法,控制孩子成長的步調。
而遵循著孩子的意志去表達愛,則往往伴隨著「失控」——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下一秒會提出什麼要求,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要做出怎樣的回應。
也由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意志壓迫孩子的意志。
表面上看,這種方法確實很高效,但從長遠來看,它卻很容易讓孩子走向2個極端:
要不徹底順從,事事依賴父母,沒有自主性;
要不徹底反抗,事事忤逆父母,充滿攻擊性。
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會最終限制孩子的成長。

 其二,我們自己的意志不曾被舒展過。
很多父母,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自主權的環境裡,意志從來不曾獲得舒展。
也因此,他們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舒展孩子的意志。
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覺知與成長。
就拿孩子學習這件事來說。
我們首先要學會區分:誰在學習?
當然是孩子在學習。
正常情形應該是:孩子產生與學習有關的願望,父母配合Ta實現願望。
但在很多家庭中,學習卻變成了父母的事情,孩子被“排擠”在學習之外:
孩子做錯題,父母比Ta還挫敗;
孩子作業沒完成,父母比Ta還焦慮;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比Ta還痛苦……
換而言之,父母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必須放棄自己的意志,來承接父母的意志。
從而導致:
孩子在學習上變得越來越被動,父母越來越不耐煩,親子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大,關係越來越疏離。
那麼,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是將學習的責任歸還給孩子。
當他學累了,走過去拍拍Ta的肩膀,擁抱一下,予以鼓勵。
而當孩子實在解決不了,向你尋求幫助,再以建設性的口吻給他一些建議“你可以試試……”,絕口不提“你應該……”。
老子講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 ,指的就是:不彰顯自己,才能很多時候化育萬物。
寫在最後:
父母之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有時候,它是一種主動的分離,象徵「祝福」。
就像一隻破殼而出的雛鳥,逐漸成長為強壯有力的雄鷹,張開翅膀衝向雲端,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從中,孩子會獲得一種「成長的喜悅」,父母也會獲得一種「見證孩子成長的喜悅」。
有時候,它是一種被動的分離,象徵「詛咒」。
就像文章開頭所講的情形,父母竭盡全力去“愛”孩子,但孩子卻倍感壓抑,最終選擇逃離父母。
從中,孩子會深陷一種「背叛父母的痛苦」,父母也會深陷一種「付出不被認可的痛苦」。
身為父母,我們真正需要做是,不是阻止分離,而是: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的主角。
從而讓分離從「詛咒」變成「祝福」,從痛苦走向喜悅。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綿羊傾訴APP傾訴師;責編:陳沉沉。
☉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今日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排行榜第一名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