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費的規模,遠超你想象

文丨古原
又看到網上有傳言,據說一群頂級專家又在建議加大刺激消費的規模。
我只能嘆氣。
消費不振,我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感同身受
那就是,感覺這兩年,錢不好掙了,生意不好做了,整個經濟好像有點……跑不動了
這時候,你開啟電視,翻開報紙,刷刷手機,幾乎所有的“藥方”都指向一個詞——“刺激消費”
專家們苦口婆心:大家不花錢,東西就賣不出去;東西賣不出去,工廠就得停工;工廠停工,工人就得失業;工人失業,就更不敢花錢了……你看,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所以,得打破它!怎麼打破?讓大家花錢啊!於是乎,各種“大招”就來了
最典型的,就是發消費券,搞“國補”
你買個車,國家給你補貼三千;你換個家電,政府給你打個九折
聽上去,是不是特別美好?政府真金白銀地幫你省錢,讓你去消費,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為你好”嗎?
這個邏輯鏈條,聽起來天衣無縫,充滿了樸素的智慧
就好像一個人沒精神,給他打一針腎上腺素,他立刻就龍精虎猛了
刺激消費,不就是給整個經濟打一針“腎上腺素”嗎?
這其實不是什麼常識,是凱恩斯在上世紀發明出來的應對經濟危機的一種政府策略。
但是,凱恩斯註定遺臭萬年。
因為,他發明了一個概念,就叫“消費是經濟的引擎”
但真正的常識是,所謂經濟發展,從來只有一個清晰的定義,那就隨著資本的積累、生產的不斷擴大。
刺激消費其實是完全違背基本經濟學常識的。
“刺激”的錢,從何而來?
我們先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開始
政府發補貼,發消費券,這個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顯然不是
政府不是一個生產單位,它不創造財富,它只是財富的搬運工
那麼,這筆錢從哪來?只有一個來源:稅收
好,那稅收又從哪來?主要就兩個地方:要麼來自居民,要麼來自企業
我們先看第一種,稅收主要來自居民
這就搞笑了
政府先把我的錢,透過稅收的形式收上去,然後再設計一個複雜的規則,印成一張“消費券”發給我,告訴我必須在三個月內,在指定的商店,買指定的商品,才能把屬於我自己的錢花出去
這事兒有多荒唐?這就好比你爸把你口袋裡的100塊零花錢拿走,然後給你一張“親情代金券”,告訴你,拿著它去樓下小賣部買一包辣條,他給你報銷5塊錢
你會不會覺得,這中間的流程,不僅侮辱了你的智商,還限制了你的自由?我本來可以用這100塊錢去買本書,或者存起來買個遊戲機,現在你非逼著我去買辣條
我自己的錢,難道我自己不會決定怎麼花嗎?難道我比拿著我錢的那個遙遠的“規劃者”,更不瞭解我自己的需求嗎?
所以你看,如果補貼的錢主要來自於居民稅,這就是一個純粹的、低效的、限制人自由的財富轉移遊戲
那麼,我們來看更主流的情況,稅收的大頭,來自於企業
這下聽起來好像合理多了
從企業那兒收錢,發給老百姓花,這不就是“劫富濟貧”嘛,多有正義感啊
但是,問題的關鍵,恰恰就出在這裡
“吃種子”行為
要理解這件事,我得先給你交付一個我們看待經濟世界最重要的認知工具
這個工具,就是區分兩種完全不同的“物”
第一種,叫“消費品”
就是你馬上能吃、能穿、能用的東西
一碗麵條,一件T恤,你看的一場電影,這些都是消費品
它們的特點是,滿足你當下的慾望
第二種,叫“資本品”
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高階,但說白了,就是那些“不能直接吃、不能直接穿,但能幫助我們未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消費品”的東西
一臺縫紉機,它不能穿,但它能做出更多的T恤;一個機床,它本身沒啥用,但它能製造出汽車的零部件;一個程式設計師寫的程式碼,一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的研究,這些都是資本品
它們的特點是,滿足你未來的慾望
一個社會是怎麼變得富裕的?是因為大家今天吃得更多嗎?不是
是因為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資本品”
我給你打個比方
魯濱遜漂流到一個荒島上,他第一天,只能用手抓魚,一天累死累活,抓到兩條,當天就吃完了
這是純粹的消費,沒有資本積累
第二天,他下了一個決心,今天我只吃一條魚,省下半天的時間,去砍樹、編藤,做一張漁網
這個過程,就叫“儲蓄”和“投資”
“儲蓄”了本可以用來抓魚的時間和精力,把它“投資”到製造漁網這個“資本品”上
他當天是餓著肚子的,他的“消費”水平下降了
但是,第三天,奇蹟發生了
他用這張漁網,一網下去,撈上來20條魚
他吃兩條都撐得慌,剩下的18條,他可以曬成魚乾,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蓋房子、做衣服,甚至去探索小島
他的生活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
是什麼讓他變富裕的?是那張漁網
是那個從當下的消費中,省出來,然後轉化而成的“資本品”
所以,一個社會通往繁榮的唯一道路,就是不斷地把一部分資源,從“直接消費”中節省出來,投入到“資本品”的生產和積累中去
這個過程,就叫“資本積累”
我們今天能用上智慧手機,能享受便捷的外賣,不是因為我們昨天消費得多,恰恰相反,是因為有無數的企業和個人,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把賺來的錢,沒有全部花掉,而是投入到研發、建廠房、買機器這些“製造未來”的事情上去了
搞懂了什麼叫“資本品”,我們再回來看“刺激消費”這件事
當政府從企業那裡,透過稅收拿走一筆錢,然後把它變成消費券發給民眾去買車、買家電的時候,它到底在幹什麼?
它在進行一場財富的“性質轉變”
它把本來可能被企業家用於“再投資”的錢,也就是本來要變成新的機器、新的研發、新的廠房的“資本品”,強制性地,變成了民眾手中的“消費品”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吃種子”行為
我們都聽過那個寓言,春天來了,農民有一袋種子
他可以選擇把種子播種到地裡,秋天收穫一百袋糧食
他也可以選擇,我現在就餓,不等了,把這袋種子直接磨成面,烤成餅吃了
刺激消費,就是那個勸農民“別等了,快把種子吃了吧”的聲音
它讓你獲得了當下的滿足,但代價是什麼?是那個本可以更加豐盛的秋天,永遠地消失了
那個被稅收抽走的企業,它本來打算用這筆錢,升級一條生產線,生產效率可以提高50%
這意味著,未來它生產的商品,價格可以降低30%,而且它還能多僱傭20個工人
但是,現在錢被拿走了
生產線升級不了了,商品價格降不下來,新的工作崗位也消失了
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只看到了拿到消費券的人,喜氣洋洋地開走了新車
這是“看得見”的
我們沒看到什麼?我們沒看到那個因為生產線無法升級而被扼殺的、更便宜的商品,和那20個本可以獲得工作的失業者
這是“看不見”的
每一次對消費的“刺激”,本質上,都是對“資本”的一次抽血
一次兩次,可能不覺得疼
但如果這成為一種長期的、系統性的政策策,那後果是什麼?
被忽視的長期“隱形刺激”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說,老古,你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不就那點消費券嗎,能有多大影響?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太小看我們這個“吃種子”遊戲的規模了
消費券,只是冰山一角,幾千億罷了,這只是端上臺面的、最容易被看見的那一道菜
在我們社會執行的底層,常年運轉著幾個規模極其龐大的、以“刺激消費”為核心目標的隱形機器
第一個,社保
我們通常理解的社保,是我年輕時存錢,老了自己花
但實際上,我們現行的社保體系,尤其是在職工社保這塊,本質上是一個“現收現付”的系統
什麼意思?就是把你這個月交的社保錢,直接轉手,就發給了今天已經退休的老人,作為他們的養老金
這是一個巨大的、代際之間的財富轉移支付
它把正在創造價值、最有可能進行儲蓄和投資的年輕人的收入,直接轉移給了已經退出生產、以消費為主的老年人群體
這個規模有多大?每年都是數萬億級別的
結果是什麼?你看看我們身邊,老年人的消費力是不是特別旺盛?你素材裡說的,各地的羊奶店、保健品公司,幾千幾千地買,眼睛都不眨一下
各種“夕陽紅”旅遊團,高階旅居,搞得風生水起
他們在消費嗎?確實在消費
這是不是在“刺激消費”?當然是
但是,這筆錢,如果不出在老年人的保健品上,它會出現在哪裡?它可能是年輕人用來創業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可能是他用來進修學習的一筆教育投資,可能是他用來組建家庭、養育下一代的一筆儲備
而所有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指向“未來”,都帶有“資本積累”的性質
我們等於在用制度,系統性地把用於“未來”的錢,抽調到了“當下”
第二個,公共教育
教育,聽起來是天大的好事,怎麼能是“刺激消費”呢?別急,我們還是用“資本”的眼光來審視
你提到一個數據,上海一個小初高學生,一年的經費支出是五萬多元
這筆錢,同樣來自於稅收,也就是從整個社會的生產部門抽上來的
然後,這筆錢被迅速地投入到學校的運營中去——發工資、蓋大樓、買裝置、搞活動
這是一個巨大的“即時消費”過程
我當然不是說教育不重要
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這種由政府“大包大攬”、強制性投入的模式,是不是最高效的?這五萬塊錢,如果不是以稅收的形式被抽走,而是留在了創造它的那個企業手裡,它會怎麼用?
它可能會投入到一場技術革新裡,這場革新,可能會在五年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成本極低的教育模式,讓全中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比現在更優質、更個性化的教育資源
你看,由政府主導的公共投入,它傾向於把資源“當下化”、“消費化”
而由市場主導的私人投資,它天然地傾向於把資源“未來化”、“資本化”
我們選擇了一種模式,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模式的可能性
而我們可能放棄的,恰恰是那個能帶來顛覆式進步的未來
第三個,醫保
醫保更是如此
我們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醫保體系,結果是什麼?無數醫院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些三甲醫院,年收入幾十億、上百億
為什麼?因為當看病可以報銷的時候,對於患者個人而言,價格訊號就失靈了
本來一千塊的檢查,自己掏錢可能要猶豫一下,現在能報銷八百,那就做吧
這種由第三方支付的模式,極大地“刺激”了醫療服務的“消費”
結果就是,海量的社會資源——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技術、最寶貴的資金——都像潮水一樣湧向了醫療產業
這帶來的後果是什麼?是我們的醫療水平提高了嗎?是的
但是,我們為此付出的“看不見的代價”是什麼?
是那些本可以成為頂尖工程師、物理學家、企業家的聰明頭腦,都去當了醫生
是那些本可以用於研發晶片、新材料、人工智慧的資本,都變成了醫院裡閃閃發光的昂貴儀器
我們透過“刺激消費”的模式,讓醫療這個行業變得異常“繁榮”,但這種繁榮,是以犧牲其他所有行業的資本積累為代價的
我們正在品嚐什麼?
好了,當一個社會,長期、大規模、系統性地執行著這種“吃種子”的策略,把資本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當下的消費時,最終會得到什麼呢?
我們會得到你現在感受到的這一切
第一,資本的匱乏,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產增長停滯
因為種子都被吃掉了,地裡長不出足夠多的莊稼
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更新裝置、去搞研發,生產效率就無法提升
整個經濟的蛋糕,就沒法做大
第二,工資的停滯和就業機會的減少
工人的工資,最終是由他的勞動生產率決定的
一個開著挖掘機的工人,和一個拿著鐵鍬的工人,誰的工資高?一定是前者
因為挖掘機這個“資本品”,極大地放大了他的生產能力
當整個社會的“資本品”積累速度變慢,人均擁有的“資本”數量不增加甚至減少時,普通人的工資水平,就失去了上漲的根基
企業也因為缺乏資本擴張的能力,無法提供更多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也是最重要、最弔詭的一個損失:消費品價格下降的速度,不夠快
我們為什麼要積累資本?我們為什麼要投資?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未來的消費品,變得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好,越來越多!
想一想,三十年前的大哥大,幾萬塊一個,只有大老闆用得起
今天,一千塊的智慧手機,功能比它強大一百倍
這是為什麼?是“刺激消費”的結果嗎?恰恰相反!是無數科技公司,把利潤省下來,投入到研發和生產線這些“資本品”裡,才帶來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
資本積累的真正偉大之處,在於它能創造一種“通貨緊縮”,是一種良性的、讓所有人的購買力都不斷提升的“價格下降”
而我們那些“刺激消費”的政策,透過提前吃掉未來的“種子”,恰恰延緩甚至阻礙了這個程序
我們等於為了今天能多吃一個餅,而放棄了明天可以免費吃十個餅的可能性
我們以為在幫助窮人,實際上,我們剝奪了窮人未來能夠以更低價格,享受到更好生活的權利
所以,我們今天面臨的經濟困境,它不僅僅是什麼簡單的週期性問題,也不光是貨幣超髮帶來的後遺症
在更深的層面上,它是我們長期以來,奉行那套完全錯誤的“消費驅動論”,不斷地將“資本”直接分配為“消費”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換一個路標,走向真正的繁榮
我想說,“刺激消費”,是一條通往貧窮的死路
它背後的那套理論,把經濟體看作一個簡單的管道,以為只要從一頭“注入”需求,另一頭就能流出繁榮
它完全無視了經濟體內部那個複雜的、需要時間的、精巧的“資本結構”
它只看得見眼前的花錢,看不見未來的生產
真正的繁榮,從來不是“刺激”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
它需要我們像一個有耐心的老農,尊重時間和規律,把最好的種子留下來,播種,灌溉,耐心等待秋天的收穫
這個“種子”,就是儲蓄和投資
這個“耐心”,就是對未來的信心和遠見
所以,下一次,當你再聽到有人,無論是專家還是官員,在大聲疾呼“要千方百計刺激消費”的時候,你可以在你的心裡,為他輕輕地敲響警鐘
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們為了點燃這堆看似絢爛的篝火,到底燒掉了多少本可以用來建造未來大廈的珍貴木材?”
看清了這個“看不見”的代價,你就擁有了一雙比別人更能洞察經濟真相的眼睛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