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024 年 12 月 11 日)下午,深圳灣一住宅發生爆炸。對面是一座寫字樓,爆炸發生的當下,很多人正在上班,目睹了爆炸全過程。

對一些人來說,經歷極端可怕和危險事件會讓他們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將 PTSD 定義為一種精神障礙。在創傷事件後,個體長時間經歷「強烈、令人不安的想法和感覺」。
PTSD 並不常見,但這是一種可能引發內心巨大動盪的精神困擾。即使災難事件已經結束了幾個月乃至幾年,與創傷相關的畫面、氣味和感受,仍然會不斷闖入患者的大腦中,好像「被抓回了事件發生的當下」,並再次體會到強烈的毀滅性焦慮和恐懼,無法維持工作和生活。
今天,我們推送一篇關於 PTSD 的科普文章,尾部還有相關求助資訊。記得分享給需要的人 ❤️
01
遭遇創傷後的 4 類危險反應
PTSD 的臨床診斷,需要符合時間標準(創傷事件發生後一個月)、社會功能受損(無法堅持日常的社會活動或工作學習),以及症狀群標準。
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和美國精神醫學會 DSM-5,如果你在受創之後出現了以下四類反應,則很有可能患有 PTSD。
1. 記憶侵擾(至少一項)
-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擊的經歷 -
反覆出現有創傷性內容的噩夢 -
腦海中反覆闖入與創傷有關的畫面、聲音和感受等 -
反覆產生觸景生情的痛苦,例如目睹死者遺物、看到施暴者的名字,會感到異常的痛苦,產生明顯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出汗、面色蒼白等
2. 過度警覺(至少一項)
-
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 -
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 -
難以集中注意力 -
過分地擔驚受怕
3. 迴避退縮(至少兩項)
-
儘量避免想起或談論創傷性事件 -
迴避一切會觸發痛苦記憶的事物和場景 -
選擇性遺忘創傷細節 -
對親人變得冷淡、不願與人交往 -
對未來喪失希望和信心
4. 思維和情緒的負面變化(至少兩項)
-
自我貶低 -
對他人和世界持悲觀的想法,例如「沒有人可以信任」、「世界是絕對危險的」 -
持續性的負面情緒,包括恐懼、憤怒、內疚、羞恥感和負罪感 -
顯著減少對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 -
與人疏遠
5. 對於孩子和青少年,可能會有一些獨特的症狀:
-
遊戲時重現可怕的場景和事件 -
做可怕的夢 -
長期保持緘默 -
破壞性行為
總而言之,PTSD 患者可能常常覺得「人生彷彿停在了某一刻」「雖然活著但像一具行屍走肉」——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應激症狀惡化,持續三個月以上,難以維持正常的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得了 PTSD。
02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得 PTSD?
1. 創傷事件是導致 PTSD 的直接病因
如果沒有經歷過極端創傷事件,不管多麼易感,都不太可能發生 PTSD。可能導致 PTSD 的事件可以分為天災和暴行兩類。前者包括流行病、自然界地震、洪水和空難等[6],後者發生在人際之間,例如性侵、虐待、欺凌和恐襲等。通常來說,離創傷事件越近,事發越突然、越是不可避免和無法控制,對人的影響也越強烈[2]。
此外,一些看起來微小但漫長而隱蔽的事情,例如童年期父母的言語虐待和忽視,也可能增加患 PTSD 的風險。研究表明,如果反覆經歷這些事件達 4 次以上,更有可能產生 PTSD[2]。
2. 易達到個人的崩潰點(breaking point)
PTSD 的產生還取決於事件對個人的主觀影響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崩潰點。當一個人更容易崩潰,對某些事件更難以釋懷,以及對自己前途命運的「內在控制感」低時,他對惡劣事件的耐受度也可能更低[7]。
3. 高風險職業
軍人,警察,消防員,救援人員,重症監護病房和精神科護士,外科醫生,火車司機或潛水員等[8]。因為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長期暴露在苦難和死亡之中,更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也更容易遭受生命威脅。
4. 缺乏社會支援
如果經歷了創傷性事件,家人朋友無法理解、不相信、避而遠之,甚至持指責態度時,將導致應激症狀的惡化[8]。
5. 作為女性
在整個生命跨度中,女性的 PTSD 發病率高於男性,且病程也比男性更長。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女性更容易接觸創傷性事件,例如性侵、家暴等人際關係暴力。
6. 其他一些常見的精神障礙風險因素
如:家族裡有人曾有心理健康問題或自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以及創傷性童年等[9]。
03
PTSD 患者自助指南
注意:以下這些自助方法適用於輕中度 PTSD 症狀的人,如果你感到十分痛苦絕望,想要自殺,請聯絡值得信任的人,或撥打當地危機干預熱線。
若在嘗試的最初,你覺得沒有幫助或很難堅持,請休息一下,給自己一點時間。這些方法可能無法像吃下一顆糖那樣,讓你立即感覺到甜,但反覆地做幾次,持續 2-3 周,可能會有助益。
1. 感受身體的感受[11]
覺察並命名自己的身體感受,是自我關照的第一步。沉下心來,隨著呼吸和姿勢的改變,感受身體的起伏。細緻地描述你所體驗到的感覺,例如「我感到很焦慮,胸口有種被擠壓的感覺」。透過反覆的感受覺察練習,你可以重新建立起與身體的聯絡。
2. 告訴自己:你現在很安全[12]
「重溫」創傷事件會讓你無法區分過去和現在,而「著陸(grounding)」技術可以幫助你回到此時此地:
抬頭看看周圍,感受你所處的環境,一草一木,是什麼樣的顏色,有什麼樣的聲音和氣味,你在這裡是什麼感覺。你的周圍有哪些人,誰與你住在一起。
或者站起來,四處走走,伸展你的胳膊和腿。觸控手邊的物體,例如擺件、桌子或牆壁,感受它們的紋理、硬度和溫度;也可以開啟水龍頭,讓水漫過你的雙手,感受水的溫度及其流動的狀態。
與此同時,告訴自己,你已經回來了,你現在很安全。
3. 攜帶一個讓你「回到當下」的物品[12]
在創傷記憶閃回或陷入疏離狀態時,觸控或檢視特定的物品會很有幫助。比如一些帶有美好記憶的東西,包括親人的照片、朋友贈送的禮物等;一些摸起來很舒服、很好聞的東西,比如鵝卵石、珠串或精油;或者一些會發出聲響將你拉回當下的東西,例如鈴鐺。將這些東西放在口袋或包裡,隨身攜帶。當你感到痛苦時,看看它們。這些東西能夠像錨一樣,讓你安定在當下。
4. 營造一個安全的療愈空間[13]
與朋友、家人或其他重要他人討論,也可能會引發應激症狀(例如某句話,某個特定的畫面或某些型別的人)。當他人談到類似內容的時候,請讓他們停止;在你需要獨處的時候,告訴他們,為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療愈空間。
5. 自由書寫[11]
書寫是一種接近內在世界感覺的安全方式。研究表明,表達性寫作能夠有效宣洩創傷所致的痛苦情緒。每當你因創傷記憶而感受不好之時,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拿起筆,或者開啟手機備忘錄,花 15-20 分鐘做一個自由聯想寫作練習。寫下你想起的第一件事情,然後持續不斷地書寫、重讀或修改。每個事情都會引發更多事情,一旦你想起了它們,誠實地寫下來。沉浸在文字中,讓記憶在筆端流動。寫完之後,試著大聲地讀出來。
6. 循序漸進地消解恐懼[12]
直面對創傷線索的恐懼,能夠增強復原的信心。但你不必強迫自己立刻消除全部的恐懼,而是從微小的細節開始。
首先,想想你一直在逃避什麼,這又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然後,對這些迴避的情境進行痛苦程度評級(從 0-10 分)。例如一位因車禍而患上 PTSD 的患者,可能會這麼評分:開車去上班(9 分),看一部有撞車畫面的電影(5 分),坐在車裡(2 分),談論車禍(6 分)…然後,從最簡單的一項開始嘗試。
迴避也許能夠帶來暫時的安全,但從長遠來看,只會讓你在恐懼中越陷越深。不妨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消解它。
7. 用「保險箱」安放記憶[14]
你無法控制記憶的不斷闖入,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能掌控你。在腦海中建造一個安置記憶的「保險箱」,將它們封存起來。
首先,花 2-3 分鐘,想象這個保險箱的樣子。它可以是木質的,也可以用金剛石打造;塗上五顏六色的顏料,寫上你想寫的文字;最後設計好箱門和鎖。
將縈繞在你腦海的記憶,一切令你感到害怕的畫面、聲音、討厭的話語,疼痛感,或是某個人,丟進保險箱。鎖上門。將密碼本或鑰匙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待負面記憶又出現的時候,再次開啟門,將它們鎖進去。
8. 在苦難中發現意義[15]
幾乎所有創傷事件的發生,都不由個體自身所控制。無論是天災,還是來自人類同胞的暴行。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好像只能被動地去承受這一切。苦難無法避免,重要的是,從創傷中汲取力量。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與一些極端的苦難狹路相逢後,會獲得更強的適應力,有更透徹的生命意識。這種現象被稱為「創傷後成長」。
試著去感受創傷事件會給你帶來的正面變化,例如一位喪失孩子的母親繼承了他的遺志,在沙漠裡種下萬畝園林;也有性創傷倖存者,廣泛地加入社會和公益組織,為有同樣遭遇的人發聲。
04
學習與 PTSD 患者日常相處
與 PTSD 患者一起生活,會出現「不太尋常」的困難。陪護者可能會覺得自己和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無法理解他們的改變,也很難適應他們反覆無常的情緒,或者時而暴怒時而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行為。
PTSD 患者可能失業,持續的藥物和心理治療也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陪護者可能不得不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照顧他的日常生活。
以下這些建議可能會幫到你:
1. 設定邊界,留出時間照顧自己
研究表明,PTSD 患者的照顧者容易出現繼發性創傷,他們的配偶有更重的情緒痛苦和生活負擔,孩子也會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17]。PTSD 會破壞對人際關係的信任,破壞情緒管理能力——很多時候,無常的反應是創傷後遺症,並不是看護者的錯。
因此,在陪護 PTSD 患者時,要設定好邊界:瞭解自己的極限,不必因自己無法治癒或讓他們感覺更好而內疚;也不必因他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活動,留出時間給自己,進行自我照顧。
以及,重要他人的支援對於 PTSD 康復至關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陪護他們,下面有幾個小方法[16]:
2. 一起坐著,哪怕不說話也好
PTSD 患者可能很難談論自己的創傷經歷。有些人甚至會因為談及創傷而更加痛苦。不必問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們知道你願意在他們想說話的時候聽,不願意說,也可以一起做點其他的,譬如一起做手工、拼圖或是看影片。你的陪伴和接納就足以讓他們感覺好一些。
3. 識別創傷觸發點
一個詞語、某個地點或某個人,都有可能激發創傷後應激症狀。有些觸發因素很明顯,例如有些退伍軍人害怕鳴笛音,因為那聽起來像槍聲;有些因素不容易發現,例如聽到創傷事件發生時的背景音樂,之後害怕一切同類型的歌曲;也有些隱藏在患者心中,例如性創傷受害者在看到施暴者的簽名時,就會產生難以抑制的恐懼。此外,內在的身體感覺,例如飢餓感、疼痛感和傷疤,也可能觸發應激症狀。
這裡有一些常見的「創傷觸發點」,需要在生活中注意識別。
外在創傷觸發點:
-
創傷的「紀念日」
-
創傷發生之時的景象、聲音和氣味
-
創傷有關的人、地點和事物
-
類似的天氣、季節和環境
-
類似的影片畫面、相片
-
與創傷相關的負面新聞報道
-
人際衝突,例如爭吵
內部創傷觸發點:
-
身體感覺,飢餓、口渴、疲勞感
-
創傷有關的身體痕跡,例如舊傷口、疤痕和遺留的疼痛
-
強烈的情緒,尤其是無助感、失控和被困住的感覺
創傷經歷千差萬別,可能還存在一些獨特的觸發因素。請和對方一起回憶,閃回、噩夢和驚恐症狀,可能是由哪些東西刺激的;或者思考他一直在迴避什麼。然後,一起制定一個安全計劃,討論如何更好地防止激發症狀,以及當症狀出現了他想要你如何回應。
4. 讓他知道,現在很安全
當你發現患者陷入了「解離」的狀態,即:似乎突然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與現實脫離,或者症狀的閃回、噩夢,讓他陷入恐慌。你可以做點什麼,來幫助他回到此時此地:
-
告訴他那是創傷記憶的閃回,即便感覺很真實,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發生。
-
讓他看看周圍的環境,說出自己看到了什麼,或者切身的去感受一下。
-
指引他做幾次深呼吸,放鬆下來。
-
避免做出任何大的動作,或弄出尖銳的聲響,驚嚇到他。
-
如果你想擁抱他,請先詢問是否可以。因為類似的動作可能會引發創傷記憶或讓他感覺被困住,導致更大的激惹反應。
5.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如果他願意分享,試著不帶期望和判斷地去傾聽。告訴他你很關心他的經歷和感受,但不要提供評判和建議。他也有可能會一遍一遍講述不連貫的創傷細節,這時你難免會產生害怕、悲傷和厭煩的複雜情緒。但不斷地講述是創傷療愈的必經之路,這是變好的徵兆。請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如果陪護的是兒童青少年 PTSD 患者,你可能還需要:
6. 確保穩定的生活秩序[18]
幫助孩子維持日常的生活秩序,例如在什麼時候起床,看多長時間電視,按時吃飯。定期參加治療及娛樂活動,讓孩子在有計劃的生活中感到穩定和安全。
7. 告知學校相關人員,孩子經歷了創傷[18]
與其他人討論孩子的病情可能會帶來恥感,但隱瞞發生了什麼也會讓孩子錯失社會支援。恰當的方式是讓相關人員理解,什麼是 PTSD,以及患者會有什麼變化。與他們一起討論如何幫助孩子在創傷復原的同時,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例如讓老師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完成課業,對孩子在學校的「奇怪」表現予以包容。
05
無法自行緩解時,該如何求助?
1)請記得,你不必獨自面對一切。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可以有效緩解抑鬱症狀。
2)你也可以撥打簡單心理「免費熱線」,心理志願者將為你提供即時的情緒舒緩和疏導。

👆🏻 下載簡單心理 APP,在首頁選擇「熱線」免費使用。熱線服務時間:工作日 18:00-23:59,週末 14:00-23:59
3)當你出現危機情況:比如存在自傷(或自殺)想法、計劃或行動,請讓信任的人陪在身邊:
-
接通 24 小時免費危機干預熱線:010-82951332 ;800-810-1117(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危機干預與研究中心)
-
聯絡親密的朋友、親人

❤️
無論正遭遇什麼。
請記得,你不必獨自面對一切。
PTSD 更多相關科普閱讀(點選藍字跳轉)
參考文獻
————————
[1] KARAM E G, FRIEDMAN M J, HILL E D, et al. Cumulative traumas and risk thresholds: 12-month PTSD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WMH) surveys[J]. Depress Anxiety, 2014,31(2): 130-142.
[2] SHALEV A.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376): 2459-2469.
[3] MUSLIMAH SUWETTY A, MELANI ASTARI A, ANDRI WIHASTUTI T. Mental Health of Human trafficking; A Systematic Review[J]. Research Journal of Life Science, 2019,6(2): 130-140.
[4] 烏爾裡希·施奈德, 瑪麗萊納·克魯瓦特. 撫平傷痛:創傷性心理障礙治療指南[M]. 王建平,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 511.
[5] 陸林. 沈漁邨精神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6] 集體創傷 – 心理學空間[EB/OL]. [2022-3-24]. 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5644.
[7] 朱迪思·赫爾曼. 創傷與復原[M]. 施宏達,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 235.
[8] M. SKOGSTAD M S A L. Work-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Occupational Medicine,3(63): 175-182.
[9] BRYANT R A.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evidence and challenges[J]. World psychiatry, 2019,18(3): 259-269.
[10] 施琪嘉. 創傷心理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96.
[11] van der KOLK M. D. 範德考克 BESSEL. 身體從未忘記: 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M]. 李智,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6: 400.
[12] PTSD and CPTSD self-help guide[EB/OL]. [2022-3-30]. https://www.nhsinform.scot/illnesses-and-conditions/mental-health/mental-health-self-help-guides/ptsd-and-cptsd-self-help-guide.
[13] 8 Self-Help Tips for Dealing With PTSD " The Recovery Village[EB/OL]. [2022-3-30]. https://www.therecoveryvillage.com/mental-health/ptsd/related/ptsd-self-help-tips/.
[14] 心理科普 " 危機事件下的八種穩定化心理干預技術_保險箱[EB/OL]. [2022-3-30]. www.sohu.com/a/411518287_450713.
[15] 靳宇倡, 劉東月, 李俊一. 創傷後成長的促進因素、模型及干預[J]. 心理科學進展, 2014,22(02): 304-313.
[16] Helping Someone with PTSD[EB/OL]. [2022-3-30].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ptsd-trauma/helping-someone-with-ptsd.htm.
[17] YAGER T J, GERSZBERG N, DOHRENWEND B P. Secondary Traumatization in Vietnam Veterans’ Families[J].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6,29(4): 349-355.
[18]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Traumatic Events[EB/OL]. [2022-3-30].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ptsd-trauma/helping-children-cope-with-traumatic-stress.htm.
[19] KABAT-ZINN 美. 喬. 卡巴-金 JON. 正念: 此刻是一枝花[M]. 王俊蘭,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 216.
[20] 日本之恥 Japan's Secret Shame[EB/OL]. [2022-3-2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63943/.
[21] 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EB/OL]. [2022-3-2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980443/.
[22] 特別響,非常近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EB/OL]. [2022-3-24].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78514/.
[23]Wang C., Pan R., Wan X., Tan Y., Xu L., Ho C.S., Ho R. C Immediate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Epidemic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5):E1729. doi: 10.3390/ijerph17051729.
作者:啦啦啦、江湖邊
編輯:寒冰
封面:《海邊的曼徹斯特》