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學史上,能與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齊名的,是十七世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
人人都說堂·吉訶德荒唐,但是撥開那些迷惑人的表象,我們會看到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他本可以不用冒險出遊,本可以得過且過的躺平。
可是他偏偏要自尋苦吃,去走一條尋夢之路。
他值嗎?書中沒有說,但是他至死從來都沒有後悔過。
一個實現了理想的人,獲得了尊重的人,曾經以自己嚮往的方式活過,怎麼會後悔呢?

堂·吉訶德出身貴族之家,有房產,有田產,父母去世後,他依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自幼喜歡讀騎士小說,不惜賣掉一部分田產,收藏了一屋子喜愛的小說。
在他五十多歲那年,突然有一天突發奇想,想做一個真正的騎士。
就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提三尺劍,仗劍天涯,替弱者行俠義,拯救於危難中的少女,贏得輝煌的榮耀。
自從有了這個幻想之後,他開始積極籌劃自己的行動。

堂·吉訶德在塵封多年的倉庫裡,找到了祖父留下的盔甲,長矛和舊盾,他整理了一番,並且騎上家裡唯一的一匹瘦馬準備出發。
突然,堂·吉訶德想到,真正的騎士,應該有一個情人,以便在行俠的路上,孤獨的夜晚思念她。
於是他把鄰村一個農婦,幻想成自己的情婦,並且為她取了一個高貴的名字,暗暗下著將為她而戰的決心。
他還想到,真正的騎士應該有一個隨從。
於是,想到隔壁貧窮的鄰居桑丘,他許給他一些錢,還許諾功成名就之後,讓他成為一座島嶼的總督。
桑丘並不怎麼看重什麼島嶼的領主,最誘惑他的還是那幾百塊錢,能改善一下貧窮的家境,給妻兒更好的生活。
於是他騎著家裡唯一的一頭毛驢,跟著堂·吉訶德上路了。

五十多歲的年紀,對很多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是接近退休的年紀,是認命妥協尋求安穩的時候了。
然而,依然會有人敢於造夢,重新整裝出發。
魯迅先生說過:
哈姆雷特一生都在冥想猶豫中過了一生,以至於一事無成,而堂·吉訶德則憑一己之力,勇往直前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他們不懼年齡的限制,不顧及他人的眼光,不畏未卜的前景,勇敢拋開舒適圈,選擇過嚮往的生活。
很多人卻只能,在年輕時候忙,老了走不動了,在後悔中度過一生。

堂·吉訶德大戰風車一段,可以說是他人生經歷的名場面。
他跟桑丘行走到蒙鐵爾原野上,忽然他看到一群“巨人”,張牙舞爪地揮舞著長劍。
堂·吉訶德奮不顧身一心要為民除害,不顧危險挺身而出,結果被掀翻在地,長矛也被斬斷了幾截。
桑丘慌忙扶起他,並且對眼神不好的主人說,那根本不是什麼巨人,只是幾個磨坊上的風車而已。
他們行走不遠,又碰到了兩個騎馬的黑衣修士,身後的馬車上坐著一個貴婦。
在堂·吉訶德眼裡,黑衣修士成了蒙面大盜,貴婦成了被劫持的少婦,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將兩個修士打得落荒而逃。
貴婦見狀哭笑不得,只得假裝深表感謝,一邊派人把護送自己的修士重新找回來。

堂·吉訶德沿途做了許多善事,他幫助牧羊人從枯井中救出小羊,幫助雜耍劇團賺了很多錢,他都把這類事看作是自己的豐功偉績,更加強了自信心。
縱觀堂·吉訶德的經歷,無論是錯把風車當巨人,還是把修士當強盜,他從來都沒有退縮過。
即便是危險重重,他都選擇了迎接挑戰。
生活中我們見到過許多人,在選擇想過的生活時毫無畏懼。
可是當面對困難時,就後悔當初的選擇,以害怕的方式逃避,以躺平的方式認輸。
人生,無論選擇哪條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
既然對生活做出了選擇,就應該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到底。
我們稱之為是一種勇敢,也是走出瓶頸,迎接更開闊未來的必經之路。
未經風雨的路上,怎會看到無比絢麗的彩虹。

這一天,堂·吉訶德正帶著桑丘行走在路上,一個自稱是鏡子騎士的人,前來挑戰。
堂·吉訶德毫無懼色,拍馬迎上前去。
恰好被路過的伯爵隨從看到,在他們看來鏡子騎士年輕雄壯,而堂·吉訶德年老體衰,從行頭上看也存在著巨大的懸殊,認為毫無懸念的是鏡子騎士必勝。
然而,關鍵時刻鏡子騎士的馬臨陣懼怕,嚇得一步都不敢邁出,結果造成了慘敗。
伯爵聽隨從講了事情的經過,向不畏危險的堂·吉訶德發出邀請,請到自己的城堡內想找個樂子,給乏味的生活解解悶。
正是這次邀請,讓堂·吉訶德平步青雲,成了名副其實的騎士。
伯爵將他們主僕二人蒙上眼睛,騎在一匹原地不動的木馬上,然後對他們描述周圍的危險。
一邊看他們的反應,一邊偷偷樂。
富於想象力的堂·吉訶德,也在腦海裡構建了一個個真實的危險場面,配合著伯爵演繹的天衣無縫。
伯爵玩兒夠了,也非常欣賞這位老騎士的真情流露,於是加封他為真正的騎士,留在城堡內過起了快樂無憂的生活。
桑丘也因此夢想成真,真的成了一位島嶼的總督。

然而,堂·吉訶德的家人不放心他的處境,設計讓他回家安度晚年,於是派出一位朋友假扮成白月騎士,向堂·吉訶德發出調戰。
並且讓堂·吉訶德立下誓言,戰敗後必須迴歸故鄉。
這一次,堂·吉訶德真的敗下陣來,他遵從自己的誓言回到了家鄉。
多年過去,他一直回顧自己行俠遊走的那幾年,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理想如果僅僅是想象,永遠都沒有實現的可能。
真正的勇者是敢想敢幹,不惜一切代價為理想而拼搏。
究竟能不能實現,一半交給天命,一半握在手心。

我們多少人曾經心懷熱望,充滿理想地活過,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為理想而付諸過行動。
很多人在舒適區內呆久了,再也沒有走出來的勇氣。
也有一些人,畏懼失敗而退縮了,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
更有一些人,不敢貿然走出理想征途的第一步,只是在遐想中嚮往,在悔恨中自責。
看過一段話,深有感觸:
如果把實現夢想比作一次放飛的話,那它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我們不去飛,是因為有太多念頭纏身,我們找理由,只是為了找藉口讓自己不後悔罷了,放飛原本是輕盈的,為何會變得如此沉重。 縱然我終將疲倦無力,仍要用傷痕累累的雙手,去摘遙不可及的星。
雖然這不是一句什麼豪言壯語,但也足以是一句最快意的話。
命運留給人最大的好處,不就是還沒有喪失的勇氣嗎?
願可愛的心為了理想而出發,沿途收穫悅目而醉心的自己。
與君共勉。
作者 | 青衣,簽約作者,寫深情的文字,交有深度的朋友。以文為馬,行走天涯,見證詩和遠方的女子。個人公眾號:青衣的微態度(qingyi20186)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