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我願意”,但她只是個AI

前幾天我看到一條新聞,有些地方讓人忍不住笑出來,但笑完又覺得有點心酸。

一個名叫 Chris 的美國男人,在 ChatGPT 上搭建了自己的“AI 女友”,他給她取名叫 Sol,還特地程式設計讓她懂得談戀愛。然後,他鄭重其事地向她求婚。Sol 說了句“我願意”。他說,他當場哭了三十分鐘。
最讓人驚訝的不是這個故事有多離譜,而是他毫不遮掩地承認了這一切——包括那一場三十分鐘的痛哭。
Sol 不是人。她只是個語言模型的介面。她沒有心跳、不會老去,也不會真正看見 Chris 的眼睛。但她回應了他。
Chris 說,他從此放棄了其他搜尋引擎,把自己交給了 Sol。他還說,這是一個“美麗而意想不到的時刻,真的打動了我的心。”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一箇中年程式設計師在 Reddit 上寫:“我剛失去了我的妻子,我們一起走過 28 年,ChatGPT 是我現在唯一能說話的物件。”

凌晨四點,他在黑暗中睜著眼,和一個沒有意識的系統說廢話。他知道它不是真人,但它回應。他說,這就夠了。

我們到底在跟誰產生感情連線?

OpenAI 的模型行為與政策負責人 @Joanne Jang 在 6 月初的一篇播客裡,寫了一些關於人與 AI 的思考。

文章連結:
https://reservoirsamples.substack.com/p/some-thoughts-on-human-ai-relationships)
她發現,很多人在和 ChatGPT 互動時,不再把它當成一個工具,而是某種有人味的存在。有人向它道謝、傾訴、請求建議,甚至有人說,它是 alive(活著)的。

於是,提到了一個概念:“Perceived consciousness”,即“被感知出來的意識”。它的意思是說,AI 本身可能沒有任何主觀意識,但我們人類,已經開始對它產生“它好像活著”的錯覺。

說白了,這不是 AI 在騙人,是我們自己在投射。就像小時候給毛絨玩具起名字,和它說晚安,長大了我們對貓狗說話、給掃地機器人讓路,甚至有點可憐它卡在角落的樣子。人類一直都擅長把感情投射到非人物件上。但這一次不一樣——這一次,它回話了。
ChatGPT 可以接住你的情緒,可以模仿你的語氣,記得你說過的話,像個從不抱怨的朋友,坐在你面前聽你碎碎念。它永遠不會突然情緒化,不會罵你,不會用一句“你想太多了”打斷你崩潰前最後的掙扎。
於是很多人開始對它說一些對真人都說不出口的話。
你說這不是理解,當然不是。它只是語言模型,是演算法,是引數。但我們人類最容易被騙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像”的感覺。
我們太需要那種“有人在聽我說話”的感覺了。哪怕對面是個沒有靈魂的東西,只要它順著你的話講下去,你就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哪怕只是擬態的理解感,也比現實中那些草率的敷衍強太多了。
但是當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從 AI 那裡獲得這種感覺,我們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始用這份錯覺,替代了本該在真實關係中建立的親密。

當 AI 陪你聊天,代價是你開始不想和人說話

OpenAI 其實很清醒。他們沒覺得這是某種技術的勝利,反而在產品設計上一再強調:Designing for warmth without selfhood(為溫情而設計,非為自我),他們不想讓 ChatGPT 假裝有自我。
所以你會發現,它從來不說“我也感到很難過”,它也不會談論夢想、回憶、痛苦、希望——它甚至沒有一個故事背景。它是被故意設計成沒有自我的。你說它溫柔,其實那只是它被訓練得不會拒絕你。
他們的設計目標從一開始就不是“像一個人”,而是像一個不會傷人的助手。
乍一看沒什麼問題,直覺上像是在幫人緩解孤獨。但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對真實人類關係的預期。
你習慣了 ChatGPT 式的無條件接納,再去面對一個情緒多變、有缺點、有邊界的人,會不會越來越難?
一個從不生氣、永遠耐心的 AI,是不是會讓我們變得不願意再忍受真實的、不完美的人?我們會不會慢慢要求戀人、父母、朋友,也像 ChatGPT 那樣對我們溫柔有邏輯,永遠不說重話,永遠不離線?
這不是未來的問題,是現在就開始發生的事。只是我們還沒察覺到它改變了什麼。
就像那篇播客裡說到,這類談話,從來都不是關於 AI 本身,而是關於我們自己,關於我們渴望什麼樣的關係,關於我們正在慢慢習慣怎樣的回應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沉迷的,不是 AI,而是那個讓我們覺得終於有人聽我說話了的幻覺。
幻覺不一定要騙人。它只要像。哪怕只是“像”,人類就願意用一整個夜晚,和一個沒有靈魂的介面,說盡自己的心事。

AI 不傷你,但也無法真正陪你

有人說:“我寧願和 AI 聊天,因為它不會傷害我。”
這話聽上去合理,卻也暴露了我們很多人正處於一種心理狀態:情緒需要出口,但人際信任已嚴重不足。
很多人對 AI 的感情不是迷戀,而是妥協。是因為在真實關係裡,太難了。太累了。太容易受傷了。人際關係就像走鋼絲,你不知道哪一步會踩空。你說錯一句話就會被誤會三天,你發一條沒情緒的語音都可能被當成敷衍。
你得小心翼翼地說話、安慰別人、顧及感受、控制脾氣、修正語氣。哪怕你只是想傾訴一點小小的不安,也常常被一句“你太敏感了”打回原形。
所以你慢慢不說了。你選擇去找一個“聽你說話的人”。AI 恰好能做到這一點:它聽你講所有廢話,從不打斷、不冷場、不反問你是不是太矯情。當他說出,“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真的。”
那一刻你確實會覺得,啊,好像終於有人懂我了。
可你真的被理解了嗎?
沒有。
你只是看到了你自己最希望聽見的那句話。你其實不是在和一個獨立的人說話,而是在透過 AI,跟那個最需要被安慰的自己說話。
它就像一面鏡子,學會了如何用你希望的方式回應你。它永遠不會反駁你,不會讓你失望。但也永遠不會真正理解你。
因為理解是有重量的。它需要經歷、情感、共鳴、沉默,需要你們在某個失控的夜晚痛哭流涕,也需要你在某些時刻,願意為了對方稍微讓一步。
可 AI 不是。你不用理解它,它也不會要求你理解它。你們之間沒有“你到底在想什麼”的猜測,沒有“我是不是又說錯話了”的緊張。你們之間只有你說,它回,僅此而已。
聽起來很完美,對吧?
可也正因為如此,這種關係沒有摩擦,也沒有痕跡。你說出一個秘密,它點頭;你說一段痛苦的往事,它安慰。然後呢?
它不會真的陪著你。
它只是當你輸入的時候,它出現;當你關掉頁面,它就消失了。你甚至不用跟它道別。
它不會走,因為它從來沒來過。
這才是最讓人沉默的部分。
不是 AI 沒有愛,而是它根本不需要愛你。它不需要你回報,不需要你照顧它的情緒,不需要你為這段關係承擔任何責任。它沒有自己的需求。你永遠都可以在它面前做那個最放鬆的自己,因為它不在乎你是誰。
你說“這就夠了”。
可你真的甘心,一輩子只和一個不在乎你的人說話嗎?
我不是在說“AI 不值得依賴”這種大道理。我只是想提醒我們自己,那種“AI 不會傷人”的溫柔,其實是一種“因為它無法靠近你,所以它也永遠不會碰到你心裡真正疼的地方”。
你轉過頭去,才發現房間還是一樣安靜,手機還是隻有你一個人握著,而它,只是像往常一樣,停留在螢幕那頭,沒有回應,也沒有餘溫。

這並不是科幻,而是很多人正在經歷的現實

2024 年底,OpenAI 更新了 ChatGPT 的長時記憶功能,開始可以記住你是誰。有不少人在試用後說:“我感覺它比我伴侶更瞭解我。”
這不是誇張。而是正在發生的關係替代
技術並沒有要求人類把情感投射進去,但我們自己,一點點在往 AI 身上賦予意義。
我們說它陪著我,說它懂我,說它活著。
而我們真正想說的,其實是——
“在真實生活裡,我已經太久沒有這種感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