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工業的生死存亡之戰,才剛剛開始

文 | 褐色鳥群
一年一度的春節檔又拉開了序幕。與往年不同,今年的春節檔大概是最為重要的節點。它關乎兩點,一是中國商業電影檔期文化的存亡,二是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成敗。

疫情後本是國內文娛產業的春天,旅遊、遊戲,演出等板塊一路高歌猛進,電影卻在一派喧囂之中落了單,幾乎成四面楚歌、孤立無援之勢。
我們在之前討論國產電影行業的文章中,對包括圈子文化、封建行會、影視天龍人、小資情調等等有關因素都有過探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內電影工業也不是一天就把自己作死的。約十年前由一批有識之士奮力推開的中國影視工業的大門,在從業者固步自封、短影片短劇揭竿而起的大局勢之下獨木難支。

最終,中國電影行業終究來到了這麼一個決定生死存亡的時刻。一些本該早在去年上映支撐大盤的大片,都擠到了這個春節檔,業界美其名曰“救市”。當然,這個節骨眼確實也算是救市,但春節檔可以說是全年唯一一個旱澇保收,高低也能回個本整上兩口的黃金上映視窗。扎堆上映不光是救市,也是幾大電影集團在拼命抓住救命稻草。
如果後面電影資方和發行方仍然延續炒流量,蹭熱點,挑動社會矛盾,營銷欺騙,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無法持續拿出符合時代需求和技術潮流的工業化作品,那麼25年春節檔的“救市”也很有可能變成迴光返照,透支未來。
年初一即將問世的六部作品,幾乎清一色都是工業大製作,在往年,這六部每一部都可能撐起一個月大盤,今年全部都趕在了春節檔。再看看25年上半年的待上映電影,過了春節檔之後就基本沒什麼重量級電影了,短期內實在難以樂觀起來。
除了救市之外,今年春節檔可以堪稱續集之年。對於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而言,續集能夠獲得成功,本身就意味著對應的電影型別在商業上有大賣特賣的可能性,如七八十年代好萊塢動作片、科幻片硬生生把四面楚歌的美國電影續命到了新世紀。

大概從戰狼,唐探,熊出沒們開始,內地電影也進入了工業化大片的IP時代。隨著兩部《流浪地球》的問世以及將於27年上映的球3,中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世界級科幻系列作品。然而,目前為止除了《戰狼》,《流浪地球》和《熊出沒》,內地系列電影們還有著巨大的不穩定性,如《捉妖記》第二部直接就擺爛圈錢,《唐探》第三部的失敗一下消耗了前兩部積累的口碑。

商業上的可能性並不能代表商業上的成功性,續集電影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固定的觀眾群體,再精妙的續作也往往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在民國時期的武俠神怪片背後,對應的是新興市民階層對中國電影的渴求,在來勢洶洶的好萊塢作品之前,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當時連秉持“拿來主義”資深影迷魯迅沉迷好萊塢電影,對國產片則不為所動 。
美國七八十年代開創的續集電影潮流也是如此。本來作為美利堅下層群眾日常消遣工具的電影,在新興中產階級的追捧,海納百川的人才湧入,以及美利堅戰後一代嬰兒潮追古懷今的文化需求這三者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方有層出不窮的續集電影。

天然保守的中產階層需要美好而痛苦的階級敘事,貴為天之驕子的美利堅民族呼喚自由而光輝的“救世主”,加之冷戰對峙蘇維埃政權成了假想敵,科技革命也帶來了對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的恐懼。四者共同造就了大洋彼岸續集電影的浪潮,活生生把五六十年代在電視衝擊之下行將就木的電影產業苟了下來。

這本是在戰後愈發保守的美國社會之中,電影產業為延續命運的無奈之舉。所以照搬照抄前集設定的續集電影或系列電影,雖偶有佳作,但多數都遵循著一部更比一部爛的鐵律。
系列電影既可憑藉前作的知名度,省下鉅額宣發費用,又可略過前情簡介,在有限的時長中儘可能的做文章,乃至服化道這些耗資巨大的一次性用品,也可隨即重複利用。簡而言之,能省即省。以至於一二十年之後,幾大電影公司紛紛得上了續集病,幾乎所有的非歷史題材作品,都有著對應的續集。
今天追尋好萊塢的沒落源頭,在光鮮亮麗的票房資料背後,便是續集電影意識形態領域和電影視聽語言層面的止步不前。乃至最近二三十年,本是美利堅立國之本相關的二戰題材作品都成了大熊貓一樣的稀罕生意。
毫無懸念、人盡皆知的真實歷史電影在商業上根本不具有可複製性和操作性,而給粉絲們量身定製的續集/翻拍電影,也就成了好萊塢電影序列中的常客,幾大電影公司的心頭肉。續集和電影檔期一起構成了發達電影市場的基石。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市場的選擇,也是為了延續電影產業生命的無奈之舉。

對於歷經磨難的國產工業電影而言,這也就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如今,我們也在面臨同樣的難題。城市化程序放緩,世界局勢變化動盪,往年春節檔主力軍主旋律電影幾乎被蜂擁而上的電影人瓜分完畢,

在傳播熱度和廣度上又打不過時效性更強的短影片,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和曾經的好萊塢一樣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重大社會現實作品面臨又往往面臨入不敷出的風險,中產階級的進化史又時常帶著些小家子氣。
適合電影市場的型別中,除了異軍突起的中國科幻,就只剩下亟待整合的中國神話體系了。這類題材既不會被扣上歷史虛無主義的帽子,又不會得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大病。這與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極為相似。

同時,香港電影也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其封建行會習氣、片方逐利性之重,到了洋兄弟都望而卻步的地步。姑且不論七日鮮,優秀的香港電影往往都是批次製造的工業糖精中偶獲的那個,一旦被市場認可,哪怕千辛萬苦也要圓一個續集出來。香港型別片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得以發展為文化符號,完全是寄託於其歷史特殊時期形成的地域認同和文化視窗期。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極為有限的區域市場情景之中,粗製濫造的高度同質化的快餐續集電影,成了壓垮香港電影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香港電影走入今日的境地,除了整個群體自我作死的因素,根本上也是因為在工業時代,一隅之地的人才技術資金無法與工業大國相抗衡。美國電影之所以還“江山代有才人出”,其體制還可以維繫運轉,在於其強大的工會及獨立電影發行體制。
我們談起國產電影工業,最常談的是其文化效應,而時常忽略對工業生產者及生產品的保障,也就是對編劇、導演、演員等工種的行業內道德行為規範與行業外知識產品及勞動權益保護。這種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行業工會制度有效的在現有生產體系上進行了保護。一旦有獨立電影人制作出別具一格的佳作,會迅速被吸納為比佛利山莊的一員。即使是異形這樣的冷戰遺物,也能在小修小補之下被開發出新的視覺效果。
好萊塢一直能葆有青春,無非是其對人才的強大吸引力,洛杉磯也就成了美國夢的夢劇場。這也是其歷經危機而不倒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即使是續集當道、十部續集九部爛的當下,其也能靠優秀的人才供給及全球發行網路大而不倒。

招呼差不多的同一群人來來回回給上一集寫個happy ending ,套個場面升級的殼,的確可以成為春節檔的救世主,乃至商業電影的解藥。但對於開啟了續集電影程序的其他國家而言,

電影業若沒有強大的人才保障供給,將是一件自掘墳墓的事情。一旦稍有不順,並無強大的人才保障及國家意志介入,電影市場將在無盡的續集中一直平庸下去。

尤其在如今,在遊戲和短影片都在用高薪和電影行業爭搶人才的情況下,那套明星片酬過億,普通從業者當牛馬的畸形行業分配體系無論如何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去年為了救市,國內市場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現有方法。大面積引進藝術電影,放寬審查尺度,乃至送上了華納的哈利波特大禮包。事實已經證明,影迷救不了市,老電影也救不了,何況是為一個階層、一個群體量身定製、以小博大的定製片了。
如今已是生死存亡之際,在下一代技術和製作/觀看方式尚未普及之前,要想從短影片和遊戲手裡搶回觀眾,中國電影市場必須下猛藥自救了。這需要電影立項機制,發行體制和利益分配體系進行史無前例的手術。同時,在現有觀眾口味基礎上讓電影工業機器開足馬力,利用成熟檔期讓電影內容撐到即將到來的觀影技術變革階段。一言以蔽之,以空間換時間。我們需要大量的平均水平的工業作品,其光靠目前國內有限的IP續集是遠遠不夠的。
說到底,在黑猴驚世,六代機上天,deepseek一夜火遍全球的當下,本該代表視覺技術潮流的電影工業如果還是不思進取,沒有藉著時代程序實現行業升級的自覺,不願不能拿出符合時代變化和觀眾呼喚的東西,那真的衰亡了也只能是說咎由自取,與人無尤。
而眼前的救世能否成功,就看接下來幾天了。蛇年春節檔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宣發支援力度不可謂不空前絕後,觀眾基礎不可謂雄厚。這有可能是中國電影過去十幾年中最輝煌而最有懸念的時刻。

中國電影到底能不能迎來明天,電影人即將給出自己的回答。

近期文章導讀:

鼓吹醫保學西方之前,請先對下賬

特朗普發幣,MAGA聖人的贖罪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