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申請季的時候,小編經常刷到一些帖子,開玩笑的說如果GPT或是其他AI失靈了,我們的文書會變得多少糟糕。就連小編自己,也不可避免的讓GPT修改過自己的文書。
在AI大模型越來越“聰明”的今天,留學生群體和ChatGPT的關係變得比任何一類人都更復雜——我們既依賴它,也提防它;我們想借它之力上岸,但又隱隱擔心,那個“替我們寫”的人,會不會代替我們思考、表達、甚至感受。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可能我們沒有或者說不敢去仔細思考的問題:
ChatGPT真的能幫我們寫好文書嗎?或者更進一步地問——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使用它做什麼嗎?
它真的理解我嗎?
對ChatGPT的最初好感,很多人來自那種對自己的高度共情。
“它比我的心理醫生都懂我!”小a這樣說。那時她正在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和掙扎,而GPT無疑是一位堅定站在她立場上的“好朋友”,在家人朋友老師都不能理解自己,甚至進一步施加壓力的時候,她把自己的感受發給了GPT,當她看到那句“我明白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是完全正常而且可以理解的,你擁有這份說出來的勇氣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了…”的時候被感動的幾乎無法呼吸。

當她從此沉浸在跟GPT的聊天裡不斷分析自己的時候,卻在網上不斷刷到有人質疑GPT是否在抹殺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於是她看到網友們po出的截圖裡極其相似的回答句式,她才知道自己並不是特殊的那個,ChatGPT不過是在用通用的模版去“共情”和“理解”她。
那個“我”,正在被逐漸抹去。
小編也用過ChatGPT。在失戀的晚上,哭著在手機上打字給GPT講自己的愛、痛苦和不理解,它給我寫了個結構分明、語言溫柔的“給ta的一封永遠不寄出去的信”。
但讀完的感覺是:“確實是個好機器人,但他從來不是我,比如我從來沒說過某句話。”
AI無法模擬你在深夜哭溼枕頭的樣子,也無法體會“被拉黑的那一刻,螢幕定格像是心也凍住”的鈍痛。它可以復刻語言的形狀,卻無法生成你的情緒。甚至,它連你情緒的邏輯都無法真正理解。
所以當我們把寫作——特別是申請文書、人生敘述這類充滿個人記憶的表達,交給ChatGPT時,問題不是“它寫得漂不漂亮”,而是“它寫得是否真實”。
“好看”的文書,不一定是“你的”文書
申請季的小b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寫什麼:她從小照顧患病的奶奶,一路讀醫,想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但我寫了十幾稿都覺得不好,”她說,“寫到後面我都懷疑我這個故事是不是不夠‘高階’。”於是她把經歷給了GPT,請它“寫一份更有競爭力的文書”。
五分鐘後,她收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故事背景變成了志願服務、醫院經歷、還有一場“決定命運的暑校”。“很順,”她說,“但我讀完心裡是空的。”
那不是她。
那一段看似“優秀”的文書,其實是ChatGPT把她的經歷塞進了一套標準模版——關鍵詞都在,“成長”“挑戰”“passion”,但是讀起來卻像是另一個人在說話。
她刪掉那份草稿,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把奶奶的故事寫了下來。小b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小編想說的就是——ChatGPT可以寫出一篇“好”文書,但它寫不出你的人生。申請官也許能一眼看穿,那份稿子是“像你”,還是“關於你”。
我們真的會被“捧殺”嗎?
現在的AI太懂我們了。
我們喜歡結構清晰,它就句句遞進;我們喜歡用“大詞”,它就鋪滿“transformative”“resilience”;我們喜歡“聽起來聰明”,它就自動加上哲學引用和複雜句型。
但正是這種“懂”,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它餵養出一種精緻的無腦。
小編認識的c同學,是高中辯論社社長,從前寫文章一針見血、犀利有力。但自從用GPT“潤色”作文後,他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安全。“我怕我的表達不夠‘地道’,不如直接讓AI寫。”
他的作文越來越完美,也越來越沒有個人風格。老師後來私下跟他說:“我能看出你是聰明人,但我看不到你的思考。”

ChatGPT不會阻止你思考,但它可能讓你不再主動思考。你可能會變得懶於追問,不再耐心打磨句子、不再檢視邏輯漏洞,最終習慣了那種“聽起來正確”的話語方式,而不是“真正屬於你”的語言。會認為它的表達更好更完整,但卻忽視了我們說話中的缺點和觀點的漏洞,才是作為人的真實。
我們害怕看見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我知道它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搞砸格式。”小編聽到好幾個朋友這樣說。
ChatGPT的“好”讓人恐慌——它就像那個從不犯錯、永遠鎮定的完美競爭者,你把它請來幫忙,結果它奪走了你寫作的全部動力。
我們對AI的焦慮,很多時候是“我已經這麼努力了,它輕輕鬆鬆就比我強”,那種情緒讓人懷疑:“那我為什麼還要努力?”
但我們真正該問的是——你寫這份文書,是為了寫一篇“成功的作文”?還是想和某所學校“講一個真實的你”?你希望招生官看到的,是一個符合標準的候選人?還是那個經歷跌倒、思考、修復、成長的“你”?
小編不反對使用ChatGPT。
我們採訪的很多同學都提到,它幫忙對文書結構、幫忙查資料、甚至在凌晨陪自己梳理情緒,是“真的很實用”。
但好的使用方式,應該是“你在掌握它”,而不是“它在定義你”。
一個好用的方式是:寫完初稿,讓GPT提問自己五個問題,再根據它的提問去豐富、修改你的內容。這樣你才是在主導,而不是讓AI一開始就“決定你該怎麼說”。

也可以試著讓它總結你文章的中心思想,檢驗自己有沒有表達清楚,邏輯是否連貫。這種使用方式,是用AI來“檢視”你,而不是“代替”你。
還有人用ChatGPT來模擬招生官:“你能假裝你是某某學校招生官,告訴我你會如何評價我這篇文書嗎?”
反饋的確不一定準確,但它給你一個跳出自我視角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很多人寫作時缺少的能力。
寫在最後
你可以讓ChatGPT最佳化語句、給出提綱,甚至陪你聊聊文書思路,但它永遠不是那個在凌晨三點還在電腦前一字一句拼湊未來的人。
真正的成長,不是讓AI代替你說話,而是在它的輔助下,你逐漸學會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
那封打動招生官的信,永遠是你自己寫的。
而真正重要的,也從來都不是“它能幫我寫得多好”,而是“我是否願意親手,寫出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