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抵抗生活“無意義感”唯一的辦法:

 01 
最近意識到一件事情:純粹是有代價的。
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經常會在後臺看到讀者的留言,他們分享著自己生活日常的同時,也感到陷入了一種重複的、困頓的狀態。
“讀博已經第三年了,逐漸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動力。”@zim
“有一天上班的時候突然想,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呢?”@圓圓
“工作第一年,才發現自己心心念唸的行業這麼無聊。”@Tina
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這不是個例,人們正在亟需一些正面的、振奮的故事來說服自己。
但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是,越是單純的生活需要付出地就越多。
因為許多時候,我們堅持的東西是看不到結果的。
我們傾注和努力的方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這個時候,還要不要堅持下去,還要不要為了最初那個“天真”的理想繼續付出,就成了一種困境。
堅持就會成功的故事我們聽了太多。
但是今天,我想聊一聊那些被忽略的“純粹的代價”
因為它們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現實,有挫折、失敗、猶豫和彷徨。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代價”,那份最終的結果才顯得更吸引人,也更有價值。
相信我,無論何時,沉迷於一件你相信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02 
做一件明知道會成功的事情是不難的,難的是在不知道結果時,還在拼盡全力地做。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幕後採訪,是一個電影團隊的製作過程。
他們為了呈現最好的效果,用了大量的特效鏡頭,單幀的渲染時間就有 20 個小時。
其中一幕有角色身體破碎的場景,他們反覆調整,為了能平衡畫面美感、視覺舒適,並且還要保持衝擊力。工作人員甚至把魚線綁在自己的手上,來模擬那種破碎的形態和走向。
但最後呈現出來的,也只有幾分鐘的鏡頭而已。
我曾經試著想象過如果我也是其中一員,每天的時間花在等待渲染,效果不好然後重來的過程裡。我沒有想象到第 20 個小時,就已經放棄了。
這或許就是純粹的代價,它所耗費的遠比你想象得多。
類似的故事似乎到處都在上演,我還看到過一個幕後的紀錄片,記錄的是另一個遊戲團隊。
在他們的製作過程中,我看到的全是“笨”辦法。
想做一個把武器收回的動作,不滿意,就硬生生做了三個月;
遊戲涉及實景,為了不失真,就全國找建築一個個掃描;
想增加劇情的立體感,給每個人物寫小傳,結果人物太多隻能每天加班。
沒有捷徑的故事是最真實的。
許多時候成功不是靠靈光一現推動的,而是靠枯燥的重複,耐心的打磨,把失敗吞進肚子裡,又拍打著自己的腦袋要振作起來,再從頭開始。
在結果出來之前,沒人知道他們是否會成功。
但他們也不管,只是悶頭繼續做而已。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個電影團隊的作品叫《哪吒之魔童鬧海》,那個遊戲團隊的作品叫《黑神話:悟空》。
事後許多人把它們稱為各自領域的一個奇蹟,因為做出了成果,實現了突破。
但如果你仔細看過他們背後的故事就會意識到:
奇蹟或許只發生一次,但卻要嘗試一萬次。
《黑神話:悟空》的製作人馮驥說:“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
因為沒有人知道我們是否能抵達靈山,但我們也必須要出發,要上路。
越是純粹而枯燥的路,越需要信念與意志,這是比最後的那個結果更加重要的東西。
 03 
說到這裡,我還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是關於科學家金巖的。
作為中國首塊人造皮膚的發明者,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最開始研究的方向是口腔科。之所以轉變了研究方向,與其說是一個機緣巧合,不如說是某種責任感。
80 年代,他還在讀博的時候,偶然看到一組資料:
“中國每年有 300 多萬人燒傷需要移植,但能夠透過合法途徑拿到器官的患者卻不超過1%。”
而在中國相關領域的巨大空白麵前,同時期的美國是世界第一且唯一一個造出人造皮膚的國家,這就註定了是一場追逐的故事。

似乎接下來就應該是投身到新的行業,做出成績彌補空白的奇蹟敘事了。
但現實比想象要殘酷得多,這也是我想與你分享這個故事的初衷:
當卸下一帆風順的想象後,一個純粹的追求到底要面對哪些阻礙?
首先是硬體條件。
他們最開始的實驗室,是一個雜物間騰出來的20平米。沒有實驗室,沒有裝置,沒有錢,一無所有,靠的是學術圈的朋友捐贈的裝置,才勉強啟動了專案。
其次是環境的壓力。
九十年代,正是下海經商潮的時候。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同事、同學甚至同行,要麼是做了醫生要麼是下海經商,賺得是自己十幾倍、幾十倍的錢。
科研和理想在明碼標價的現實面前,是極度脆弱的。
他唯一能加固的,只有自己最開始的那個純粹的想法:如果這個研究成功了,能幫上更多的人。
這也是他最初從口腔科轉過來的原因。但真正的研究過程,卻是無比枯燥和乏味的。
在剛開始的五年裡,他們每天都在做一樣的實驗:把試劑滴到培養皿裡,等待細胞的發育和成長。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迎接的都是失敗,每天睜眼起來一去看,這個細胞就被養死了。不知道為什麼失敗,也不知道為什麼細胞就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重複。
他形容這是“在迷宮裡找答案”。
碰壁、窮舉、排除、重複,科研的大部分時間全都是這些最乏味的動作。
金巖的學生張勇傑,當時也是團隊中的一員,那段“枯燥”的科研經歷佔據了他生活的絕大部分,因為天天泡在實驗室,甚至他的孩子都是在實驗室裡長大的。
他開玩笑地說,自己是被老師金巖"忽悠"來的,因為當時老師只跟他說了一句話,“我還是想要做一點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事情。”
我常常感到慶幸,是這樣一群人在做這樣的事情。
或許奇蹟的公式就是如此:必須是極致的考驗撞上了極致的信念。
而這也是我迫切地想要和你分享這個故事的原因:
如果一件極度枯燥的事情你都能做下去,那一定是因為你對這件事有著極度的嚮往。
這種嚮往很難得,也很容易被錯過。
而任何一次失敗的重複,都是對自己的一次重新判斷。我們判斷得越久,也就離真正想要的東西越近。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意識到純粹的生活有代價,也依然欣然前往的原因。
因為它是理清我們信念所在的唯一方法。
 04 
當然,我們仍然是會被最終的結果打動的。
那些成功上岸的瞬間,工作有成果的瞬間,論文發表的瞬間,它們依然是給予我們力量和鼓勵的最大來源。
只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那之前所經歷的反覆失敗和嘗試,也是這份力量的一部分。
就像前面講的金巖的故事,他們最後當然也是成功了的。
有一天他們發現培養的人造皮膚細胞長了十幾層,長得特別好,跟天然皮膚非常接近,達到了金標準,意味著實驗終於成功了。
那是第一次成功。
“大家一起懟到顯微鏡上看,當時那個興奮勁兒,感覺顯微鏡都在為我們鼓掌。”
因為他們證明了,哪怕是一無所有,哪怕是從零起步,中國人也能追上世界第一。
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驕傲感。
而這種興奮與激動,並不單單是因為最後的那一刻,而是無數次細胞的死亡與重來堆疊起來的。
你要相信,你付出的每一個片段,都是為了最後揮拳那一刻的蓄力。
就像我們曾經發起過的一個徵集,詢問大家最被觸動的時刻是什麼樣子的。
有很多人在回答中說,是自己進入某種心流的那一刻。
某個平常的備考的午後,在全神貫注地刷題,沒有注意到窗外晚霞的時候。@Tony
在實驗室記錄觀察細胞反應,錯過了吃飯時間的時候。@hmx
海邊散步看到有小孩子在堆沙灘城堡,就這麼一直看到退潮的時候。@劉劉不吃香草
……
陷在某種狀態裡,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而它的前提是,你必須足夠相信你正在做的事情,並試著抓住每一個微小的機會與之共處。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科學家金巖,當彌補了人造皮膚的空白後,他的故事也並沒有結束。
因為他始終記得自己最初的動力:如何把科研的成果,儘可能地惠及給更多的人。所以他選擇了在這條科研之路上繼續前行,開始探索普通人的護膚日常。
這才有了下面的這支短片。
在這支綻媄婭聯合李佳琦推出世之相監製的全新故事大片《造皮膚的人去做護膚品》中,你會看到這條科研之路的更多細節。
而金巖與他所代表的科學家們,在講述自己故事的同時,也在傳遞著一種力量感與信念,他們最終只想證明一件事,而這件事也是我們想要告訴你的:
奇蹟背後的故事,有時比奇蹟本身更加動人。

堅持做自己相信的事,奇蹟早晚會發生。
就像科學家金巖和品牌綻媄婭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奇蹟發生前的一萬個瞬間,才讓人造皮膚前沿科技走進了普通人的護膚日常,實現了“大國技術,精準護膚”。
綻媄婭球PDRN能量棒正是這樣的產物,它由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中國首塊人造皮膚髮明團隊研發。他們花 30 年突破皮膚營養液密碼,自研“超分子微球化”技術和“球PDRN”成分,0.5 小時快速穿透,給細胞充能、修護煥新,啟用 8 重膠原,把好成分透進細胞裡。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霍金曾說,人類如果還想把自己的存在延長 100 萬年的話,就要無畏地去往自己從未去過的地方。
而當我們完整地聽完這個“追逐”的故事後,對這句話的感受就更真切。
因為我們現在享用的每一個微小的成果,都曾是一場曲折卻又波瀾的奇蹟。
 晚禱時刻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提出過一個名叫心流(Flow)的概念,指人在全神貫注做事時產生的愉悅和振奮,他稱心流狀態為人能感受到的最優體驗
希望你也終有一日,找到自己的心流。
 踏上取經路 
 比抵達靈山更重要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